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8, 2014

[科技創新] 由馬雲的信 學做領袖 更要學做公關


馬雲不是簡單的人,亦不是所寫咁偉大但他的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各位阿里人:

  春節過去了。這個春節我和大家一樣,密切關注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精彩和改變。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春節的思考以及管理團隊討論幾天後達成的共識綱要。


  (1)阿里巴巴的戰略是什麼?


  1、我們認為,以控制為出發點的IT時代正在走向激活生產力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數據時代。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思想意識的巨大變革。


  2、我們十年的目標:建立DT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3、從五年前確定“開放數據平台”為集團戰略目標起,我們重兵布局雲(雲計算和大數據)。從今天的局勢來看,即使無線客戶端風生水起,我們依舊應該堅持大力在雲上投入。雲端(Cloud +App)將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當然我們目前在APP端上的表現不令人滿意,所幸的是精彩紛呈的端市場才剛剛開始。


  4、今年我們將全面從雲打到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無線互聯網時代,阿里如何走?

  1、 移動電商將必定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領域


  2、 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商品、用戶、交易數據庫;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信用體系;全球最安全高速的雲計算平台. . . . . . 這些資源,我們需要懂得分享和學會如何分享,構建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商業社會, enable更多人參與和建設基於大數據的新商業文明。


  3、 我們必須-----與數億客戶一起移動到DT。


  4、 怎麼做-----端帶動雲,雲豐富端。數據創造價值,提升體驗。快速建設移動電子商務的生態系統。

  5、 接下來每位同學會知道,自己在圖中扮演的角色。



  (3)我們還要堅持什麼?

  1、客戶第一。人人做到位。


  2、擁抱危機感。


  3、坐擁金山,精打細算。



  各位,阿里從來不是一家追求熱點的公司,成立15年來,我們放棄了短信,門戶,游戲  ......一心一意專注於電子商務。我們經過15年的努力,讓電子商務從冷門成為熱門,成為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熱點。我們驕傲的不是我們一年賣了多少的貨,賺了多少錢,而是點燃了無數創新,創業者的夢想,創造了1500萬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成為真正的民企納稅大戶......我們榮幸的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和發展。


  今天,依托阿里巴巴集團的雲計算平台,我們極大提升了集團運營效率,而且支撐了近千萬企業的電子商務平台及無數無線產品開發者的創業平台,並越來越多的成為金融,醫療,政務,交通,氣像等行業以及海量互聯網用戶的基礎服務和應用。雲端,雲端,我們內外兼修。


  關於無線互聯網,我有一些擔心。我擔心的不是騰訊紅包對我們的壓力,不是沒有一個或幾個層出不窮的入口,不是能不能開發殺手級的數據產品。而是自以為是的良好感覺或過度關注競爭壓力讓我們迷失自己,忘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忘了未來3年,全中國有多少傳統企業等著擁抱無線商業,忘了有多少新商業領域我們可以去推動創新。忘了我們必須每天爬山。

  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要什麼,該放棄什麼,我們才不會迷茫。


  商業社會永遠會有競爭,永遠會有比我們做得更好的模式和公司,永遠會有令人驚喜或沮喪的創新變化......但我們永遠要努力比對手在推動經濟社會正能量上做的更好!因為這才是阿里人的福報和機會所在。


  從現在起要做的事很多,我提醒大家,我們將會嚴格落實和考核“客戶第一”的原則!每一個人很快會感受到,接收到2014年的變化。


  2014是“雲+端”,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請每一個人守護好自己的崗位,讓其他團隊放心把後背交到你手裡,我們在一個船上,今天這艘船不僅僅是25000名同事。。。

  變革的糾結和疼痛會波及到我們每一個同事,但十年後的中國商業環境會因為我們今天的努力變得更加透明,開放,誠信和繁榮。



  糾結和疼痛就是參與感!

  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2014.2.28
                                                       』


Source:

马云再发阿里员工信:云端将是移动互联网关键


http://tech.sina.com.cn/i/2014-02-28/14389200929.shtml

[中國文化] 插科打渾

成日聽D100劉細良的節目,好奇驅使心之下查一下:

插科打渾


亦作撒科打渾
  科:古典戲曲中的表情動作。
:灰諧逗趣的話。指穿插在戲曲表演中能使觀衆發笑的表演與道白 。也泛指引人發笑的動作與言談。

Source:
(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歷史事件] 228與8964 同類事件 不一樣的反省

真的不能做失憶的人。


本是同根生,為何面對人民的聲音會有這大的分別。對自己的過錯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沒有太大的應知,但對錯仍能一目了然。




『台灣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曾說過:「228事件是台灣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也是這塊土地及人民最深的傷痛。」1947年2月28日,台灣大批民眾上街抗議國民黨政府,國民黨為保政權出動國軍射殺平民,官方至今沒有確實傷亡數字,但民間估計死者人數由數百至過萬人。

「228事件」導火線是2月27日,台北市查緝員及警員共10人,將一名賣煙小寡婦的香煙及身上所有現金充公。婦人因尚有一對年幼子女要照顧,訴說家境貧窮後,跪地求警最少不要帶走現金。結果非但未得到同情,反被查緝員以槍托擊至頭破血流倒地昏迷。


逾百名憤怒民眾包圍查緝員及警員,混亂間一名查緝員鳴槍示警,一名站在家門前看熱鬧的20歲青年胸部中彈,大量出血倒地,令事件火上加油,數百人包圍警局,要求警方交代。

民眾最終沒有得到滿意答覆,一直積壓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情緒集體爆發,全台多處於2月28日罷工、罷巿及大遊行,並到執法機間要求交還以往無理充公的貨物。

隨著示威規模不斷擴大,長官公署有衞兵向人群開槍。警備總司令部在下午發出臨時戒嚴令,並派武裝軍警向民眾開槍掃射,造成死傷無數。而前一天在緝私煙衝突中受傷的青年,亦於2月28日不治。

政府殘殺平民天理不容,台灣國民黨政府在「228事件」爆發後,嚴令禁止傳媒報道,知識份子或民眾討論慘劇都屬違法,當局更大規模搜捕異見者,又把事件的參與者「依法」送入監牢,企圖令社會「滅聲」。



1947年對岸的中共媒體當然乘機「抽水」,大篇幅報道228事件慘況,痛斥時任總統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鎮壓台灣人民。



「228事件」曾是台灣政府最大的忌諱但事發約40年後,民間開始大規模進行228平反運動,國民黨政府的取態亦越趨寛鬆。至1989年天安門爆發六四事件後,台灣於1990年2月27日,立法通過將在院會中,集體為228事件死者默哀1分鐘。


這是首次在國民黨主控下的議會殿堂被確立為台灣歷史的悲劇,標誌着228事件將在台灣歷史上獲得平反。至1995年,時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首次代表政府向所有228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公開道歉。



反觀對岸的中國大陸,六四事件後奉行高壓統治,不許民間討論和媒體報道,而城管欺壓小販的事件仍在每天發生,亦經常觸發民眾包圍執法機構示威。今年是六四事件25周年,遭中共軍隊開槍射殺的死難者仍未平反,更多維權人士卻被送入牢。』


【蘋話當年】1947年台灣228事件 國軍射殺平民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0228/52230662

[商業管理] 藍球場的巴菲特 退左休賺得仲多

MJ真係神,炒波鞋一定炒air jordan, 有品牌,有飲食生意,有球隊。

有才華有天份的人多的是,但就只有一個佐敦。(順帶一提:香港人是叫佐敦的)

昨夜一微博提到: 夢想與現實中間就是自律



運動員要自律,企業家要自律,連C9股民都要自律。






How Michael Jordan Made $90 Million In 2013



Jordan made an estimated $90 million last year thanks to the rich partnership he enjoys with Nike. His 2013 earnings eclipsed those of all other retired or current athletes save boxer Floyd Mayweather. It marked Jordan’s biggest earnings year yet in a career paved with monster paydays, which peaked in Jordan’s last season with the Bulls (1997-98) at $80 million.


...


MJ still weighs in on designs of new Jordan shoes and suggests players he thinks would be a good fit for Nike’s Jordan endorsement roster, which counts roughly 20 current NBA players, including All-Stars Carmelo Anthony, Chris Paul and Blake Griffin. The Jordan Brand also taps players outside of basketball like baseball’s Derek Jeter, Nascar’s Denny Hamlin, boxing’s Andre Ward and football’s Andre Johnson.

...


Outside of Nike, MJ’s earnings get a boost from long-time endorsement partners Gatorade, Hanes, Upper Deck and Five Star Fragrances for his cologne line. He’s also added deals with 2K Sports and Novant Health in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he owns seven restaurants, a car dealership and his most valuable asset, 80% of the NBA’s Charlotte Bobcats. Jordan used himself as the carrot to help close a Bobcats sponsorship deal with Novant in 2012.

...

Is Michael Jordan still relevant in today’s culture? More than any other athlete if you go by hip-hop lyrics — there were references to Jordan in 50 new songs in 2013, according to ESPN The Magazine’s music issue. The next most mentioned athlete was Kobe Bryant at 18, followed by James with 15. Jordan was named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figure of 2013 in the ESPN Sports Poll with 4.2% of the vote. Jordan’s Q score, which gauges awareness and popularity, has been tops among sports fans every year since 1991. His 25 million Facebook fans are 43% more than any other U.S. athlete.


...

Source:

http://www.forbes.com/sites/kurtbadenhausen/2014/02/27/how-michael-jordan-made-90-million-in-2013/print/

Thursday, February 27, 2014

[生活文化] 藍球場呀叔呀伯的助攻術

注重團體合作

人生經驗所致

不領功出風頭

愛做背後的人

背後支撐的人


[科技創新] 信息物種進化論

日日新鮮講apps...


