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 2014

[游清源] 咩性咩化

又一篇好文分享,經常有人在字詞後加多一個字而令感覺上更專業,或更有權威,其實可能只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全球化、本土化等可能算是較合適的一種,最不合適的算是游清源說的這種,永久...性居民。

「節錄」

2012年一項全球性痛苦指數調查顯示,本港有14%受訪者因生活逼人而感到「持久性痛苦」,比率是大中華地區之冠。
所謂的「性痛苦」,當然是西化中文惹的禍,情形一如「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樣,好容易令人以為,香港除了「永久性居民」,還有「持久性居民」、「臨時性居民」,以至「短聚性居民」、「過夜性居民」。
除了「性痛苦」,更容易見到的字眼其實是「性損害」。睇相佬呃你十年八年,大家只須打開報紙或者扭開電視,久不久都可以見到有報道指,某次車禍對司機的身體造成「永久性損害」甚至「嚴重性損害」,只差沒有說明,那位司機的姓名正是「查泰萊先生」。
至於最令人亢奮的「專業性資訊」,提供者原來是「鬼鬼地」的鬍鬚曾。
過去七年,鬍鬚曾年年都為廣大市民提供「性津貼」、「性紓困」,以至「性收益」。美中不足的是,每年只得「一次」。那就是財政預算案提到的「一次性津貼」、「一次性紓困」,以及「一次性收益」。
...

性痛苦指數 ﹣ 852郵報  游清源 ﹣ 2/2/2014

Source:
http://www.post852.com/%E6%80%A7%E7%97%9B%E8%8B%A6%E6%8C%87%E6%95%B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