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6, 2014

[財經新聞] 眼光獨到著稱的李嘉誠


雖然“超人”李嘉誠一再否認撤資的傳聞,但不爭的事實是,歐洲正在取代亞洲成為長和系的戰略重心。

上周二,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的盈大地產宣布清空內地資產,以72億元低價售出北京盈科中心。自去年8月來,李氏父子在香港和內地已經七連拋。



隨著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明顯降溫,向來以眼光獨到著稱的李嘉誠也開始拋售內地資產。去年,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集團與和記黃埔去年多次出手內地資產。據21世紀網:

從2010年至今,李嘉誠大舉拋售香港和中國內地資產,這些資產的市值,已超過其總身價(2013年為310億美元,約合2403億港元)的七成;

在同一時期,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占李氏總身價的77.34%。在這接近1900億港元的收購資金投向地區中,歐洲地區占比高達96.75%。



2013年,長和系歐洲業務的利潤已經超過香港和中國內地業務利潤的總和。而在英國則成為李嘉誠歐洲業務版圖的核心重鎮。英國的房地產、電訊業、基礎建設、能源、零售業都布滿了李嘉誠的投資足跡。據21世紀網:

從李嘉誠在歐洲的資產落子看,僅在2010年,李嘉誠就先後在英國買下英國電網、英國水務和英國配氣網絡,合計耗資1067億港元,占其總身價的44.40%,占其歐洲投資總額的88.93%。2010年至今,李嘉誠在歐洲投資總額約為1807億港元。

和記黃埔2013年年報顯示,在和記黃埔核心業務的地區營業利潤貢獻度排名第一的歐洲市場,英國貢獻最大,達到25%,實現60億港元的營業利潤額。



21世紀網進而指出,李嘉誠之所以如此看中英國,不僅僅是因為“英國的投資環境好,法律完備”,更主要是因為他與英資銀行彙豐的緊密關系,尤其與該行銀行家沈弼的支持密不可分。



沈弼出生於英國,在英國軍隊服役後加入彙豐銀行,1971年升任總經理。正是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李嘉誠得以入主困境中的和記黃埔,隨後進入董事局並成為和黃集團主席。以下為21世紀網的報道:

沈弼,是李嘉誠成為李超人的關鍵人物,李嘉誠能掌控和記黃埔,與沈弼和彙豐銀行的支持密不可分。




1927年5月31日,沈氏出生於英國,1945年在英國駐印第六長矛騎兵團服役,兩年後調任英國皇家龍騎兵守衛軍,任英國皇家陸軍中尉。


1948年,沈弼退役,1年後加入香港彙豐銀行,12年後(即1971年)升任彙豐銀行總經理。同年,李嘉誠設立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淡出塑膠業,專營地產業。

1975年,沈弼領導下的彙豐銀行,向陷入財務危機的和記洋行注資1.5億港元,並在1977年控股了和記洋行與黃埔船塢公司合並後的和記黃埔。

在韋理斯的帶領下,和黃沒有走出困局。早先和李嘉誠結識並有著緊密關系的沈弼,找上了李嘉誠。

於是,1979年9月25日,在華人行(長和系旗下物業)21樓的長實總部會議室,李嘉誠宣布,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有的22.4%的和黃股權,共計9000萬普通股。沈弼答應,李嘉誠只需要先支付20%的現金,余下的可以分期支付。

通過此筆交易,彙豐銀行賺了5.4億港元。由於仍擁有大量優先股,故彙豐銀行目前仍是和黃股東之一。

1980年11月,李嘉誠已擁有和黃39.6%的股份,成功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出任和黃集團主席,行政總裁為李察信(英國人)。

和記黃埔與怡和、太古、會德豐並稱為香港的四大洋行,具純正英資背景的和黃,在四大洋行中排名第二位。1981年李嘉誠就任和黃董事局主席,這是自和黃誕生、香港成立洋行以來的首位中國人。此舉震動全港,“李超人”尊號,由此產生。

在李嘉誠成為“李超人”的整個過程中,彙豐銀行和沈弼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沒有沈弼,沒有彙豐,就沒有香港的“李超人”。

和黃董事局前主席韋理斯,曾在李嘉誠就任和黃董事局主席時說,“李嘉誠完全是得到沈弼的照應,才得以入主和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567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