什麼是snapchat?為什麼信息需要“自毀”?閱後即焚背後的用戶哲學是什麼?whatsapp能覆蓋掉snapchat嗎?為什麼面對30億美金的開價Spiegel和Murphy能堅持不“賣身”他們是腦子進水了還是胸有成竹?在facebook近兩百億美金收購whatsapp之後,騰訊會強力入股snapchat嗎?還是先讓時間回到五年前:


2009年, 王雨豪提出了“信息物種進化論”——和物種的進化一樣,信息也有多個物種,也在不斷快速進化。信息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了四種主要的信息物種是用戶迫切需要的,而這每一個信息物種的產生及發展都孕育了巨大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的出現。第一種是公開的靜態信息,於是Google出現了。第二種則是關系信息,帶有關系屬性,於是誕生了Facebook。第三種是即時的信息。由用戶第一時間發布,被其他用戶第一時間檢索到,這就是Twitter所做的事情。第四類巨大信息物種,將會是基於地理位置的信息。這類信息跟地理關聯,在用戶互動時產生。未來,將會有更多信息物種壯大,同時亦將有部分信息物種日漸式微。


緣起:

2011年春,Snapchat誕生於一個兄弟社團中。斯坦福大學本科生埃文·斯皮格爾(Evan Spiegel)和鮑比·墨菲(Bobby Murphy)都是Kappa Sigma兄弟會成員。兩人的專業分別是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為滿足朋友之間不讓在線交流留下痕跡的需求,他們構思了這個應用。他們表示,這個構想來自於私密照片被放到社交網絡上的問題。

兩人的應用推出時機絕佳。他們在2011年夏天忙於開發產品原型時,時任議員安東尼·維納(Anthony Weiner)正因向Twitter粉絲發送不雅照而麻煩纏身,人人皆知“自拍毀前程”之理。當年秋天,Snapchat在App Store中上架,下載量一路飄紅。斯皮格爾2012年5月在公司博客上表示,Snapchat不是為了拍下傳統的完美照片,不是展現為了美好與完美,而是“表達人類各種情感的交流”。


Snapchat並非首個引入數據自毀概念的企業。文件分享公司Drop.io就曾做過這樣的嘗試,很受用戶歡迎。但當Drop.io在2010年被Facebook收購之後,這個功能消失了。

邁爾-舍恩伯格表示,Snapchat之類應用正是市場對數據“自毀”需求的反映。Facebook在這一領域是失敗的,扎克伯格骨子裡認為所有信息都有隱含價值,試圖永久保存所有信息。Facebook發言人拒絕公司任何人就此接受采訪。


用戶需求:

網上聲譽與隱私服務商Reputation.com的CEO邁克爾·佛迪克(Michael Fertik)表示,該公司的客戶數量近兩年來增長了十倍。他說,這反映了人們對在線數據挖掘的日益擔憂。“數據很寶貴,人人都想要。” Reputation.com推出了一個加密用戶Facebook數據的瀏覽器插件,好友只有輸對了密碼才能查看信息,信息也不會被發送到Facebook的服務器上。用戶還能選擇保留信息的時間段。這個插件幾周內就有了100萬次下載,這顯然是一個龐大的需求。

調查發現,人們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度增高推動了Snapchat和Reputation.com的發展。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發現,約有57%的用戶曾因“不願分享個人信息”而拒絕某款應用。2013年1月,隱私和安全問題研究機構Ponemon Institute發現,在保護用戶網絡隱私方面,社交媒體是最不受用戶信任的行業。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2010年發現,盡管人們通常認為美國青少年對社交網絡毫無顧忌,但面對永久性的社交記錄卻與父輩同樣心存憂慮。在18至24歲的受訪者中,約有88%認為應當立法保證人們有權要求網站和廣告公司刪除個人信息。在45至54歲的人群中,這一主張的支持率高達94%。


對Snapchat的幾點思考:


“真正推動一家公司快速發展的因素是青少年。但年輕人往往變幻無常。”

據市場研究機構皮尤的一項調查顯示,年輕用戶在支持某一公司方面總顯得變幻無常。皮尤的報告顯示,年輕用戶曾經把Facebook說成是互聯網領域最好的社交網站。但如今,這些年輕用戶又開始放棄Facebook服務,轉而投向了Instagram 和Twitter等網站。另外還有報告稱,2006年時,皮尤就發現約有85%的年輕網民都擁有MySpace賬號,但到了2013年時,只有7%的年輕用戶仍維持MySpace賬號。


馬化騰評價Snapchat:“年輕人現在在互聯網上喜歡的東西,我越來越看不懂了,這是我最大的擔憂。包括現在美國一個非常火的發送照片的平台(Snapchat),但是我用起來覺得很沒意思,我本來就干這行。雖然我覺得沒意思,但是 12 到18 歲的女孩子非常喜歡玩,特別火爆。”

《情色引擎:從古登堡到谷歌,色情如何推動大眾傳播》一書的作者帕切·巴斯(Patchen Barss)認為,數百年來,正是裸照在推動著傳播技術的進步。這一理論的核心在於,熱衷情色內容的人們會快速接受新技術,這樣既能便於查看,又能有助於避免暴露。

巴斯說,印刷、錄像機、付費電視、流媒體技術、高速無線網絡的發展都有賴於情色內容傳播者。“現在我們也許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在Snapchat上重演。”


很多新的傳播技術初次出現在主流受眾面前時都會顯得無聊和荒誕,但隨後卻能得到廣泛應用。“我不會發送‘性息’,”他說,“我的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照片在網上,因為我不想失去對照片的控制權,如果照片真能閱後即焚的話,我也許會樂於接受這一技術。這就是Snapchat成為主流的原因。”



在《刪除:數字時代的遺忘美德》(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一書中,牛津大學教授兼律師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認為,對用戶信息的永久儲存會阻礙人類社會發展。他寫道,永久的記憶會將人類“束縛在過去”

去年,斯比格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Snapchat還是默默無聞,仍缺少大量的用戶的登錄,然後事隔不久就還發生了一些令人詫異的事情。Snapchat開始在洛杉磯地區的高校間迅速傳播,包括斯比格爾表兄弟所在的院校。高校學生們使用Snapchat來傳遞消息,甚至在課間利用Snapchat進行交流。這與其他流行文化非常相似,一個新應用要想發展,也需要抓住年輕人的注意,這樣就會贏得發展的機會。如今,每月通過Snapchat傳輸的照片數量高達3.5億多,大大超過了6月份的2億。


2012年,二月初,Snapchat已成為iPhone上排名第二的免費照片和視頻應用,僅次於Youtube,比Instagram更受歡迎。數據分析公司App Annie表示,Snapchat在全部免費應用榜上排名第二。Snapchat網站稱,每天發送的信息量超過5,000萬條。

2013年6月,美國18.6%的iPhone用戶使用過照片和視頻共享應用Snapchat,較上個月增長了10.5%,這也使Snapchat成為熱門iPhone應用排行榜上排名第九位的應用。2013年6月,尼爾森(Nielsen)聲稱Snapchat的每月活躍用戶數量超過了800萬人。尼爾森的調查對像只涉及到年齡在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

在應用使用率排行榜上,Snapchat與Facebook(72.5%)和Instagram(36.6%)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它與Twitter(26.7%)之間的距離已經不遠了。

美國用戶每天發送至網上的圖片中,有 46% 發進了Snapchat,還有 46% 給了 Facebook,而 Instagram 僅占7%。Snapchat 日分享圖片達到 4 億,已經勝過 Facebook 一籌。

主要指出的是,這些數據只是針對美國一個國家和iPhone這一款設備而言。據Google Play商店的統計數據顯示,Snapchat已經在Android智能手機上被安裝了1,000萬次到5,000萬次。

11月21日,當地時間周三,“閱後即梵”照片消息應用Snapchat聯合創始人、CEO埃文·施皮格爾(Evan Spiegel)在高盛舉辦的一次閉門會議上表示,該公司約70%用戶是女性。

2013年11月,施皮格爾稱Snapchat用戶每天上傳4億張照片。施皮格爾說,半數Snapchat用戶曾試用stories功能。Snapchat上個月推出stories功能,使用戶能將多條消息“串連”起來。

北京時間11月20日上午消息,據美國IT網站CNET報道,美國“閱後即焚”信息服務Snapchat的照片和視頻分享量已經超過Facebook的照片上傳量。


Snapchat發言人透露,該服務每天處理的照片和視頻分享量達到4億次,而Facebook用戶每天上傳的照片只有3.5億張。不過,Facebook的數據並未包含該公司旗下的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

需要說明的是,Snapchat的數據既包含了照片,也包括了視頻,而且可能包含同一張照片向不同人的多次發送。與Facebook的“一對多”模式不同,Snapchat只支持“一對一”的分享。Snapchat用戶拍攝照片後只能逐一發給其他人,而Facebook則可以同時讓很多好友和粉絲看到。


雖然到目前為止美國仍然是Snapchat最大的市場,但是Onavo的統計數據只包括了美國的情況。公司首席執行官伊萬斯皮爾格爾(Evan Spiegel)在今年4月份的Dive into Mobile大會上說,公司80%的用戶在美國,20%的用戶在海外。在用戶結構方面,Snapchat最主要的用戶年齡介於13-25歲之間,其中70%為女性用戶。大約一半的Snapchat日活躍用戶都在使用該公司2013年10月推出的Stories產品。英國大約25%的智能手機用戶都在使用Snapchat。在挪威,這一數字為50%。

Snapchat目前擁有員工30名。其中一半為工程師,25%產品職位,剩下25%為其他職位。Spiegel非常羨慕中國的騰訊,他們的微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騰訊也很喜歡Snapchat哦。



