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7, 2014

[商業管理] 從久邦數碼的收購 看中國小型科技公司的戰略

 真的不是泡沫?

『上周三上午,從美國的科技博客GigoOM爆料開始,我的手機鈴聲幾乎就沒斷過。

但是沒有發布正式的公告之前,不能講任何事,只好不接任何電話。現在消息正式發布,我可以講一講久邦數碼SUNGY MOBILE收購GetJar這個事件背後的邏輯。

不國際,毋寧死

久邦數碼現在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在移動互聯網的產業格局中,所占的國際化的位置。不繼續擴大國際化的優勢,我們的價值就會下降,這是我一直堅持的看法。

首先,移動互聯網是天然全球化的。

這是移動互聯網和傳統桌面互聯網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電腦時代,雖然我們總說互聯網無國界,但它的商業拓展其實還是會受到語言和國界的限制。要拓展一個新的區域性市場,往往要在當地開設分公司,或找到本土的合作伙伴,才能比較順利的進行,無法在全球層面形成有效率的傳播渠道。但是現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等幾大應用市場,把最復雜的全球分發搞定了。開發者只需要推出對應的語言版本,一個好的應用就會在全球崛起。通過App Store和Google Play強有力的分發渠道,一款應用在全球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速度,遠遠超過桌面互聯網時代。這是一個天然國際化的市場,用戶只關心體驗,不關心開發者身在何處。


PC互聯網國際化很難,但移動互聯網是天然的國際化。這是移動互聯網創業者走出去的最好時機。

其次,中國的開發者,在移動互聯網市場中,更有優勢。

為什麼這樣講?這和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緊密相連。相比歐美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市場,中國的桌面互聯網是相對落後的,這造成了大量用戶跳過了桌面互聯網的普及,直接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非常多的人沒有自己的電腦,甚至不會用電腦,但是會用智能手機。市場中用戶基數大,用戶成分復雜,而且競爭激烈。在這樣快速增長的市場,能夠孕育出快速成長的創業公司。GO桌面能在過去幾年,快速戰勝其他各國的桌面產品,也是一個證明。

第三,國內是紅海,國際是藍海。

國內的市場很大,非常大,潛力也很足,但明天很美好,今天很殘酷。國內的競爭不是充分,是過度,是長期以來的白熱化。舉最簡單的例子,每次我們GO桌面發布新版本,光是給不同應用市場,就要差不多要打30個APK。甚至需要組一個專門的Team,去這些應用市場裡面發包,安排更新和推廣。應用市場的分裂,立刻就讓用戶獲得的成本增加了不少。當然國內市場還有一些眾所周知的困難,盡管小而美的生意永遠能找到空間,但多數情況下,國內還是一個有錢的莊家才玩得轉的地方。相比之下,去海外獲取用戶,尋找商業機會,性價比都要高出不少。

基於這些判斷,整個公司過去幾年,都在踐行國際化這條路。

收購是最快打開市場的方式

既然要國際化,總要找到方法。久邦數碼的規劃,是分三步走,國際化的用戶,國際化的收入,國際化的品牌。眼前差不多走到了一步半的位置。就是有了足夠多全球用戶,總量還在繼續增加,有了可觀的國際化收入,和很大的增長空間。眼下的階段性目標,就是在海外要有落地的公司。

其實我們在舊金山已經有分公司了,2012年底我們派人過去,在那邊開了辦公室,開始在北美地區推進GO桌面的貨幣化。開拓成果非常顯著,在那邊談下的第一個客戶今天已經被我們收購了,就是GetJar。

但是在為辦公室招人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既然要在當地運營,那就需要本地化的人才,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找到美國人加入我們。但招聘了很長時間之後發現,人家還是覺得我們是剛起步的公司,又是個中國人開的公司,所以來應聘的都是中國留學生。不是說留學生不好,但是異國他鄉,這種隔閡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隔閡,也不是在那裡待上幾年就可以跨越的。

去年在硅谷參加Google的I/O大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這種隔閡。簡單來說,站在互聯網世界的中心,你才會發覺,一家中國公司所做的事,其實挺微不足道。那時候帶著幾位同事在舊金山晨跑,從酒店跑到海邊,我說,這樣跑一通,恐懼感覺會減輕一些吧!

