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3, 2014

[科技創新] 淺談微信(一)


科技戰之下,大家可能會忘記新聞的定義。

要讀新聞,不應只從單一媒體接收。

「...很可能你會因為微信而變成一只井底之蛙。

...

微信是個好產品

...能夠在推出3年多的時間就有超過5億的用戶。

從市場來看,每當微信版本更新一次,百度阿裡們似乎都會驚出一身冷汗。

從功能來看,微信完全是一朵奇葩。在如今的市場中,除了微信之外,哪個APP能夠集合社交、購物、打車、游戲、媒體等功能於一體呢?微信就像一個移動互聯網市場的大boss,滿身都是技能。

但是再強的boss都有軟肋,從目前來看,微信的媒體屬性也許就是這個產品的阿喀琉斯之踵。

微信的媒體屬性

其實微信從出身就帶有媒體基因。作為一款聊天軟件,本身就在不斷傳遞信息(新聞),不過傳播途徑更加私密。隨後,騰訊新聞在微信的出現開始初步顯現了微信的媒體屬性。而“朋友圈”這一功能的出現則讓微信成為新聞擴散的重要平台。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平台”這個版塊。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個版塊最初推出應該是以企業為核心目標,是騰訊針對企業的布局。畢竟即使現在從百度周搜索“微信公共平台”都能看到“微信公眾平台是騰訊公司布局電商網絡的重要一步”這樣一句話。

但是隨著媒體和意見領袖(專欄作家)以及草根的入住,公共平台搖身一變化身新聞出口。根據《中國微信公眾平台用戶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微信公眾賬號中,資訊類公眾賬號用戶關注最多,占比達65.7%。


但並不是所有用戶都對微信的媒體屬性買張,或許很多人都不記得早在2012年,鳳凰網就報道過《微信未經用戶同意強制推送騰訊新聞 取消定制操作繁瑣》這一新聞,可以代表部分用戶的心聲。只不過,隨著微信公共平台開通限制放寬,面對每日成百上千的訂閱用戶增長,曾經的抵抗情緒瞬間被熱情衝散。

在這些背景下,微信用戶似乎在一步步落入微信挖出的“深井”當中。

微信作為媒體渠道的缺陷

在一步步改變了用戶習慣之後,微信作為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尤其在中國網絡新聞使用率不斷增高的情況下。根據《CNNIC:2013年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6月底,網絡新聞的網民規模達到4.61億,網民對網絡新聞的使用率為78.0%。)

...

但是微信先天的條件制約和後天的發展怪狀的確有讓用戶變成井底之蛙的可能。

先聊內部原因:

先是騰訊新聞:雖然騰訊新聞沒有被折疊。但是也無法改變騰訊新聞是公共賬號的事實。那麼就必然能逃脫公共賬號推送信息數量的局限。

再是朋友圈:朋友圈傳遞新聞的速度肯定不亞於微博。但是作為一個私密性極強的關系鏈,新聞如何滲透是一個問題,如何避免新聞被大量其他信息刷頻又是一個問題。

最後是公共平台:每月只能發聲一次的服務號暫且不論。作為公共賬號來說,一樣會面臨推送信息數量的局限。

此外,作為以個人運營為主的平台。在對新聞描述中難免夾雜個人感情或者被其他原因干涉。相比其他媒體平台,自由度的確更高,但是也有不夠嚴謹的弊端。


再論外部原因:

可以用兩個詞表述---新聞、碎片化時間。

微信用戶在使用時間上是碎片化的,或許更希望微信成為一個有效快捷的新聞流通渠道。但是微信的內容似乎不容易滿足這個條件。這裡就要牽扯出“新聞”這個詞。

從概念來說,新聞可以定義為“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一定要簡潔明了,甚至一句話就能是一條新聞。(這點在新聞聯播中體現得尤其突出)。但是微信的新聞卻更偏向評論,內容較多,往往閱讀一篇文章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極大降低了閱讀效率。

這就很容易造成花費時間不變,但是信息接收量驟減的窘境。畢竟具有一目十行能力的人還是少數。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能忽略,就是手機屏幕的尺寸。這一先天因素使內容在展示方面出現不可逆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手機才是困住你的那口井。」

Source:
注:本文系豬三藏說原創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2/58543.html
作者:豬三藏說 | 編輯: | 責編:韋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