Snapchat的融資之路:


2012年1月3日,Snapchat 從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獲得過 48.5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2013年2月8日,Snapchat 獲得1,350 萬美元的A輪資,估值在 6,000 萬到 7,000 萬美元之間。6月7日,Snapchat 完成新一輪 1 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機構是一不具名的對衝基金,估值達到 5 億美元。6月23日,Snapchat剛剛完成了一筆高達8,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知名風險投資機構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領投。而在融資前,Snapchat的估值已經達到了8億美元。

一名來自Snapchat內部的人士透露,Snapchat內部認為自己有機會實現大規模,成為具有統治力的全球性通訊平台。鑒於其他大規模社交平台的估值情況——Twitter(220億美元)、Facebook(1,150億美元)、LinkedIn(260億美元)——Snapchat估值30億美元並不算過分。

Snapchat拒絕Facebook與谷歌的原因


紐約日報表示,Snapchat拒絕投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斯皮格爾並不太願意離開加州威尼斯去硅谷為扎克伯格工作,而使Snapchat成為硅谷的一家創業公司。

有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刊透露,曾經向Instagram注資的投資公司Benchmark Capital,也向Snapchat表示了投資興趣,並提出投資1,300萬美元,同時,有離開Facebook的年輕員工或將加入Snapchat,這些都使得斯皮格爾感到鼓舞。

斯皮格爾正考慮向Snapchat用戶提供應用內購買功能,但其拒絕透露具體的細節。

在周三的會議上,施皮格爾沒有回答有關Snapchat用戶數量的問題。同時,對於Snapchat沒有任何收入的問題,施皮格爾表示,Snapchat不急於通過廣告創收,“我們產品中有許多元素對廣告客戶有吸引力,但我們希望能推出恰當的廣告產品”。

施皮格爾稱,Snapchat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其他消息應用。微信和Line分別在中國和日本極受用戶歡迎,“但沒有一款消息應用能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

Snapchat計劃盈利模式:


11月25日消息,社交應用Snapchat的CEO Evan Spiegel在一個投資會議上表示,公司已經開始計劃變現,但方式可能會很溫和。

他說,變現計劃已經啟動,但不會以激進的方式進行。Snapchat將推出一些增值服務,類似內容訂閱而非一次性購買。另外,廣告投放也是方式之一。

他進一步表示,借助Snapchat顛覆目前的互聯網社交現狀不是他的目標和期待,也就是說,他不認為巨大的用戶基數更為重要——就像Facebook那樣。相反,他希望他的產品功能上、理念上處於領先地位。


據BusinessInsider報道,內部人士透露,“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服務Snapchat計劃推出應用程序接口(API),試驗包括廣告、表情貼紙、虛擬禮品在內的貨幣化方式。

據一名內部人士透露,Snapchat已有一些基本的創收計劃,將對一些商業化產品進行試驗,從中選定最好的變現渠道。其創收計劃包括:

廣告。

Snapchat現已擁有上千萬活躍用戶,他們每天平均收到20到25條限時信息,最活躍的那部分用戶則平均每天收到 150條。Snapchat已經在試驗每20到30條限時信息中插入一個視頻廣告或者照片廣告。廣告主們對此非常興奮,因為該服務可讓讓它們覆蓋它們所垂涎的人群(年輕人),這一點正是包括Facebook在內的其他服務均難以幫助它們做到的。此外,Snapchat用戶並不在意偶爾看到廣告,尤其是來自品牌商的廣告或者他們覺得很酷的廣告。因此該服務在廣告領域頗有機會。

虛擬商品。

日本Line等流行通訊應用已經在銷售表情貼紙和其他“虛擬禮品”供用戶互動時使用,單個表情貼紙售價通常為50美分或者1美元,表情包售價則為5美元。鑒於Snapchat當前的用戶基礎以及它未來的增長機會,推行這類虛擬銷售可能很快就能收獲巨大成功。

據內部人士稱,Snapchat的一大潛力在於成為整個新一代互聯網用戶的“入口級應用”。他解釋道,時下的年輕人不怎麼使用傳統網絡服務,不少人不使用電子郵箱,也不使用Facebook(原因是它基於網頁,不酷,而且還會遭到家長的監視)。他們更多的使用手機,通過手機上的短信以及Snapchat、WhatsApp、Instagram等基於應用的通訊服務與別人通訊交流。

內部人士指出,正是因為年輕人的這種行為習慣,Snapchat相信自己能夠成為充當互聯網入口的主流“平台”之一。為此,該公司計劃像Facebook和Twitter那樣推出應用程序接口(API),讓第三方可以在Snapchat的平台上開發應用。Snapchat還計劃繼續擴展它的服務功能,給用戶帶來更加好用的服務。


Snapchat的弊端:


Snapchat的數據自毀功能並非毫無漏洞。一發布,就有人發布了能在發送方不知情的情況下保存數據的方法。賽爾說,Wickr采用了軍用級的數據保護措施。在她看來,真正的自毀難度很高,Snapchat只不過是在過家家。

目前,Wickr的普及率遠不及Snapchat,它在iOS社交網絡應用榜中列第174位。“每當我問別人是否想要控制自己發出的信息時,回答都是肯定的,”賽爾說,“它無疑會受主流用戶接受。”

Snapchat把自己定位成安全的消遣方式,Wickr則自視頗高。賽爾把隱私通信視為“普世人權”,在大公司仍在不斷收集分析用戶數據的現在,這一權利尚未實現。“無記錄通信是最初的通信形式。”她說,“我們與朋友和家人的通訊本應回歸這種形式,而不是去擔心永存的互聯網。閱後即焚才是未來。”


可以刪除的互聯網是強需求嗎?


你是否渴望在一個可以刪除的互聯網,一個滿是Snapchat的互聯網,而不是一個由Facebook和谷歌主導的互聯網?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Snapchat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在Snapchat誕生前,根本不存在“可以刪除的互聯網”這個選項,“永不磨滅的互聯網”似乎是唯一的選擇。而現在,隨著Snapchat的模仿者吸引了大批的用戶、投資者、工程師,“永不磨滅”已經不再是互聯網的必然屬性。

我明白,Snapchat並不總是“閱後即焚”。通過破解便可在照片“自焚”前保存下來,而執法部門也可以強迫該公司提供保存在其服務器上的照片。但關鍵在於,Snapchat會在用戶打開照片後自動從服務器上刪除這些數據,這在科技行業絕對是不同尋常的。

在硅谷,數據就像神明一樣廣受膜拜:沒有人會嫌數據太多。要知道,在谷歌Gmail誕生的頭兩年,甚至完全沒有設置“刪除”按鈕。谷歌認為,所有人都想永遠保存所有郵件。Facebook也有類似的想法,直到2012年,Facebook才找到了在用戶點擊“刪除”按鈕後從服務器上徹底刪除照片的方法。


與此同時,整個大數據市場的前提假設在於:你擁有的數據越多,你的產品就越有用,因為可以通過分析大量用戶數據展開新的分析,開發新的功能。


這並不是單純的炒作。通過保存和分析你的數據,科技公司很有可能為你提供很多吸引你的產品。例如,谷歌的拼寫檢查、翻譯服務、交通地圖、搜索建議;亞馬遜的媒體和產品推薦;Facebook的個性化News Feed和好友推薦。

另外,這些數據也可以為網站帶來更多的定向廣告收入,從而讓你免費使用這些網站。如果無法保存和分析這些信息,很難想像那些靠廣告為生的互聯網巨頭將如何生存下去。



倘若Snapchat的模式能夠迅猛發展,倘若其他網站和服務也開始推廣類似的理念,今後的互聯網就將與今日大不相同。它將更具私密性,不必整天為考慮不周的圖片或想法而提心吊膽。但這樣的互聯網所具備的實用性可能會大打折扣,因為當你想懷舊時,不可能隨時查看當年的老照片,電腦也不能隨時根據你的歷史為你反饋信息,因為歷史將不再完整。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Snapchat的迅速成長得益於年輕用戶,但Snapchat也可能會因為這些年輕用戶而發展受制。』



Snapchat與信息物種進化論
發表於2014-02-25 12:38:28 投稿者:王雨豪

作者 王雨豪 黑馬商圈成員 上海眾聘信息科技總裁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龑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7810458

[852郵報] 越洋專訪│梁慕嫻

梁慕嫻 :「可能因為我,令劉進圖承受這六刀!」


《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昨早被「頭盔刀手」襲擊,身中六刀,觸發新聞界的憤怒,齊聲向行兇者作最嚴厲的譴責。

究竟劉進圖因何事而遇襲,是各界此刻心底最欲尋找出的答案。《明報》為追緝兇徒,已宣佈懸紅100萬元以獲得線索,特首及保安局局長亦已責成警方,全力把疑兇緝拿歸案。

要找出施襲的底蘊,難度極高,甚至跡近「不可能的任務」。本報嘗試從側面入手,希望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事緣有人昨天轉載了筆名「牛虻」的前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梁慕嫻在上月底撰寫的一篇分析文章〈一個推想〉,把劉進圖遇襲,跟他未被調職仍任《明報》總編輯時,領導《明報》參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的偵查報道拉上關係,或明言或暗示,指是由於有關報道揭露了中共高層親屬透過離岸公司,隱藏巨額財富並進行逃稅、洗黑錢等財經活動,結果現時就要為此付上「代價」。


 

「我好難受,好嬲!」

《852郵報》為此越洋致電身處加拿大的梁慕嫻問個究竟。她甫開腔,即表現得非常自責:「我前一晚知道呢件斬人事件,好難受,好嬲,傷心到標眼淚,直至劉進圖手術完咗,我知道佢無事先放心,至可以瞓一陣,之前完全瞓唔著,因為我好自責。事件發生後,我思前想後,認為最大可能都係同ICIJ的報道有關,今次令我更加確信。我寫篇文章之前,已有諗過會唔會影響到劉進圖,有搵朋友商量過。最後結論係,你對住共產黨,躲起來係無用的。不過,係咪我寫咗所以造成呢件事呢?可能因為我,令劉進圖承受這六刀!」

 


在〈一個推想〉一文中,梁慕嫻分析了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劉進圖當時被調職,以及ICIJ聯手中港台傳媒機構之偵查報道,這兩者是否有關?

