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 2014

[香港社評] 蘋論:欣羨太陽花,不要淪為豆腐花

數日前,BBC中文網刊出作者呂意的文章《台灣太陽花和香港豆腐花》,將台灣這次反服貿運動的強而有力比對香港人面對政改的無力感,文末說:「看看佔領中環還沒發生,便已經出現的種種質疑和看淡,香港人的抗爭能力是豆腐花,輕輕一拍,已經碎掉。」這樣的結語實在值得香港人反省和深思。

台灣的兩岸服貿協定,雖然在社會議論多時,但佔領立法院來得快來得急,政府猝不及防,更喚起社會廣泛響應,迫使馬政府作出讓步,儘管還未肯退出服貿,但近日限制陸客訪台人數,沒有再增加,意味着在可見將來,對推展兩岸關係會趨於謹慎。中共對台「以經促政」的步伐即使不打住大概也要慢下來也。


香港人對台灣的民主化,有一種既浪漫又羨慕的感情。過去每逢台灣大選,都引動許多香港人前往觀看,台灣街頭的香港人「渴望自己可以投票選總統的眼神幾近人人一致」,「就算台灣人當年如何不滿陳水扁,今天如何不滿馬英九,不少香港人總會幽幽地說:『最起碼他是你們選出來的吧』。」這次太陽花運動,也引起香港很大關注,許多政界人士前去觀察和打氣。香港人對太陽花的支持主軸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一個香港人身掛紙板,上寫:「我是香港人,請台灣踏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是香港許多人對自己處境既無奈卻要警惕台灣的呼聲。



 

香港人不想台灣出現另一個被大陸政經社攻陷的香港,但對於香港面臨的爭取真普選卻不熱衷,尤其是呼喚了一年多的佔中爭普選運動,越見質疑和看淡。也許如呂意所說:「港人在浪漫化台灣民主的同時,卻忘記了自己的力量」。



佔中運動曾經找過並還想邀請台灣社運人士來港交流,但其實毋須交流,從已知現象就會看到何以一個是太陽花而另一個有點像豆腐花了。

太陽花運動完全由網民發動糾集,沒有政黨參與。民進黨頭頭儘管在運動發起後也去聲援,但卻被在場學生冷待,學生矛頭固然針對主政的國民黨,但對民進黨也沒有甚麼好感。因為「黨」字就由「尚黑」合成。香港的佔中,開始時何俊仁也說,政黨推動佔中有包袱,故須超越黨派利益,以私人身份參與最好,但一年後民主黨卻單獨宣誓佔中,昨天戴耀廷文章也表示佔中「由原屬溫和泛民中人來組織帶領」了。


有關太陽花運動的許多文章顯示,運動反映的社會主流意識,是台灣人愛護自己家園甚於眼前的經濟利益,儘管服貿是否真正帶給台灣多數人的經濟利益還是未知數。台灣實現民主化,是靠人民熱愛本土、立足於本土而爭取得來的。香港由於歷史原因加上現實政治的考慮,溫和民主派大都有中國情意結。他們一方面支援大陸人維權和爭民主,認為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會有民主,另方面又把香港民主寄望在中共的恩賜上。


 對於香港本土權益被侵害引起的抗爭,他們大都袖手旁觀。他們支持來港一年的新移民可以領取綜援。立法會本土派提出「港人優先」的動議,遭大部份泛民議員和建制派聯手否決,22名泛民議員開記者會,提出「反歧視、反分化、反排外」口號,譴責本土派議員將中港矛盾歸咎大陸人和新移民。這些排斥本土、尋求恩賜民主的觀念和做法,本質上是非民主的,無法凝聚民眾參與抗爭是很自然的事。

 

台灣的傳媒,除《台蘋》之外,幾乎全都藍綠各自歸邊,故太陽花運動籌款刊政治廣告,也只選《台蘋》和《紐約時報》。只不過,台灣主導社會意識的並非傳媒而是網絡世界。香港主流媒體與網絡世界的社會意識脫節也與台灣相同。不同的是,太陽花運動不理主流媒體的自說自話,年輕的運動主導者本身就掌握網絡和體現社會意識;而香港主流政商界包括主導爭民主的泛民中人只重視主流媒體,倘若他們能多看網絡,包括刊登他們的消息和文章的網民留言,就知道民情不在標榜民主而反本土的一邊。


 


太陽花運動抓住立法院的強行過關,立即發動,瞬即聚集成事。佔中提出時,被認為是符合溫和激進兩派路數、應合時勢因而一度廣獲支持,但一再商討、演練,又流於書生論政,在佔與不佔間舉棋不定,未能一鼓作氣,於是呈再衰(希望不致三竭)之勢。


