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6, 2014

[852郵報] 總結胡耀邦逝世25載 BBC指中國需要熱情改革者


在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25周年的這一天,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發表文章,指出自當年這一刻起,象徵著當代共產黨及中國民眾民主意識的覺醒與開始。
胡耀邦一生清廉,更在當時改革思潮中與領導人鄧小平觀點相悖,令他仕途急轉直下,雖賠上了自己,卻贏得民心。正因這個落差,在他後來含冤辭世後,即觸發反貪腐運動及六四事件。


文章指出,胡耀邦之死,引致整個中國上下忽然培育出一群有想法的新生代,讓民眾確切反思公民、公民社會的重要意義,漸漸脫離對當局心理上的依賴。
那麼經過25周年,在現時懷念胡耀邦又有什麼意義呢?


文章認為,胡耀邦的人格魅力,是中共空前絕後的;而他的離去,亦令中國的改革開放忽然陷入僵局,停滯了一段時間,更不讓民眾紀念胡耀邦。


另一方面,自從胡耀邦逝世之後,中國在政治上的改革可謂微乎其微;然而現時中央與民眾的矛盾日益加深,極有需要修改現行制度,亦要鑑古知今,認真汲取當年中國政改的教訓。
因此BBC認為,紀念胡耀邦的意義,在於提醒中國需要有像他那樣具感召力和改革熱情的領導,為社會凝聚共識,才能推動中國真正的改革和發展。




原文

1989年4月15日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去世,之後對他的悼念活動發展為震驚世界的六四民運。
25年前的這一天,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可以稱作是共產黨中國的公眾民主意識覺醒和爆發的開始。
1989年4月15日,一星期前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突發心臟病的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去世,之後對胡耀邦的悼念活動發展為要求當局反腐與爭取民主的六四民運。
對於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和發起大規模真理標凖討論的具體執行者胡耀邦的評價,不僅在他死後,就是在他生前,也是中國執政當局與知識界及平民百姓的一大分歧。



評價的分歧

胡耀邦在1986年底和1987年初的學潮中,與垂簾聽政的中共實際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觀點相悖,他主張傾聽學生的訴求,因此被一些中共元老指責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於1987年被迫辭職。
但中國的知識界和普通老百姓卻普遍認為,胡耀邦是中共最高層中極少數積極支持和推動改革開放的領導者,也是罕見的開明與清廉的高官,而他的死則被看作是含冤去世。
胡耀邦去世後的許多年中,中國當局甚至忌諱提及他的名字,每年在他去世紀念日的悼念活動也一直保持極其低調,直到2005年才逐漸開始解禁,而在2013年4月,中國官方媒體卻罕見的高調刊登回顧和紀念耀邦的文章。

今年4月11日,剛卸任一年的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拜訪了湖南瀏陽中和鎮的胡耀邦故居,在那裏逗留了一小時,並向胡耀邦的銅像鞠躬致敬。
那麼這是否顯示了正在大力反腐並表示有改革決心的習近平政府會給胡耀邦一個符合民意的評價和恢復他應得的歷史名譽呢?
中國著名學者朱學勤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網的電話採訪時表示,官方在紀念胡耀邦方面的態度漸趨寬鬆,前國家領導人在他逝世25週年之前瞻仰他的故居,比起從前甚至不能提他的名字,都是一種敢於面對史實的進步表現。
但胡耀邦的兒子胡德華在接受台灣媒體的採訪時卻表示,胡錦濤在卸任後只是一介平民,他訪問耀邦故居只是個人行為,不代表官方,所以胡德華不認為中國當局會對他父親有新的評價。
與此同時,在胡錦濤訪問胡耀邦故居之後的數天中,包括地方網站在內的中國官方媒體並未對此作任何報道,也被分析人士看作是當局不會為胡耀邦恢復歷史名譽的表示。


紀念意義

雖然胡耀邦在世時被公眾看作是開放和清廉的高官,他的含冤去世直接引發了六四民主運動,但25年過去了,胡耀邦精神對現在的中共和中國還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六四民運的學生領袖之一王丹此前曾說過,胡耀邦的去世培養出了八九一代的學生運動和民主運動,也使這一代人開始脫離對當局的心理依賴,認識到公民以及公民社會的重要意義。
王丹說:「今天紀念胡耀邦,首先紀念的就是胡耀邦的理想主義人格。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現實主義者,但太缺少理想主義,太缺少人格者了,但願胡耀邦這個名字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就連六四後從上海《解放日報》調入北京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的周瑞京,去年也在紀念胡耀邦的長篇文章中說:「在中國改革到了需要狠推一步、擊一猛掌的新的歷史時刻,緬懷耀邦,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
「耀邦始終堅持政治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他為中國加快改革開放進程和加速經濟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人們公認,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期間,成了我們黨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躍的時期之一。」


人格魅力

對於今天紀念被稱為「真誠的改革推動者」的胡耀邦,在著名學者朱學勤教授看來,最大的意義是紀念他的人格魅力和對改革的理想與熱情。
朱學勤教授認為,如果沒有胡耀邦那樣的人格魅力,就難以想像中國會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現改革的黃金十年,而中國的政治改革在胡耀邦去世後也從此陷入了僵局。
雖然現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的經濟改革方案得到經濟界的普遍讚賞,但是卻幾乎沒有觸及任何政治體制的改革,所以今天紀念胡耀邦,就是要認真汲取當年中國政改的啟動與停頓的原因和教訓。
朱學勤教授說,在中國剛走出文革傷痛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能出現枯木逢春般的改革的黃金十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最高領導人胡耀邦的人格魅力和理想境界。
現在中國要重啟政改需要很多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共產黨最高領導人和決策圈內需要有像胡耀邦那樣的具有感召力和改革熱情的人,這樣才能凝聚共識,推動中國真正的改革。
(責編:尚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