上次遇到的一個朋友的故事給我很大啟發,這哥們供職的公司在中國數一數二,但來美國後很難約見到客戶,辛苦了幾個月,成績寥寥。後來有一天,他在住處附近散步,偶然看見想約見的客戶在跑步鍛煉,馬上加入進去,變成“跑友”,才慢慢認識,打開了局面。幾年下來,他又是跑步又是登山。生意做成了,這哥們也成了運動健將,現在還經常自費參加馬拉松。

這哥們供職的是制造業,要是在互聯網,以這個速度,市場打開了可能公司也衰落了。移動互聯網更恐怖,這是一個速朽的行業。一兩年起來,一兩年興盛,再過一兩年業務可能都結束了,公司在不在都不知道。哪有時間跑著步去套關系?

國際化擴張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收購一家成熟的本土公司。

一千萬美元的GetJar非常劃算

GetJar是一家和久邦數碼同時期成立的公司,早期在功能機時代是有名的應用下載平台,現在轉型為積分牆廣告平台。這裡也解釋兩句,GetJar不是立陶宛的公司,只是創始人是立陶宛裔,土生土長的美國公司。立陶宛,我都沒去過。

GetJar是我們在美國拓展的第一位商業伙伴,早期通過積分牆跟GetJar的合作也很簡單:GO桌面的收費主題在Google Play出售,但不是所有的用戶都願意或者有賬戶來花錢購買。這時用戶就可以在GetJar平台,通過下載平台上的其他App獲得積分,來換取GO桌面主題。這些積分App的開發者會向GetJar支付廣告費用,這筆收入GetJar會用來與GO桌面分成。這樣GO桌面就與GetJar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共生關系。事實上這個合作開始沒多久,GO桌面就成了GetJar在全球最大的合作伙伴。因為GO的用戶實在是太多了,每天的下載需求也就相當可觀。


與GetJar的深度合作只是促成收購的一個原因。更有戰略意義的,是GetJar在長達十年的運營裡,積累的行業地位、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客戶資源。

說直白一點就是,我們的美國同事出去談客戶,以前自我介紹“我是Sungy Mobile”,“對不起沒聽過”;這次並購之後,美國人立刻就知道我們是下了決心要在國際市場扎根的公司。

此外,GetJar在移動廣告的數據分析和精准投放方面的技術實力,是久邦數碼目前所欠缺的。對於大數據的分析,需要長期的深耕挖掘,而客觀地講,我們廣州的技術部門,在這個領域還非常年輕。GetJar從2007年到2011年,先後獲得了三輪總計4200萬美金的融資。今天我們以530萬美元現金和受對賭協議約束的約500萬美元股票的價格,全資收購它,獲得了一個成熟穩定的美國本土分公司、豐富的可以繼續挖掘的廣告客戶、以及迫切需要的移動數據分析技術。為GO系列應用從入口模式向平台模式進化,奠定了基礎。我覺得,這筆買賣,還是非常劃算的。

在早前發給媒體朋友們的新聞通稿中,我們說中國互聯網正在進入勇敢出海擁抱國際化的年代。我想這話並不誇張,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出海,而是用資本的手段用並購的方式出海的年代。

當然,與騰訊、百度、阿裡巴巴、奇虎360這些巨頭們動輒上億美金的海外投資行動,我們一千萬美元的收購並不突出。但是我敢說,在這股中國公司出海的國際化浪潮中,我們的勇氣和決心不遑多讓。


是不是會有新的收購?我只能說:“你猜呢?”』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7/58698.html
作者:張向東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