發起佔中以及積極參與的多數人是關心香港民主發展的。比照太陽花,香港爭民主是否有點豆腐花呢?當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某些從政人士的表現,而是香港整個社會還遠沒有台灣那樣,具強烈的守護本土意識。如果這個家園沒有多少人真正去愛護,那麼從政者有自己的打算就不奇怪了。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02/18676510





 原文

香港觀察:台灣太陽花和香港豆腐花
自由撰稿人 呂意
更新時間 2014年3月2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台灣的太陽花社會運動


台灣的太陽花社會運動,看得香港人目瞪口呆
這數天不少香港人的臉書,都在傳「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台灣的太陽花社會運動,看得香港人目瞪口呆。台灣每天立法院和行政院內外的情況都在香港新聞報導佔重要篇幅。


不同港人當然看出不一樣的角度,年青人在想著:喊了一整年的「佔領中環」究竟所為何事?為什麼佔中一直都沒有發生,也不知道何時發生,為何年紀相若的台灣年青人, 一下子便可以罷課, 一下子便佔領立法院,還有警察也較香港的和善?



香港人對台灣,總是有著不少浪漫化的想像,簡單如地道小食,不少港人在周五晚上會飛往台北,在周日晚上回港,在當地閒遊一個周未,就是為了到夜市吃小食和在咖啡館優閒喝一口咖啡。
那種浪漫,還展現於政治,每次台灣大選,在總統競選總部的街頭巷尾,不難看見充滿傾慕神情的香港人。他們多不會特別作聲,但那渴望自己可以投票選總統的眼神幾近人人一致。
港人對台民主的渴望



就算台灣人當年如何不滿陳水扁,今天如何不滿馬英九,不少香港人總會幽幽地說:「最起碼他是你們選出來的吧」。


就是這種擁有一票、選擇權的基本分別,令香港人對台灣社會不期然有一份羨慕。
就在台灣發生太陽花運動的當兒,香港也正在討論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方法。當台灣那邊好像有不同的可能性;香港那邊,負責政治制度改革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突然在諮詢還沒有完結時,說一些包括來自北京的法律學者對政改的說法是「一錘定音」,在社會惹起軒然大波。


此時此刻,更叫港人多添兩份惆悵。
所以這次台灣的群眾運動,有港人選擇親赴台灣,如公民黨的成員、佔領中環的參與者,和早前遭商業電台解雇的李慧玲。
除了這些活躍分子外,也有一些在台唸書或居住的香港人,和專程從香港到台灣的年青一代。
 



出於真心的支持
這些港人的主軸都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其中一個在網絡廣傳的,便是「我是香港人,請台灣踏在我們的屍體上,想你們的路」。
這些訴求,都是真心的。政治上,自行政長官梁振英上台後,中共對香港的參與更深入,正如梁振英的智囊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所言,港府不濟,所以中央出手是合理的。
這些言論和做法,令港人政治無力感更重。
而這次太陽花運動的源頭「服貿」,即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令港人回想起香港的 《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對於港人來說,這安排就是「自由行」,就是讓香港越來越不得安寧,租金狂升、小店關門、每天被大陸客逼迫的安排。
協議細節是否如此巳經不重要了,港人出於對台灣的浪漫想像,絕不想看到台灣被大陸客包圍,所以對台灣的支持是出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
豆腐花般弱的抗爭力



可是港人在浪漫化台灣民主的同時時,卻忘記了自己的力量。
香港人根本行動不起來,也不願意行動起來,沒有看到台灣人是怎樣走過來的,香港早二、三十年走出來抗爭過的,今天都巳經坐在議事堂裏,脫離「抗爭」這兩個字很遠很遠了。
最基本的分別,當台灣人可以先有白合花(野白合)運動,再來太陽花運動,野白合年代家長去支持太陽花年代孩子。香港呢?家長只會怕自己的孩子上街會影響日後找工作。
行政會議成員羅範椒芬表示,希望香港人不要因為政改的問題而做違法的事,香港青年不要學台灣青年。


結果,簡單如在校園連張貼支持台灣標語都給阻止,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撕去學生張貼於校內聲援台灣太陽花學運的「台灣加油」字句,學生唯有掛出黑布抗議。
也有一群香港城市大學的同學於校內民主牆等貼上「台灣流血了 我們在做什麼」標語,卻被校內保安除去,說是「上頭」命令。
而在香港過去一直強調爭取民主的泛民,在剛剛一個本來支持民主派的區議會選區,大敗於建制派政黨代表。
看看佔領中環還沒發生,便巳經出現的種種質疑和看淡, 香港人的抗爭能力是豆腐花, 輕輕一拍,巳經碎掉。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4/03/140325_hkreview_twsunflower_hk_doufuhua.s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