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轉載過一篇關於醫藥股的大好優勢。
以下是一篇很長的解釋,記錄這版塊的發展經過。
同時想記錄的一則意見,說現在的醫藥版塊與從前的台灣非常相似,最後會發展成汰弱留強,行業內發展得更有效律的情況。
『當下醫藥板塊最火的莫過於醫療服務。早在去年,我們就把醫療服務、創新藥物、並購當做14年的醫藥三大投資主線。那時許多客戶就詢問這是不是類傳媒盛宴。到今天漲到這個程度,不僅要問這是盛宴的開始還是結束?
既然是隨筆,今日不談估值EPS市值等,換一個角度,以渺小個體親歷醫改20年的變遷史,聊聊這市場情緒後面的時代背景。
我很幸運,從小在醫院長大,本科在醫學院念書,經濟雙學位趕上兩位國務院醫改智囊團成員醫院是否該市場化的大辯論,研究生一邊在京給各部委做醫改課題,一邊於境外研究藥企的商業模式;再後來干了賣方,從第一支醫院股愛爾眼科上市以來跟蹤了行業四年,看著這個版塊從2家公司不到150億市值無人關注到今天多支個股漲停的盛況。寫下最渺小個體親歷中國醫改的每一個時間點:
第一次發展小高潮(1985)
——民營資本初次進入
1985年衛生部《關於衛生改革若干規定》揭開序幕,第一家民營醫院在杭州誕生。
第二次發展小高潮(1992)
——小規模專科、院中院、個人診所
鄧爺爺南巡講話之後,醫院和其它行業一樣被要求開放。1992年《關於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明確鼓勵承包制、支持個體開業行醫,個體診所大量湧現。針對公立醫院不願意大投入的眼科、美容、口腔、皮膚科、性病專科等領域,民營資本紛紛進入,與公立合作開辦“院中院”,惠及了部分公立醫院鞭長莫及的需求。那一年,父輩所在的公立醫院開始搞科室個人承包制。也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福建莆田系,後來打下了中國民營半壁江山。1997年,今天被視為高端婦幼代表企業的和睦家(復星醫藥)在北京開業。
與此同時,由於政府投入的不足,國家又嚴格管制醫療服務及藥品價格,大量公立醫院也被逼向市場要收入,奇特的“允許藥品15%加成”的制度由此誕生。如果用萬通六君子對海南炒房的比喻,那真是一段混亂而快活的好時光,無數藥商從此發家,也為今天剪不清理還亂的醫療體制埋下禍根。家有外科醫生放下手術刀,只因受不了常年考核任務逼患者用高價藥。可以想見那個年代普世價值觀與市場經濟的碰撞衝突並非個案。
第一次發展大機遇(2000):大專科、小綜合
90年代的民營醫院像雜草般瘋長,也帶來諸多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寄生在公立醫院內部的“院中院”,醫療事故的權責不清引來無盡市場亂像。2000年政府公布《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及13個配套文件,首次要求取消“院中院”、區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給予民營資本3年免稅期等政策。適值中國加入WTO,市場進一步開放,部分通過“院中院”積累了原始資本的投資者從公立醫院獨立出來,開設“大專科、小綜合”。政策公布幾年間民營醫院數量成倍增長,現在的A股的標杆企業愛爾眼科,也就是那個時候抓住了時代機遇脫離“院中院”開了第一家醫院。而錯過的,也就錯過了時代機遇。2010年我到某涉醫院藥企調研時,創始人感嘆當年決策失誤,等到09年想做的時候發現已是紅海,遍地都是洗白的莆田系連鎖。
特別值得銘記的是2003年,時任宿遷市委書記的仇和發起著名的宿遷醫改賣醫院,後來幾年內成為業內樣板,毀譽參半(金陵藥業的宿遷醫院也就是那時脫離公立體系)。2008年仇和入主昆明市委書記,再一次發起昆明的公立醫院改革,現在通策收的昆口、華潤昆明兒童醫院就是那時的醫改作品。
