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不大
雲計算的思考之一:繞不開的Adobe商業模式轉型
雲計算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核心。特別是在硬件設施的瓶頸被打破,帶寬速度提高之後,雲計算的重要性也大幅提高。點拾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雲計算龍頭公司Salesforce, 以及大數據龍頭Splunk的商業模式。從今天開始,我們也會開始陸續寫一些雲計算對於各個行業的改造。集思廣益,和大家分享我們對雲計算行業的看法。今天的第一篇,當然是軟件行業向雲端服務轉型的第一股,Adobe。
今年3月18日,著名的軟件企業Adobe發布了最新的季報,淨利潤4700萬美金,同比下滑了28%。這已經是這家企業連續第五個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了。從傳統意義的思維看,這種淨利潤連續下滑的公司股價應該出現暴跌,然而Adobe的股價卻擺脫了地心引力。雖然在過去一個月的科技股調整中股價也出現了回調,但是一年以來Adobe的股價還是上漲超過了50%。對於一個淨利潤連續五個季度負增長的公司來說,這簡直就是奇跡。
查看原圖
當然,我們曾經也介紹過,Adobe股價能夠上漲的原因來自於其商業模式的改變。公司從原本一個賣軟件專利的公司轉向了一個借助雲端服務,向客戶提供互聯網化產品的公司。雖然有大量的軟件公司,甚至其他行業的公司(例如亞馬遜注明的AWS雲服務)都開始借助雲計算這個強大的工具,但Adobe是運用雲計算轉型最堅決的。公司將大量原來一次性買他軟件的客戶轉到了他的Creative Cloud雲服務平台,而且雲服務平台由於是按月付費,價格低廉,大幅降低了客戶的使用門檻。舉例來說,原來購買Adobe的旗艦產品CreativeSuite需要大約2600美元,現在通過一年每月交付50美元,或者按月使用每月交付75美元就可以通過雲端下載這套軟件,並且還有其他一些增值服務。在這種模式下,Adobe的短期收入會後延,然而這種付費用戶模式會讓長期的收入更加穩定。在最近一次的季報中,Adobe的雲端CreativeCloud客戶又增加了180萬人,比上個季度多了40萬人。而10億美元收入中的一半目前來自於這種模式。
從商業模式看,雲端付費用戶模式相比原來的賣專利模式,有幾個無可比擬的優點:
1)最重要的是打破中間環節,通過雲端的大數據知道客戶是誰,需要什麼產品。這讓公司知道如何保留這些客戶,以及發展符合客戶口味的新產品。在過去賣軟件的時代,很多人過了幾年不買Adobe產品了,而公司也無法了解為什麼失去了這些客戶;
2)由於知道客戶是誰,公司可以搭售其他產品。比如賣個10美元一月的Photoshop軟件給專業制圖的人;
3)當所有的客戶都放到雲端後,公司可以把自己的銷售人員砍光,大幅減少費用。僅僅需要保留雲端的服務人員就足夠了;
4)通過增加服務可以提價。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次性支付2600美元是非常敏感的,但是每個月付費額提高10美元是不敏感的。如果Adobe能夠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未來也完全有提價的可能。而一旦提價,就對未來的利潤有很大幫助。
無論如何,從目前的股價和收入增速背離看,華爾街完全認同Adobe的這種轉型。而由於時間跨度長,或許要等到很多年之後,市場才能真正證偽這樣的轉型是否成功。至少在移動互聯網大爆發的今天,懂得向雲端靠攏,向更加互聯網化的商業模式轉型,是資本市場所認可的。無獨有偶,在中國資本市場,今年年初我們也看到了一批軟件公司的互聯網化。最終這些公司的轉型是否能成功,我們不得而知。至少,Adobe的商業模式轉變可能對於大部分國內的軟件公司都是一種啟示。
雲計算思考之二:音樂行業的變革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雲計算對於各個行業改造的第二篇:唱片行業的變革。
上周我們詳細介紹了流媒體電台Pandora的商業模式,事實上這家公司是整個音樂行業的變革先鋒。在他們位於奧克蘭的總部,大約有十二名頭戴耳機的分析師一邊聽音樂一邊填調查問卷。他們歸類歌曲是“歡快的”還是“憤恨的”,歌手是“氣聲的”還是“啞聲的”,他們注解上能否聽到電吉他、琵琶或者風笛。他們的歸類能幫助形成給7600萬用戶的推薦音樂的算法。