 

必須指出,梁慕嫻坦言自己沒有「證據」,但就強調,從線索作判斷和推想,舉出來自中國的媒體在去年11月退出調查團隊,原因是受到政府警告,由此「引證」中共早已得知調查事件。她也「推斷」,《明報》時任總編輯劉進圖必定有份介入這個調查之中,而事後才為老闆張曉卿得悉,因此《明報》大地震的因由也呼之欲出。

「只有呢一單有大的嚴重性!」



 

梁慕嫻繼續分析指,《明報》當時的報道,帶來的震撼好大,因為揭出了中國高層的近親原來持有秘密資產,「你篤中咗佢,自然會搵《明報》」。她因此相信,報道是導致劉進圖被調職的主因機會極大,「本來以為挑咗個關係拎咗出來講,以為可以安全,但最後都令佢承受咁嘅後果。睇番《明報》所有的報道,只有呢一單有大的嚴重性。」

姑且假設梁慕嫻所言成理,由此而來的問題是,既然劉進圖已被調職,何以事件仍未告一段落,最終仍然要「見血」?

梁慕嫻解釋,這是中共的本質,是中共中央一貫的「處事方式」,「你睇當年67暴動,林彬係點死?共產黨唔止要你冇咗份工,咁係好輕唔夠,仲要出手,呢件事比過去任何一件都嚴重,因為係要嚇你哋,嚇傳媒。」

問題始終是,一切都沒有證據可言。梁慕嫻回應說:「要講證據就冇意思啦,但你可以見到好多蛛絲馬跡。」

她舉例,文革時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副校長卞仲耘被紅衛兵打死,而宋彬彬(共產黨元老宋任窮之女、曾因一張給毛澤東戴上紅袖章的照片聞名全國)就被視為這一連串暴力事件的負責人。宋彬彬年初曾公開對在文革中受傷害的老師和同學道歉,但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拒絕接受。而王晶垚早年接受外國學者訪問時,就曾指要為事件負責的人是毛澤東,「有冇人問王晶垚拎證據?毛澤東冇親自拎把刀去,但卞仲耘死後,毛澤東喺天安門城樓接見宋彬彬,宋彬彬仲為毛澤東戴上紅衛兵袖章,然後毛澤東仲同宋彬彬講,『唔好叫彬彬,叫要武』,他發文章,發號令,咁都仲要講證據,係好無稽。」

 

梁慕嫻如是說,牽涉到「常規與例外」的研判問題。如果上述所言乃係「常規」,自然講得通;如果是「例外」,則難以引用。

「香港人要醒覺!」


 

梁慕嫻也不諱言,中共的政策亦有改變的時候,會按新形勢而「調整」。不過,她強調,中共的「承諾」卻可以不作兌現。本月中,梁慕嫻曾發表題為〈勿為”承諾”所迷〉的評論文章,文中形容「中共的承諾總是毀棄不兌現,原因是他們奉行『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計劃沒有變化快。承諾則是一個法治社會的道德標準」。她在文中強調,中共沒有承諾,只有政策和策略,並舉出抗日前後對待國民黨的策略例證,又指「最近一年以來,香港市民大概可以親身體會到中共政策變幻莫測的可怕了」

她表示,梁振英的工作,其實也只是按中共政策辦事來改造香港,所以現時的形勢好嚴峻,而打壓會陸續有來,「唯一希望,是我哋營造新形勢。香港人要醒覺,唔止要多人,仲要層次夠廣夠深,包括富豪都醒覺,大到要中共改變先會有希望。



Source
詳盡評析 | 重點評論 | 發表於 2014年02月27日
 越洋專訪│梁慕嫻:「可能因為我,令劉進圖承受這六刀!」
 http://www.post852.com/%E8%B6%8A%E6%B4%8B%E5%B0%88%E8%A8%AA%E2%94%82%E6%A2%81%E6%85%95%E5%AB%BB%EF%BC%9A%E3%80%8C%E5%8F%AF%E8%83%BD%E5%9B%A0%E7%82%BA%E6%88%91%EF%BC%8C%E4%BB%A4%E5%8A%89%E9%80%B2%E5%9C%96%E6%89%BF%E5%8F%97/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14

[消失都市] 再容不下小店 有建築無記憶的都市

 香港只是有形無實的國際都市,為何所有事物都因地產霸權而消失? 


『昔日的凌記會開店至晚上九時,很多街坊看戲後會黎借書睇。

【重見觀塘1】07年陳伯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重建後,凌記書仔檔會結業。陪伴半生的藏書要找人接收,「沒人要唯有當爛紙變賣。」結果,一語成纖。七毫子一公斤!凌記去年尾結業當日,將收藏半生既書籍賣了千六元。

欲哭無淚的陳伯回憶舊時,凌記書店早於1966年立足觀塘,「當時這裡根本沒有人到,後來工廠突然間多起來,是因為市區要發展,便叫工廠搬來觀塘新市鎮。」80年代,當觀塘變了工業重鎮,很多工廠妹閒時便來書仔檔借書,打發時間。那時候,金庸、倪匡、古龍等武俠小說很受歡迎,女仔也愛嚴沁、瓊瑤、沈海倫。



社區素描師彭啤用上兩年時間,以鉛筆記下觀塘重建前的一草一木,凌記書店是入畫一景。


若你今日重臨凌記舊地,恐怕只見拆卸中的廢墟。未來重建後,建成的商場、酒店、豪宅,都與舊日街坊無關。
現在很多租書店的日本漫畫受歡迎,但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陳伯堅持,「我不做日本仔漫畫,我只推廣中國文化。」生意好的時候,他會和兒子每週赴台灣入貨。皆因很多台灣書商仍然會出版傳統書籍,「文化好重要,要識繁體字才知字的出處。台灣不同大陸,台灣寫繁體字,要識繁體字先好黎識簡體字。」陳伯最傷心的是,現在當廢紙賣的武俠歷史小說,「書商不再印的了,以後想搵都搵不到。」

凌記地段好,位處觀塘中心的輔仁街後巷,附近食肆小販林立,又有戲院。為了留住每個客源,陳伯兩父子很勤力。「那時我們的營業時間很早,5點多開到夜晚9點半,做到看戲的人散場實來租套書走。」陳伯兒子陳立民說,「凌記生意最高峰期,開到有5間分店,大埔廣場、紅磡廣場、灣仔新世紀都有,但現在都收縮了。」

他批評市建局太急要交吉,「兩日內怎麼消化這些書?!」凌記在散場日邀請觀塘街坊,免費來拿書及聚餐,但是書太多派不完。有街坊抱不平道:「如果市建局給他多些時間,安排做好些,便不用去到賣廢紙的結局。」陳伯很傷心,「這是在消滅我們的文化,書應該要與人分享,增加人的知識,以後沒有了,找不到這些傳統小說。」

今日如果你去到觀塘輔仁街後巷,見到的恐怕只有廢墟了,還怎麼回憶當年大家聚首看書的日子?』


Source:

48年書仔檔末日 7毫子賣書當廢紙
2014-02-26

http://green.appledaily.com/latest/news/art/20140226/18638536

[科技創新] 小米飢餓營銷傳奇 期待未來的硬仗

先記錄,後驗證。請看轉載。

『以坐火箭的速度躥紅的小米,除了站對了台風口,還在於雷軍找到了正確的人王川。王川一直在小米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是小米“飢餓營銷”的始作俑者,是小米MIUI系統“每周迭代”的倡導者。他如何參與公司內部管理?又是怎樣看待小米的成長?


王川和公司其他聯合創始人的背景不同。其他聯合創始人中,除了劉德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的出身,各個都來自大公司。多看是家創業公司,王川之前創立的 雷石科技盡管占據了KTV點歌系統近半的市場份額,也同樣規模不大,但他卻是小米最早的投資人,兩家公司合並也是雷軍辛辛苦苦談了一年,談到王川“覺得不好意思了”才完成的事。


“我和雷軍認識很多年。公司創立時都相互投資,他投了多看,我投了小米,不是因為缺錢,就是個態度,彼此相互參與。”

王川一直在小米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是小米“飢餓營銷”的始作俑者,是小米MIUI系統“每周迭代”的倡導者。

他如何參與公司內部管理?又是怎樣看待小米的成長?


“公司怎麼賺錢?”