調整(2006-2009):政策壓力下行業洗牌
中國的改革總是遵守“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16字定律。快速發展期的民營醫院弊病及不規範行為也大量暴露,醫院為了逃稅開三年就換地方的現像屢見不鮮。
2006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葛延風課題組“醫改不成功”的論斷將民營醫院推向風口浪尖,並引發了後續長達3年的“市場化之過”的大辯論,業內嘩然,各地政府也呈觀望狀態。
當年還是熱血青年。每個周末北大CCER雙學位課堂,可以聽到兩個接近國務院高層陣營針尖對麥芒——周其仁和李玲關於醫改截然不同的觀點碰撞。醫院到底應該是政府辦還是交給市場?怎麼界定公用品?社會辦醫怎麼滿足公益性?如何考量醫療的負外部性?醫院作為最後未被開放的行業之一,辯論激烈程度幾乎要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了。
也是06年,針對宿遷醫改是不是國有資產流失,北大和清華一個月內派遣調查小組奔赴宿遷,發布了兩份觀點完全對立的報告,再掀千層浪。恰逢大牛市的起點,醫藥不是重點,在證券市場幾無反應。
隨後的4年間,大的產權變革幾乎停滯,少數的改制總要被媒體大肆炮轟國有資產流失(eg通策醫療的杭州口腔醫院),小打小鬧的藥房托管(南京醫藥)等最後也胎死腹中。各方都在觀望,高層到底什麼態度?
直到2010年12月3日的國務院聯合5部委發的56號文,明確鼓勵民營資本投資醫療服務。而產業資本先於此已經活躍起來。
新一輪前所未有的大機會
——2010、2013-未來:被放開的熱土,等待掘金
新一輪的醫改隨著新政府的上台再次拉開序幕。2010年各類政府文件中早有信息透露,而真正定下基調是10年12月3日的56號文《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的意見》。
這是民營醫院發展的一次裡程碑式的事件,各地資本已暗潮湧動。可以確定,民營醫院已迎來了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性機會,其力度、空間均要比2000年那次要更大。
2010年,漲幅最大的涉醫概念股是西南合成(北大醫藥)。
2010年,寫下3份醫療服務的深度報告推薦,縱使只有愛爾和通策兩標的,復權兩只股票差不多11-12塊。市值太小,機構經常抱怨無法配置。幸好趕上年底56號文,隨後11年這兩公司成了醫藥股中的漲幅前十。
2012年,愛爾遭遇封刀門大跌,通策因漲幅太大休息了。中間炒過的一些公司也是曇花一現。沒有新的刺激因素也沒有新公司上市,板塊偃旗息鼓。
2013年5月廣東招標討論稿醫藥板塊瞬間大跌,雖然兩天即反彈,但大家意識到原來還是服務器械最安全。
9月組織大家去台灣調研醫藥產業。最深的體會就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中國今天的看病難、看病貴、收紅包等等,40年前的台灣如出一轍。而民營長庚醫院像一條鯰魚一樣改變了整個台灣。國慶寫了長篇隨筆:我們為什麼看好醫療服務和創新藥物(已發表在上一條微信)。趕上10月14日國務院前所未有的鼓勵健康服務業政策出台,迪安和愛爾分別上了新聞聯播和經濟新聞聯播。
再然後,豬和鳥一起飛的時代就來臨了……板塊與三年前相比,豐富了很多,復星醫藥、信邦制藥、恆康醫療……藥企且先不論,地產公司也來了。前有萬科的凶猛鯰魚、馮侖和莆田系合作,後有運盛實業大漲。不僅白馬漲,但凡是個公司要進軍醫療服務,都能炒一把。例子數不勝數。市場是都在炒作麼?這是類傳媒盛宴的開始,還是瘋狂即將結束?
