投資世界都是不斷重覆過往的歷史。
當年的手機,現在的騰訊‧
但從前無聲無息的泡沫更令今天的人注意。
『...今年舉辦Gala Drink的地點居然是我母親工作了十幾年的郵政總局,現在已經是郵政博物館了。來到那裡,突然讓我感慨萬千。那是我度過大部分小學時光的地方。隨著母親93年出國,我已經20年沒有再來過這裡了。印像最深的是,媽媽幾年前回國時向我感慨許多同事後來不同的命運。
原來,當初的郵政總局是目前三大運營商的前生,母公司。九十年代末當郵政體系成立了電信,聯通和移動三大運營商時,當初我母親大部分的同事都選擇進入壟斷固定電話體系的中國電信。
電信在當時看來是最好的選擇,那時候安裝固定電話還需要初裝費,是大家最常用的通訊工具。每個月的電話費都是穩定現金流。於是,中國電信幾乎吸收了郵政系統中最優秀的一批人。而那些能力不行,或者被同事排擠的人才會選擇去中國移動。然而故事的結尾相信你也猜到了,多年以後,我媽媽那些老同事中混得好的是那批被排擠去移動的人們。中國移動,這個當初無法獲得優秀人才的企業,卻幸運地站在了手機移動市場大爆發的浪尖。不需要任何初期成本,24/7待機,以及通話費便宜等優點讓移動業務在中國以及全世界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今天,中國電信不得不進入移動端市場才能繼續存活下去。
無獨有偶,當年日本電信運營商NTT在97年劃分移動和傳統固話業務時,大部分NTT的員工也沒有選擇去了移動子公司NTT DOCOMO,錯過了參與移動端大爆發的浪潮。歷史永遠總是驚人的相似,人類總是低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爆發力,而選擇那些所謂業務穩定的行業或者企業。
我的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投資需要天時,地利和人和。
其中,天時是最重要的。站在時代的浪尖上,會讓成功的投資成為大概率。這也從林奇成功的投資生涯中可以看出。無論他對成長股的選擇有多優秀,他入行的二十年是美國成長股大牛市的二十年,他的成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而今天,我們投資的天時可能就是這一次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擁抱移動互聯網,選擇那些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或許將幫助我們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取得巨大的投資收益。如同移動端的大爆發一樣,回頭看,當初手機取代固定電話makes perfect sense。然而,當初的人們卻低估了手機移動的大爆發。手機移動的成功早就了曾經的中國移動(00-07年間可是一只超級大牛股),諾基亞,黑莓等企業。而幾年前,這些傳統的手機制造商又低估了智能手機的爆發力。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低估科技的力量是多麼可怕。雖然今天,移動互聯網已經非常深入人心了,但我相信回頭看,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可能還是低估了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力。
今天移動互聯網設備對於傳統電腦的取代,就和當初移動電話取代固定電話是一模一樣的。設備的購置成本更低,可以讓用戶24/7永遠在線,上網的入門費用更加便宜(許多移動套餐幾十元就可以上網,而家裡裝寬帶都要100元以上)。這種優勢讓許多人跳過了PC端,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大幅增長了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人口基數。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天他在非高峰時間去菜場買菜時,發現所有賣菜的小販都在休閑時刻低頭看手機上網!要知道,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可能都沒有接觸過電腦。特別是對於收入偏低的人來說,以前上網要買至少上千的上網本,家裡再安裝一個月費上百的寬度,才能上網。而且還只是下班時間。現在,一部幾百元的智能機,一個月幾十元的上網費就能和互聯網24小時在一起。而由於移動互聯網的進入門檻大幅降低,這也勢必讓這一波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基數將大大超過上一波互聯網泡沫時PC端用戶的客戶基數。可以說,未來的十年將是全世界人口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巴菲特一定是來自於科技股投資的:天時決對了一切,我們必須選擇站在浪潮之巔。
...
最後,從William O’Neil那段著名的Big Stock Principle中,我們也必須明白:在任何經濟和市場周期中,那些代表著這個時代領先科技和行業的公司永遠是貴的。而即使如此,由於他們對於整個新經濟的推動重要,投資者毫無選擇只能不斷買入這些公司。回頭看,曾經的鐵路,飛機,汽車,油氣設備等都是那個年代的科技股,也被反復炒作過。在他們輝煌的年代,同樣享受過很高的估值。而網上做過一個統計,如果把1900年之後成立,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做個比較,我們會驚人的發現25家公司裡有15家來著高科技行業(包括騰訊,Facebook,谷歌,亞馬遜,思科等)。而另外的10家公司有許多來自於商業模式的創新(迪斯尼,沃爾瑪,家得寶等)。這也說明了科技創新的爆發力。所以,移動互聯網將是未來十年創造偉大企業的搖籃,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和投資者都必須去擁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爆炸力。
個人思考,未必正確,希望和您交流討論。』
Source:
點拾原創。
未來的投資必須擁抱互聯網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760038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