小米如此短的時間達到今天的輝煌,是當年創業的那批人包括雷軍也沒有想到的,甚至雷軍當年也沒辦法就小米如何賺錢給出一個有信服力的答案。作為小米的投資人,王川經歷過那個階段。他毫不客氣的“揭發”雷軍,說他“到底也沒有回答清楚這件事。”

“小公司,剛開始創業,即使是雷軍有名氣,來的每個人也都抱著懷疑態度,每個人坐下都會問這個問題,小米到底要怎麼賺錢?我也到底沒有聽到雷軍有個能讓我信服的答案。如果非要總結,我從裡面挑兩個最靠譜的。”

這兩個答案如下,它們看上去,只能說也是相當不靠譜。

雷軍第一種回答是“不講道理”型。他會問對方一個問題:我有錢還是你有錢?如果是我有錢,是不是我比你 更知道怎麼賺錢?所以你別操心,聽我的就好了;

第二種答案是“最差結果”型:我們做東西的出發點是要對用戶有價值的。如果這個產品做出來,最後也賺不到什 麼錢。那我們能不能對用戶說,麻煩大家,我們真活不下去了,能不能5元、10元錢募捐一下。如果用戶真喜歡,我想我們還是能募到錢的。


“說到底,相比商業模式,小米最起初更直接的訴求是要做一家有粉絲的公司。”王川說,這是區別於一般公司創業目標的。


王川棄商業模式而不談,也是受了雷軍的啟發

2007年,二人有次出去爬山時,雷軍提到自己投資了一家公司UCWeb,問他有沒有興趣。王川自己聽了半天, 好像也沒聽明白。他問了一句標准的“投資人話語”:公司到底怎麼賺錢。雷軍也照樣回答說不知道。過了兩年,UCWeb的營收超過2億時,二人再次談起這件 事,雷軍說:我那時也真不知道,但是趨勢就在那裡。這件事就像我們去滑雪,我知道坡肯定能下,但是具體怎麼下只有到了那裡才知道。


這件事情一直影響著王川,包括他後來的再次創業多看,“我做多看,就想著做老百姓需要的東西,至於發展成什麼樣子,我沒想過,這是老天才知道的事。我和投資人談,先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要問我怎麼賺錢。”


2009年,王川第一次和雷軍說起做多看閱讀時的想法:“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當是拿出錢做一家不賺錢的公司吧。把閱讀做好,讓中國人多讀點好書,不是積德嗎?”
雷軍沒說二話,只問他200萬夠不夠。“我說太夠了,我做第一家公司是從5萬開始干的。200萬怎麼不夠?那時就想最壞能怎麼樣,賠光了唄,還能怎麼樣,完全沒去想怎麼賺錢。”


就只是抱著給自己做產品的想法,多看閱讀卻最終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時任富士康 IGDBG(Innovation Green Digital Business Group新綠數事業群)總經理的謝冠宏當時正在操刀為亞馬遜代工kindle。“你沒法不注意,我周圍有人把kindle原來的系統刷成中文以後,感覺好像比原版系統更流暢,更好用。我覺得這很了不起,很好奇是什麼人在做這樣的事。”謝冠宏派人在國內找到了正在做多看的王川,二人從此結識。“是個有理想的人在做事。”謝冠宏評價王川,二人結識也成了小米和富士康的一系列交流、合作的機緣,這是後話。

多看後來和愛國者共同發布了電子書百看,但電子書市場隨著ipad衝擊並沒有擴大規模,多看隨後放棄電子書設備方向,轉移到機頂盒。

這些過程裡,王川很少焦慮。他說自己和雷軍最像的狀態就是,兩個人實際都是有過商業上的成功,然後“退了休的人”。“就像那些老干部,退休了干的都是自己想干的事兒,所以我再做的事情都是追隨內心,不為投資人或其他人的希望活著。”王川說。



君子和而不同

王川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卻早在大學期間就知道自己是要折騰創業的性格。大學畢業,他創業的想法遭到家裡的一致反對。父親和他進行了一場談話,“那個場景到現在都歷歷在目。”王川說。父親問自己的兒子:“你會坑人嗎,會騙人嗎?這些都不會該怎麼做生意。

“我父母都是航天部的高級工程師,一輩子讀書做學問的人,他們理解的商業就是這樣的。”父母強烈反對之下,王川說了一句,“我就看看自己不坑人,不騙人,能不 能把這事兒做成。如果做不成,我就什麼都不想了,出國去了,中國不就沒法呆了嗎。如果做成了,那我以後更不會違背這個原則,我要賺了錢得回家還能睡著覺。”

2004年左右,王川和雷軍結識。二人同齡,因為都愛好滑雪,節假日一般都是兩家人一起出游,所以關系相當親密。2011年,求伯君 執意相邀雷軍重回金山時,是王川代雷軍任金山軟件CEO之職直到張宏江上任。雷軍回憶當時的情形:說好了他每周幫忙一天,結果後來一周要上四天班,他也有 自己的公司,也在創業,每天忙到夜裡2點,為了我赴湯蹈火,沒有他我早崩潰了。

王川認為這是朋友間的情誼。“我和雷軍做朋友這麼久,說到底 是我們的價值觀都一樣。”這顯而易見,在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中,“做小餐館”、“用戶體驗第一”、“同仁堂”這些言論和雷軍如出一轍。但雷軍邀請他加入小米時,他卻猶豫了一年。“我們的朋友關系不牽扯利益,我一直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直到他被雷軍說的“不好意思再推辭”。雷軍說,對多看的收購最主要是為了王川這個人,“成立小米之初就想一起做,但一直猶豫沒有下定決心,王川就先做了多看。”

聽王川講了那麼多和雷軍如出一轍的話之後。王川終於講到二人的不同。“從對待風險這件事情來講,雷軍更激進,我更保守。”對於兩個人都喜歡的滑雪運動,雷軍永遠是想帶著大家去冒險的那個人,而王川一直都是團隊裡的安全要素,並且能夠成功說服雷軍。



而王川的安全傘作用,同樣體現在小米的公司管理中。

在小米手機首次發布前的一次會議上,王川問雷軍,你做過硬件嗎,沒有吧。當時在座的好像也沒有做過硬件。

“我好歹做過一點。所以我知道供應鏈極端的風險。做一款2000元的手機,如果每個月生產100萬台,四個月的資金額是80億元。但這款手機,開模要四個月, 量產還需要再等四個月。而且手機是海鮮,放在那兒就會腐爛。這東西今天賣不出,三個月以後就更賣不出,它天天在降價。你們想想,如果我們這個小公司有十萬台庫存,公司分分鐘就死了。” (按:Nokia 的例證)


包括雷軍在內做軟件和互聯網出身的人,第一次感覺到供應鏈、庫存的細節難題。眾所周知,庫存問題恰恰是中國手機廠商在盡可能多占有市場的同時的最大隱患。

而幾年來,小米供應鏈的庫存管理水平確實明顯好於其他廠商。

“我總是對雷軍說,我們還要多快啊,三年已經干了多少了?我們能不能慢點兒呀。車開到400邁,隨隨便便就能翻車。總之我是團隊拖後腿的人。”

王川的保守,並不代表他缺少魄力和拼勁。實際上,小米的每周迭代和國際化道路都有他的堅持。

說起來有趣,包括雷軍之前所有人都在大公司工作,其中一些人還來自外企。王川到小米做了一次演講,“小米一開始招攬的都是大公司的頂尖人才,但他們也習慣大公司的做法,每天朝九晚五的作息。我說的很簡單,什麼是創業公司,創業公司該怎麼干。我不規定7×12、6×12,就一句,你要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公司來幹。雷軍也走過彎路,他在金山後期不由自主老想著要把一個公司規範化,所以當時認真又刻苦的學規範的管理方法,把金山做成了一家大公司。後來,在小米我們 才慢慢一起形成新的理念,我們就要一直做一家小公司,不規範就不規範唄,能怎麼地呢?”

這次演講中,王川把每周迭代的概念帶給了小米,這個升級節奏讓在場人都大受震動。“在多看,我一直就是這麼做的。”王川說。

同樣在國際化這件事情上,雷軍曾經有過猶豫,一次閑談中,他和王川交流:小米是不是只做國內市場就夠了。王川回他一句:如果只是做國內市場,那我就不幹了。

“我知道小米如果做國際市場,難度比做國內要大多了。但我一直有個想法,不能掙外國人的錢不算本事。中國到今天還沒有真正的世界級品牌,《定位》的作者特勞特調查過china這個品牌意味著什麼,made in china,就是質劣價廉。你看蘋果手機的後面印著一行字,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nia,assembled in china。他明白說中國是做組裝,那我們能不能做的中國設計、中國制造,中國價格,中國價格就是便宜嘛,但是如果你只以為小米就是便宜貨,那我早也不做 了。”王川說,小米盒子的紅星金獎是讓他比所有其他業績都激動的一件事。

這種如八卦陰陽兩極的融合和互補,推動小米快速又穩健的成長。



電視這一仗

相比小米手機,如今王川站在一個更困難的境地。當年小米以互聯網思路做手機,小米手機面世時,外界對於雷軍還半信半疑,但如今,用互聯網思維做電視已經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人搶在了小米前頭,王川又如何破局?

對於電視行業,王川可不是個陌生的闖入者。早在1998年,王川的第一家公司雷石就參與了微軟的維納斯計劃,並和當時的家電廠商都有廣泛接觸。這也讓創維的總裁楊東文認識了他,並在一段時間內不斷追逐他。

“楊東文早意識到傳統家電廠商的問題了。他甚至也放話說誰敢說咱們(創維)不轉向互聯網,我就干掉誰。”

楊東文也在不斷物色人才。後來不斷說服王川。他對王川說你來(做電視),創維投資,哪怕只占小股份也行。

王川當時還沒想過做電視這事,沒有答應楊東文。楊東文又因為業務合作關系,在找到金山的CEO張宏江時,也要他鼓動王川做這件事,談到最後楊放話說,如果王川做,創維哪怕只占10%的股份也可以。王川還是沒有答應他,後來楊還找過雷軍繼續勸說。

“他這麼執著,當然是意識到用互聯網的方式改造傳統企業是對的。但是他作為傳統廠商,沒有辦法接受像小米這樣硬件不賺錢的方式。”這件事才無疾而終。

但做電視,路遠比想像的坎坷。

王川最早興起的念頭,也不是電視,而是做盒子。當時因為IPAD對於電子書市場的搶占,多看電子書硬件的想法已經夭折,只留下多看閱讀應用。多看團隊內部經過一番討論,決定切入盒子。

2011年,王川和雷軍二人一起去了一趟台北,王川提起做盒子的事情。“當時雷軍還完全沒有想過這碼事,所以外界不要總是布局、入口這樣的看待小米。做成了自然就是入口,這不是你想不想的事情。想好了布局再去做的,那不是盛大嗎?”