回答篤定:行情遠沒有結束。
如果把時間拉得更長,起點就是現在。原因很簡單:
1.中國面臨的局面——醫療資源供需嚴重不對等
1978-2010年間,我國衛生總費用增長了180倍,醫學專業畢業人數增長了12倍;但同期,衛生機構增長了4倍,衛生床位數翻了一番,而衛生人員數幾乎保持不變!
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當需求極大的被釋放而供給端被強制控制之時,必然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結果。180倍的衛生總費用的需求增長,約等於0的衛生人員供給增長,這其中還隔著12倍的醫學專業畢業生。畸形的激勵體制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聖職業被無數畢業生無奈放棄。
2.唯一方式就是放開民營,允許醫生自由流動
許多的數據已經在報告裡寫過,不再贅述。說一說大歷史背景下的社會變化。這幾年有個非常明顯的現像,醫患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上禮拜短短幾天已經發生多起殺醫砍醫事件。很多醫生朋友群裡,我聽到無數人抱怨、憤怒、傷心、絕望,而無一例外的,這些申訴都只在醫生圈裡被傳播,一名優秀的醫生被患者砍死了,所引起的社會關注度不及小販被城管欺負,甚至有廣東某電視台主持人公然在微博上叫囂要砍護士。昨天更是聽說醫生開始買防護服上班,而苦讀8年的同學也放棄了這個他摯愛的職業。
一邊是民營醫院類股票瘋狂上漲,一邊是許多基層醫生的無助和絕望……強烈的對比衝擊撲面而來。所以這一年,我們看到微博名人急診女超人於鶯、張強等離開體制內,這必然是個大趨勢。想起8年前和周教授餐聚時的討論:體制什麼時候能改?
他回答:當維系一個制度的成本要遠大於改變它時,改革勢在必行。那便是了。在這個時點,種種政策的、社會的、民間的、資本的、個體的力量彙聚成河,便成了10年-20年改革的起點。這變革有些驚天動地,有些悄無聲息,卻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因為它指向了人類最簡單又是最復雜的需求——生命健康。
3.有人戲說現在瘋炒醫院股是不是無節操,呵呵,我的看法:不管這些原因是來自於真心想做產業、官員烏紗帽推動、政府實在的資源,還是來自於做市值訴求、或者僅僅為了借醫療之拿地,形式上的結果是,無數人看到了制度紅利的機會。只有有甜頭,資本才會推動實體產業變革。而醫療改革,就如同十年二十年之前其它產業的國退民進一般,將創造無數機會,也改變我們的生活。
4.做一個簡單的市值測算,目前醫藥股總市值1.74萬億,而其中醫院僅僅1000億不到。對照成熟市場並結合我國現狀,未來若醫院股占到5000億市值,其中可挖掘的投資機會還非常之多。
5.對於投資,請享受盛宴,不必錯過飛豬,但更要知道誰才是飛鳥。
上一篇微信裡講台灣醫改,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台灣自60年代開始放開民營,誕生了長庚醫院這樣偉大的“鯰魚”,民營醫院數量急劇上升,10年之後卻發生了數量減少的現像。優勝劣汰的結果。在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目前這些洶湧的資本將成一批、死一批、還有一批被收購。所以,識別哪些是飛鳥,至關重要。
寫在最後:
作為賣方分析師,我慶幸渺小的個體能經歷中國醫藥界大的變革,現在正在起點。而對於投資,我們無需錯過飛豬,但更要知道誰才是飛鳥。
作為曾經的醫學生,我盼望所有醫護人員價值得到認可,因為每一個醫者都有仁心,都想對得起從業第一天莊嚴許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波克拉底誓言。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有最樸素的願望,病能善治,老有所依,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通醫藥 余文心/周銳
2014年2月』
Source:
醫院,類傳媒盛宴?——20年醫改觀察背後的市場情緒
2014-02-24 余文心 文心雕龍
http://xueqiu.com/4047351923/2782486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