傳統的唱片公司早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代就曾經面臨過巨大的危機,那時候提供免費音樂搜索的網站Napster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唱片公司。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免費”。那時候美國的大學生所有人都在宿舍裡下載Napster的免費音樂。然而,最終這個由嬉皮士創立的公司沒有長大,而老板也在揮霍光了大部分積蓄後搬到了一個小島,和女人,毒品,槍支明天生活在一起(如果有興趣,點拾下次可以專門推薦Napster創始人的故事)。
之後,喬布斯二次回歸後的蘋果在2003年推出了iPod的音樂下載服務,每首歌付費0.99美元。然而,在那個PC端的年代,下載音樂還是有些繁瑣。你需要在電腦裡下載歌曲,然後導入到你的iPod,隨身聽等設備。直到今天,在移動互聯網迅速成長,以及3G, 4G大規模普及之後,雲端服務也再一次改變了唱片行業的經營模式。類似於Pandora這樣的新一代電台將音樂直接放在雲端,而用戶可以直接在雲端收聽音樂。他們可以用傳統的方式選擇唱片在線播放,或者直接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類型,聽著由雲端分類好的音樂,這樣也讓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歌手。
毫無疑問,唱片公司將開始新的商業模式。去年全球音樂公司的收益縮水4%,下降到150億美元。下降的最大原因是CD唱片最後的守護者,日本客戶也開始放棄CD行業來。看來,依靠類似於AKB48 這樣的少女組合帶動日本宅男的唱片銷售也無法挽救整個行業的趨勢性下滑。而在中國,我們相信大部分朋友們上一次買CD可能都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但是音樂公司會就此倒閉嗎?當然不會。畢竟音樂公司是打造,簽約歌手的主要載體。沒有這些音樂公司的造星,就沒有今天的周傑倫,張學友,劉德華,羅志祥等明星。通過雲端提供服務的流媒體音樂公司並不會去造星,他們只是通過數據分析來分類音樂,並提供給消費者。於是,音樂公司開始通過收取版權費來取得新的收入來源。現在流式媒體有大概2800萬付費會員,還有相當於會員好幾倍的免費版使用者。
去年像Spotify這樣的會員制流媒體合計收益超過了10億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一半以上。這個數據中不包括在線電台公司,去年僅在美國他們的收益就達到59000萬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28%。在美國這個最大的音樂市場,2013年全行業21%的收益都來自於流媒體,它的迅猛發展大大彌補了CD銷售慘淡的光景。而流媒體的商業模式和唱片不同。每次音樂被播放,需求方的流媒體服務付給唱片公司三分之十美分,在線電台甚至更少。但音樂發燒友們會反復播放喜歡的曲目,也許會有上百次,而不像過去的唱片是一次性消費,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便士們也可以積少成多。流媒體用戶一年的花銷大約在120美元左右,這超過了美國音樂消費者平均開銷的兩倍。
很顯然,未來CD唱片會成為和黑膠唱片一樣的古董,可能只有少數發燒友會保留珍貴的唱片。而未來CD唱片行業必然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雲端服務下的流媒體音樂模式。對於唱片公司來說,他們的商業模式也必須從傳統賣唱片轉向數字化的收費。在音樂行業進入雲服務之後,粉絲經濟會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當Pandora,豆瓣FM這種隨機播放音樂的模式變得流行之後,主流唱片廠商比任何時候需要粉絲經濟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音樂會比任何時候都變得沒有國界的限制。一個德國的搖滾歌手非常可能在全世界無邊界的音樂網絡中突然爆紅。
查看原圖
結論,在雲端服務將徹底改變音樂行業的游戲規則。未來非常可能從傳統的賣CD賺取版權費轉向雲端下載量的點擊數付費。大的音樂巨頭依然會存活,但是他們必須改變目前商業模式,甚至必須要有更多的互聯網思維。而隨著流媒體的成長,他們在專利費用上的議價能力會更高,也將閑置傳統音樂巨頭的發展。
Source:
微信号:deepinsightapp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816956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93105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