2011 年10月,王川的團隊開始做“多看for AppleTV”產品。這套軟件系統能夠讓破解後的AppleTV擁有中文操作環境和豐富的中文網絡視頻資源。用戶的反饋數據超過王川的想像,周活躍用戶 達到80%。有件事情堅定了王川的決心:2012年的3月,APPLE TV發布了第三代,但是在淘寶上,反而是二代的售價要比三代高600塊錢。“就是因為三代不能越獄,不能安裝我們的軟件,有用戶就不斷說你們自己做吧,做 了我們肯定買。我們自己做,按照市場的狀況,我至少能賣600吧,600塊我沒道理做不出一個好盒子啊。”2012年4月,多看決定自己做盒子。

就是在做盒子的過程中,王川和雷軍開始產生了要做電視的念頭。當時互聯網電視市場的多方混戰已經開始暗流湧動。

當時最樂觀的情況是,小米本來預計在2013年4月發布首款互聯網電視,搶得市場先機。但卻被樂視拔了頭籌,而且還用的是小米之前的方案。“我們要做電視, 肯定要和供應鏈溝通我們的想法,制定產品方案。後來由於某些原因,小米沒有做這個方案。於是富士康把這個方案提供給了樂視,去年樂視的所有策略和小米之前的規劃都是一樣的。”而小米,這時候為了在底層交互上實現更好的解決方案,電視幾次難產,最終產品發布時間推遲到了9月,錯過最好的窗口期,這時候市場已 經一片混戰。創維加入攻擊小米的隊列,宣稱小米電視和創維、阿裡合作開發的智能電視相比,是石器文明遇到了工業文明。

見到王川的當天,樂視剛剛發布了70寸超級電視,並對之前系列大幅降價。王川稱這些消息自己都一無所知。看上去樂視在和小米拉開差距,按照樂視公開的銷量數據,樂視超級電視的銷量已經超過30萬台,而小米電視首次銷售3000台,之後的開放購買的數量一直與此相當。

王川看上去對樂視搶先並不介懷,“從商業上講,影響可能有,但是也是很短暫的。蘋果不是第一個做MP3播放器,不是第一個做智能手機。我不認為這能真的影響到我們。”

他現在還秉承著一貫的保守做派,“電視和手機一樣,要提高產能,需要先做模具,開一套模具就要三四個月,硬件的風險本來就大,小米又第一次做電視,我還是喜歡先保守點。還是那句話,把產品做好,等著別人來抄。”

王川的硬仗還沒開打。

Source:

小米“飢餓營銷”創始人王川:硬仗還沒開打
發表於2014-02-26 15:56:43 來源:中國企業家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6/59023.html

[852郵報] 諷刺之極

曾任《明報》任副總編輯的阮紀宏,今日撰文指香港現時的新聞界「有史以來最自由」,  認為數千名市民為新聞自由而遊行是「杞人憂天」


阮紀宏今在《明報》撰文〈香港新聞業有史以來最自由〉,文章認為「或許有人想影響新聞機構」,但目前新聞自由「還是空前的高」,因此數千人為新聞自由上街,是杞人憂天。文章指香港在港英時期,確可自由評論中國政治,但不可對英國方面有所批評或有不敬之處。

香港新聞業歷經140多年,九七回歸祖國後,是有史以來享受最大新聞自由的時期。


從清末到回歸前,港英政府都是允許反對派在香港辦報抨擊中國現政權……然而,這種言論自由僅限於批評中國現政權,對於監督港英政府在自由則欠奉,1960年代安妮公主訪港,《明報》一條標題,〈打砲廿一響,送御妹過海〉,新聞處下令將編輯炒掉,不要說批評,對王室不敬也遭殃。


文章指出,港英在上世紀末即將撤出之時,才「稍微開放言論自由」。


阮紀宏的文章見報不久,即獲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轉發;但數小時後,就傳出《明報》前總編劉進圖遇襲受傷的消息。


阮紀宏為民建聯創黨成員,曾任職《文匯報》、《商報》,亦曾在《明報》擔任副總編輯及副主筆。2012年,民建聯成立20週年,阮紀宏曾為該黨撰寫黨史《民建聯20年史》出版,記錄其成立過程、選舉得失,以及與港府及內地的互動。

明報前高層阮紀宏:新聞界歷來最自由
2014-2-26 16:37:10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6%98%8E%E5%A0%B1%E5%89%8D%E9%AB%98%E5%B1%A4%E9%98%AE%E7%B4%80%E5%AE%8F-%E6%96%B0%E8%81%9E%E7%95%8C%E6%AD%B7%E4%BE%86%E6%9C%80%E8%87%AA%E7%94%B1/

[香港已死] 蘋論:甚麼事情讓香港失去黃金機會?

北京決定取消在港舉辦APEC財長會議,行會成員鄭耀棠認為,會議取消與佔中有關;亦有立會議員認為與港人的「驅蝗」行動有關,說是香港失去黃金機會。


佔中已推到年底,「驅蝗」只是一百多人針對大陸客的示威,會影響身嬌肉貴的各國財長乎?如今,香港有任何抗拒中共的行動,都成了「失去黃金機會」的罪名。香港歷來舉辦各種國際活動,都聲譽良好,包括2005年有韓農來港示威的世貿部長級會議。即使現在,仍可以問問各國財長,是否介意來一個可能有佔中或有針對中國遊客活動的香港?


周日的「企硬反滅聲」遊行,雖有超預期的6,000人參加,但只佔香港市民不到千分一,反應不算熱烈,相當多市民可能認為這是新聞界的事,事不關己。如果香港人再這麼冷漠,那麼在香港發生的事情將會加快讓市民感覺到「關己」了。因為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基礎,一般人的言論若得不到媒體的表達,就會被淹沒和忽視。一個人失去表達自己願望和意見的權利,勢必成為奴隸和工具。而在仍有新聞自由的地方,新聞自由的主要功能,按前美國大法官Hugo Black的經典說法,就是防止政府任何部門欺騙人民。欺騙人民的,應該還包括某些大企業和權貴。


中共官方《環球時報》繼連日發表痛罵香港「驅蝗行動」之後,昨天又公佈在大陸七個城市及香港進行的民調,據稱顯示大陸78.8%受訪者對香港的「驅蝗」行動感憤怒或生氣。香港受訪者中,不贊成「驅蝗」的也佔了59.5%;贊同的佔24.9%。


香港雅虎新聞網則在2月17日就「你支持團體發起的『驅蝗行動』嗎?」的網民投票,七日共收到471,616票,表示「支持」的佔92%,「反對」的佔7%,「無意見」的佔1%。
中共官方《環球時報》的問卷怎樣設計,我們不知道;雅虎新聞的問題卻是很清楚的。 


作為獨立的評論人,我們不是以民意作為是非對錯的取捨,而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去判斷。但對於中共和特區政府來說,卻必須根據民意去調整政策,而媒體也有責任如實反映民意。如果多數媒體選擇報道中共官方《環時》的調查,而忽視雅虎新聞的投票結果,那麼可能會引導市民相信「驅蝗」行動是由於「激進分子和外國勢力的煽動」,又或者是「內地經濟發展較快,少數香港人心理不平衡」的反應。大陸不是沒有較持平的聲音,比如騰訊網幾天前就發表過一篇文章,批評「大陸人對香港有恩主心態」,但這篇文章很快被刪除。大陸人在官方媒體不斷鼓吹對香港「送大禮」和「表妹搭救」的宣傳下,他們對官媒訪問的反應是很自然的。香港若沒有新聞自由,未來會不會也變得像被洗腦的大陸人一樣?


去年8月,是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說50周年,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在facebook問香港人:「你的夢想是甚麼?」結果逾九成的回應是:「香港獨立」。
對中國政治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夢想」的實現不可能,因此傳媒對這個市民的回應也鮮有報道。但現實不可能,是不是連講一下都不可以?是否做夢都不行?這就涉及我們要不要維護言論自由的問題了。1980年,台灣美麗島事件舉行軍法大審,當時的「台獨」組織早被台灣當局宣佈是「暴力叛亂團體」了,但在大審中,美麗島涉案人在法庭上提出:台灣應該有宣傳台獨的言論自由。這一個屬於言論而不是行動觀點的論述,被台灣社會普遍認同,並由此打開一個邁向民主政治的局面。因為一切民主都是建基於獨立自主的社會意識,才可能實現的。


但在香港傳媒,港獨恐怕已成為禁忌,甚至連台獨都成為「罪惡名稱」了。早前有佔中人士到台灣與傾向統一派的施明德會晤,也被中共喉舌稱為與台獨分子見面。本月中旬,無國界記者公佈最新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下滑至61位,比起02年首次排名的第18位,12年間狂瀉43位。香港排名低於台灣、南韓。在中國排名居175位的拉扯下,香港新聞自由仍有不斷下調的空間。


當輿論這也禁忌那也禁忌,當傳媒如要盡責監督政府就會不斷受到打壓,當保護市民種種自由的新聞自由日漸褪色,香港人那時才醒覺新聞自由和自己是如此密切相關,恐怕已經太遲了。

甚麼事情讓香港失去黃金機會?不是佔中與「驅蝗」,而是打擊香港人言論自由的專權政治及其在香港的延伸。(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26/18638128

[投資筆記] BAT新聞 每日多到暈

如題,大約這半年,BAT的收購注資及新產品的新聞,日日如海量般轟炸股民。

忽然想到兩點:

1. 騰訊(T)阿里(A)真的比一般多商業活動

2. 投資者好關注,有需求自然有新聞供應

價值還是泡沫,是人是鬼?

[財經新聞] 五大零售集團進駐手機淘寶 打通O2O消費

五大零售集團進駐手機淘寶 打通O2O消費
2014-02-26 15:10:42

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啟動「手機淘寶3.8生活節」,並與銀泰商業   、大悅城、新世界百貨(00825.HK)、華聯、王府井等內地五大零售百貨集團合作,打通手機、電腦、線下零售消費的線上與線下(O2O)通道,共同探索全新的移動化、電商化的消費模式。

以銀泰商業為例,是次活動中,消費者可以提前通過手機淘寶用戶端,領取商場的專場優惠券、紅包,以及會員卡。用戶在銀泰商場線下購物後,可以在支付時使用支付寶結賬,之前領取的優惠券、紅包可以在支付寶賬戶中直接使用。

手機淘寶目前用戶已突破4億戶,單日活躍用戶訪問峰值達1.27億戶,為內地最大的手機購物平台。(ca/t)

Source: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http://www.aastocks.com/tc/News/HK6/61/NOW.591104.html

[財經新聞] 自貿區新動作 人民幣改革實驗

『央行上海總部周三(26日)上午召開政策發布會,發布上海自貿區外幣利率市場化政策,該政策將於3月1日起實施。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放開區內300萬美元以下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外幣利率市場化是自貿區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年前公布的央行 “金融改革30條”中第五部分第20條“穩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就明確提出“在條件成熟時,放開區內一般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此次出台的細則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放開300萬美元以下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上限放開後,上海自貿區將在全國率先實現外幣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在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上先走一步。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凌濤表示,這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將為在全國推廣這項改革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區內放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是指對自貿試驗區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上海地區金融機構對區內居民小額外幣存貸款自主定價。

本次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僅面向自貿區內居民,具體包括在試驗區內依法設立的中外資企事業法人(含金融機構)、在試驗區內注冊登記但未取得法人資格的組織、其他組織、境外法人機構駐試驗區內的機構以及在試驗區內就業一年以上的境內個人。

在外幣存款利率上,等值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利率已經完全市場化,而300萬美元以下小額利率受上限管理。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水平為央行2005年發布的,包括美元、歐元、日元、港元四個幣種,以活期為例,利率上限分別是1.150%、0.100%、0.0001%、1.000%。不過,目前中外資行的外幣存款利率定價普遍未達上限。

有關外幣存貸款政策是在2000年9月21日實行外彙利率管理體制改革之後啟動,當年不僅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而且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

央行上海總部上周已連續召開兩個發布會,啟動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和有關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的業務推介會,使金融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有了實際操作細則和指引。』




Source:
央行推上海自貿區利率市場化新政 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利率市場化/中國央行/上海自貿區 文 / 張澄 2014年02月26日 12:29 來源:華爾街見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091

[投資筆記] 期望比特回歸的一天

先引青姐的是日評論

其實Bitcoin是有泡沫,但本人認為此幣不應一文不值。

有理論基礎,非常理想化的無政府貨幣,要理解背後理念可作博士論文。


當然,中國大媽炒咩死咩,升得太急當然是泡沫,但比特幣應deserves better,而不是不斷被定違法。


期望比特回歸的一天,證明無政府貨幣的存在價值。



『千禧年一大堆科網股,十居其九都是徒具概念的純粹科幻炒作,甚至可歸類為賭博思維,股價建基於以訛傳訛式人叠人,散戶不假思索一窩蜂入市。當憧憬與幻想破滅,夢醒時分,爆升變爆鑊,源於最終盈利欠奉,一切謊言不攻自破。


如果交過學費,應不難學到一招半式自衞術,可是到了真金白銀入市時,拋棄理性思維,入市前對目標的基本驗證,又有多少人會肯顧及?還不是一副怕執輸心態作遂!


 

交易平台突人間蒸發
過去半年,市場充斥大量關於新興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大篇幅報道,更有雜誌不知從哪兒找到一位師奶贏家,明顯充滿「唔怕你癡,唔怕你呆,至怕你唔來」的發財埋便天仙局味道,當你見到有關股神婆婆因為由幾蚊揸到上幾十蚊,新界師奶都可以上網炒比特幣成贏家,似層層哋又話有大學接受比特幣交學費,又有業主接受比特幣交收樓房,甚至可以用比特幣買pizza等等,難道你又不曾心動過、心思思想加入挖礦行列?


泡沫總有被刺破的一天,謊言也總有被拆穿的一日,當近日全球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先後出現兌現提款危機,據悉理由是遭黑客攻擊。你有否曾經懷疑過,為甚麼兩家分別位於斯洛文尼亞及保加利亞的東歐國家的交易平台Bitstamp及BTC-e,竟可佔據了比特幣總交易量的56%?至於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早前亦被指成為了黑客攻擊對象,但自從2月初,這家最大交易平台竟然也是虛擬一場,連網站都在一夜之間人間蒸發,連有關人等也失去聯絡。


這個早期甚受歡迎、純粹由電腦生產出來的虛擬貨幣,誕生了只區區五年,亦曾遭中、俄、韓、挪、泰拒絕承認其合法地位,甚至高調宣佈屬違法。事實上,出了事亦注定不會有任何政府或監管機構肯介入,罔顧人家早已劃清界線而盲目參與的參與者,怨天尤人也沒用。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Source:

胡孟青
青心直說:Bitcoin夢醒時分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226/18637996

Tuesday, February 25, 2014

[投資筆記] 尋找中國大陸醫療飛鳥

前兩天轉載過一篇關於醫藥股的大好優勢。

以下是一篇很長的解釋,記錄這版塊的發展經過。

同時想記錄的一則意見,說現在的醫藥版塊與從前的台灣非常相似,最後會發展成汰弱留強,行業內發展得更有效律的情況。



當下醫藥板塊最火的莫過於醫療服務。早在去年,我們就把醫療服務、創新藥物、並購當做14年的醫藥三大投資主線。那時許多客戶就詢問這是不是類傳媒盛宴。到今天漲到這個程度,不僅要問這是盛宴的開始還是結束?
既然是隨筆,今日不談估值EPS市值等,換一個角度,以渺小個體親歷醫改20年的變遷史,聊聊這市場情緒後面的時代背景。



我很幸運,從小在醫院長大,本科在醫學院念書,經濟雙學位趕上兩位國務院醫改智囊團成員醫院是否該市場化的大辯論,研究生一邊在京給各部委做醫改課題,一邊於境外研究藥企的商業模式;再後來干了賣方,從第一支醫院股愛爾眼科上市以來跟蹤了行業四年,看著這個版塊從2家公司不到150億市值無人關注到今天多支個股漲停的盛況。寫下最渺小個體親歷中國醫改的每一個時間點:


第一次發展小高潮(1985)
——民營資本初次進入
1985年衛生部《關於衛生改革若干規定》揭開序幕,第一家民營醫院在杭州誕生。


第二次發展小高潮(1992)
——小規模專科、院中院、個人診所
鄧爺爺南巡講話之後,醫院和其它行業一樣被要求開放。1992年《關於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明確鼓勵承包制、支持個體開業行醫,個體診所大量湧現。針對公立醫院不願意大投入的眼科、美容、口腔、皮膚科、性病專科等領域,民營資本紛紛進入,與公立合作開辦“院中院”,惠及了部分公立醫院鞭長莫及的需求。那一年,父輩所在的公立醫院開始搞科室個人承包制。也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福建莆田系,後來打下了中國民營半壁江山。1997年,今天被視為高端婦幼代表企業的和睦家(復星醫藥)在北京開業。
與此同時,由於政府投入的不足,國家又嚴格管制醫療服務及藥品價格,大量公立醫院也被逼向市場要收入,奇特的“允許藥品15%加成”的制度由此誕生。如果用萬通六君子對海南炒房的比喻,那真是一段混亂而快活的好時光,無數藥商從此發家,也為今天剪不清理還亂的醫療體制埋下禍根。家有外科醫生放下手術刀,只因受不了常年考核任務逼患者用高價藥。可以想見那個年代普世價值觀與市場經濟的碰撞衝突並非個案。



第一次發展大機遇(2000):大專科、小綜合
90年代的民營醫院像雜草般瘋長,也帶來諸多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寄生在公立醫院內部的“院中院”,醫療事故的權責不清引來無盡市場亂像。2000年政府公布《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及13個配套文件,首次要求取消“院中院”、區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給予民營資本3年免稅期等政策。適值中國加入WTO,市場進一步開放,部分通過“院中院”積累了原始資本的投資者從公立醫院獨立出來,開設“大專科、小綜合”。政策公布幾年間民營醫院數量成倍增長,現在的A股的標杆企業愛爾眼科,也就是那個時候抓住了時代機遇脫離“院中院”開了第一家醫院。而錯過的,也就錯過了時代機遇。2010年我到某涉醫院藥企調研時,創始人感嘆當年決策失誤,等到09年想做的時候發現已是紅海,遍地都是洗白的莆田系連鎖。

特別值得銘記的是2003年,時任宿遷市委書記的仇和發起著名的宿遷醫改賣醫院,後來幾年內成為業內樣板,毀譽參半(金陵藥業的宿遷醫院也就是那時脫離公立體系)。2008年仇和入主昆明市委書記,再一次發起昆明的公立醫院改革,現在通策收的昆口、華潤昆明兒童醫院就是那時的醫改作品。



調整(2006-2009):政策壓力下行業洗牌
中國的改革總是遵守“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16字定律。快速發展期的民營醫院弊病及不規範行為也大量暴露,醫院為了逃稅開三年就換地方的現像屢見不鮮。

2006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葛延風課題組“醫改不成功”的論斷將民營醫院推向風口浪尖,並引發了後續長達3年的“市場化之過”的大辯論,業內嘩然,各地政府也呈觀望狀態。

當年還是熱血青年。每個周末北大CCER雙學位課堂,可以聽到兩個接近國務院高層陣營針尖對麥芒——周其仁和李玲關於醫改截然不同的觀點碰撞。醫院到底應該是政府辦還是交給市場?怎麼界定公用品?社會辦醫怎麼滿足公益性?如何考量醫療的負外部性?醫院作為最後未被開放的行業之一,辯論激烈程度幾乎要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了。

也是06年,針對宿遷醫改是不是國有資產流失,北大和清華一個月內派遣調查小組奔赴宿遷,發布了兩份觀點完全對立的報告,再掀千層浪。恰逢大牛市的起點,醫藥不是重點,在證券市場幾無反應。
隨後的4年間,大的產權變革幾乎停滯,少數的改制總要被媒體大肆炮轟國有資產流失(eg通策醫療的杭州口腔醫院),小打小鬧的藥房托管(南京醫藥)等最後也胎死腹中。各方都在觀望,高層到底什麼態度?
直到2010年12月3日的國務院聯合5部委發的56號文,明確鼓勵民營資本投資醫療服務。而產業資本先於此已經活躍起來。

新一輪前所未有的大機會
——2010、2013-未來:被放開的熱土,等待掘金
新一輪的醫改隨著新政府的上台再次拉開序幕。2010年各類政府文件中早有信息透露,而真正定下基調是10年12月3日的56號文《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的意見》。
這是民營醫院發展的一次裡程碑式的事件,各地資本已暗潮湧動。可以確定,民營醫院已迎來了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性機會,其力度、空間均要比2000年那次要更大。

2010年,漲幅最大的涉醫概念股是西南合成(北大醫藥)。
2010年,寫下3份醫療服務的深度報告推薦,縱使只有愛爾和通策兩標的,復權兩只股票差不多11-12塊。市值太小,機構經常抱怨無法配置。幸好趕上年底56號文,隨後11年這兩公司成了醫藥股中的漲幅前十。

2012年,愛爾遭遇封刀門大跌,通策因漲幅太大休息了。中間炒過的一些公司也是曇花一現。沒有新的刺激因素也沒有新公司上市,板塊偃旗息鼓。

2013年5月廣東招標討論稿醫藥板塊瞬間大跌,雖然兩天即反彈,但大家意識到原來還是服務器械最安全。


9月組織大家去台灣調研醫藥產業。最深的體會就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中國今天的看病難、看病貴、收紅包等等,40年前的台灣如出一轍。而民營長庚醫院像一條鯰魚一樣改變了整個台灣。國慶寫了長篇隨筆:我們為什麼看好醫療服務和創新藥物(已發表在上一條微信)。趕上10月14日國務院前所未有的鼓勵健康服務業政策出台,迪安和愛爾分別上了新聞聯播和經濟新聞聯播。

再然後,豬和鳥一起飛的時代就來臨了……板塊與三年前相比,豐富了很多,復星醫藥、信邦制藥、恆康醫療……藥企且先不論,地產公司也來了。前有萬科的凶猛鯰魚、馮侖和莆田系合作,後有運盛實業大漲。不僅白馬漲,但凡是個公司要進軍醫療服務,都能炒一把。例子數不勝數。市場是都在炒作麼?這是類傳媒盛宴的開始,還是瘋狂即將結束?


回答篤定:行情遠沒有結束。
如果把時間拉得更長,起點就是現在。原因很簡單:

1.中國面臨的局面——醫療資源供需嚴重不對等
1978-2010年間,我國衛生總費用增長了180倍,醫學專業畢業人數增長了12倍;但同期,衛生機構增長了4倍,衛生床位數翻了一番,而衛生人員數幾乎保持不變!

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當需求極大的被釋放而供給端被強制控制之時,必然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結果。180倍的衛生總費用的需求增長,約等於0的衛生人員供給增長,這其中還隔著12倍的醫學專業畢業生。畸形的激勵體制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聖職業被無數畢業生無奈放棄。

2.唯一方式就是放開民營,允許醫生自由流動
許多的數據已經在報告裡寫過,不再贅述。說一說大歷史背景下的社會變化。這幾年有個非常明顯的現像,醫患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上禮拜短短幾天已經發生多起殺醫砍醫事件。很多醫生朋友群裡,我聽到無數人抱怨、憤怒、傷心、絕望,而無一例外的,這些申訴都只在醫生圈裡被傳播,一名優秀的醫生被患者砍死了,所引起的社會關注度不及小販被城管欺負,甚至有廣東某電視台主持人公然在微博上叫囂要砍護士。昨天更是聽說醫生開始買防護服上班,而苦讀8年的同學也放棄了這個他摯愛的職業。

一邊是民營醫院類股票瘋狂上漲,一邊是許多基層醫生的無助和絕望……強烈的對比衝擊撲面而來。所以這一年,我們看到微博名人急診女超人於鶯、張強等離開體制內,這必然是個大趨勢。想起8年前和周教授餐聚時的討論:體制什麼時候能改?

他回答:當維系一個制度的成本要遠大於改變它時,改革勢在必行。那便是了。在這個時點,種種政策的、社會的、民間的、資本的、個體的力量彙聚成河,便成了10年-20年改革的起點。這變革有些驚天動地,有些悄無聲息,卻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因為它指向了人類最簡單又是最復雜的需求——生命健康。


3.有人戲說現在瘋炒醫院股是不是無節操,呵呵,我的看法:不管這些原因是來自於真心想做產業、官員烏紗帽推動、政府實在的資源,還是來自於做市值訴求、或者僅僅為了借醫療之拿地,形式上的結果是,無數人看到了制度紅利的機會。只有有甜頭,資本才會推動實體產業變革。而醫療改革,就如同十年二十年之前其它產業的國退民進一般,將創造無數機會,也改變我們的生活。


4.做一個簡單的市值測算,目前醫藥股總市值1.74萬億,而其中醫院僅僅1000億不到。對照成熟市場並結合我國現狀,未來若醫院股占到5000億市值,其中可挖掘的投資機會還非常之多。


5.對於投資,請享受盛宴,不必錯過飛豬,但更要知道誰才是飛鳥。
上一篇微信裡講台灣醫改,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台灣自60年代開始放開民營,誕生了長庚醫院這樣偉大的“鯰魚”,民營醫院數量急劇上升,10年之後卻發生了數量減少的現像。優勝劣汰的結果。在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目前這些洶湧的資本將成一批、死一批、還有一批被收購。所以,識別哪些是飛鳥,至關重要。


寫在最後:
作為賣方分析師,我慶幸渺小的個體能經歷中國醫藥界大的變革,現在正在起點。而對於投資,我們無需錯過飛豬,但更要知道誰才是飛鳥
作為曾經的醫學生,我盼望所有醫護人員價值得到認可,因為每一個醫者都有仁心,都想對得起從業第一天莊嚴許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波克拉底誓言。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有最樸素的願望,病能善治,老有所依,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通醫藥 余文心/周銳
2014年2月』

Source:

醫院,類傳媒盛宴?——20年醫改觀察背後的市場情緒
2014-02-24 余文心 文心雕龍

http://xueqiu.com/4047351923/27824868

[Quotes] An Open Letter To Hong Kong Angel Investors

Extract:
...
This is an open letter to angel investors in Hong Kong, and is part of a two-part series. The next part will include advice from angel investors and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 to new entrepreneurs raising funds for the first time.

Don’t Be A Jerk

as Jonathan Buford, founder of Makible, a hardware startup focused on 3D printing and innova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puts it, “You will get a bad reputation quickly and no one will come to you with good deals.”



Communicate Clearly

“Investors should make a decision quickly and articulate their decision clearly. If the decision is to not invest, they should let the startup come back at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with the concerns addressed.”



Invest In People Before Businesses

“Angel investors in HK don’t seem to have the same long term perspective that investors in Silicon Valley have,” says Asif Ghafoor of Spacious, an online real estate portal.



Take A Reasonable Stake

“Trying to squeeze early stage founders can backfire spectacularly when founders realise they are working 24×7 for a bad deal,” Ghafoor says. “There’s nothing to keep them from simply walking away and starting again, and then the investment is worth nothing.”



Specialize

“Hong Kong has a gap when it comes to tech startups fundraising in the range of $500K to $5M USD,” says Raphael Cohen, co-founder of the last-minute hotel deals app HotelQuickly. “We got most of our investment from Singaporean and European angels. Although Hong Kong is a major financial hub, few investors are looking into the tech startups sector.”



Accurately Define Failure

Lean startup theory, as recently popularized by Eric Ries in his book The Lean Startup, shows how it is precisely a process of experimentation and changing track to follow the best opportunities that leads to better companies, and better investments.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A lot of entrepreneurs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may not know the local custom or culture.” Investors, do you want to pass up the next Facebook, Twitter, or Pinterest based on superficialities?



Bring More Than Money To The Table

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it is safer to invest in a team that has been successful before. Angel investors can negotiate better terms, attract the best investments,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ose investments by providing more value to the startups they invest in than money.



More, please visit
http://www.forbes.com/sites/joshsteimle/2014/02/19/an-open-letter-to-hong-kong-angel-investors/

Joshua Steimle is a Hong Kong based entrepreneur writing about startups, entrepreneurship, and online 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