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14

[生活文化] 李怡的發問閱讀

謙遜提問,有效溝通

 

做學問,寫文章,問比學更重要。其實做事,尤其是擔任一個企業或組織的領導工作,與別人特別是下屬溝通,提問也遠比交代工作更重要。許多擔任領導工作的人,往往只告訴對方,他們需要知道甚麼、或做些甚麼,這種上對下的單向交流,無法激發組織中大膽想法,更導致對方也不想跟你溝通。



  麻省理工學院退休教授艾德格.夏恩(Edgar H Schein),寫了本書《謙遜提問》(Humble Inquiry)。他認為,企業組織內部溝通不良,有兩個根本原因。

  第一,我們生活在「只說不問」的企業文化裏,特別是經理人,他們習慣解決問題,追求效率和速度,往往懶得發問。第二,很多領導人眼裏只有達成任務這個目標,輕視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所以沒有耐心花時間去贏得信任。

  他認為必須練習謙遜提問的能力。

  謙遜提問是「一門引導別人打開心房,提出自己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而且出於好奇和興趣,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高超藝術。

  領導人的心理障礙之一,是把謙遜當成示弱。事實上,真正的強者,就是願意坦承你對他人有所依賴。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開誠布公。

  夏恩相信,藉由謙虛提問,可以構建各種正面的、可信賴的平衡關係,從而鼓勵人們在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心存誠實、坦然互動。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management/oneminreading/24552




從發問得智慧

我們從書本中、從老師傳授中得到一些知識,那不是我們自己擁有的知識,必須經過對這些知識詰難,反覆驗證,從中領悟到心得,才是自己的學問。學問學問,「問」比「學」更重要。閱讀、寫作、求知、聽人演講、政治人物發表談話,作為接受者都應反覆問:那是否事實?真有道理嗎?為甚麼會這樣表述?從中熔煉出自己的意見。

  古希臘哲學家、被全世界認為是智慧象徵的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他不是謙虛,也不是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他真的發自內心覺得自己一無所知。蘇格拉底生命中大半時間都在市中心廣場與他遇見的人閒談,他不斷提出問題,很想通過問題讓那些與他談話的人生出來自內心的真正思想,因為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智慧。

  記者的採訪工作就是要不停發問。我初出道時,一位新聞界前輩對我說,作訪問要有非常充分的準備:了解訪問的對象,他的背景,他有過甚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談話或行狀,甚麼問題對他最有挑戰性,預計他會如何回答,然後你作怎樣跟進。

  最具顛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問題的人,他們質疑社會上現成答案需要很大勇氣,而回答問題則比較不危險。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比一千個答案更具爆炸性。

  因此,把現成知識塞進學生頭腦的教育,實在誤人子弟。必須引導學生不斷提問題,甚至不設固定答案,才能培育人才。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management/oneminreading/24515

[投資筆記] 利字當頭:識得睇一定睇美市

小記: 不盡認同利世民上之次講大嶼山發展,但其他觀點卻有可取之處。


昨日見到《收市閒情》千頌C話,悶市可跑步、媾女、媾仔、睇《大時代》、上網,當然最緊要怒睇蘋果財經。跑步,傷膝頭。媾女、媾仔?講呢啲。睇《大時代》,大吉利是。反正手上無貨,不如睇書啦!



 

朋友推介了一本1977年出版,如今絕版的《Rockefeller Inheritance》。七十年代,左翼思潮如日中天,寫美國第一個Billionaire,作者落筆也避重就輕。第一代阿爺的發迹史,輕輕帶過。第二代老竇開創慈善事業,着墨多一點。到第三代五子的故事,分兩部份;上半部講戰後至六十年代中,每個各自各精采發展政商事業,下半部寫六十後事業收成的事。這部美國第一望族的歷史,也是美國近代史的側寫。
 


會計出身的老洛克菲勒,其實在十年間。1870年成立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其時還未有汽車和化工,石油只是用來點燈取暖。會計出身的老洛克菲勒,起初併購是為了以和為貴,有錢大家搵;到後來,有了規模效益,根本不用併購,乾脆以本傷人。1879年,標準石油市佔率達九成,老洛克菲勒成為美國第一代財閥。
 


政壇從來都是一套法則:憎人富貴厭人貧。老洛克菲勒是虔誠基督徒,做慈善不吝嗇,甚至請來了專家來協助管理善事。不過抹黑攻擊依然,說捐錢是為了買影響力和贖罪。到了1890年,老洛克菲勒專心慈善,及後四十多年,生意都交到專業管理人員手上。真正為了追求利潤而不顧政治的,反而是一班打工仔。
 


話說回頭,十九世紀美國的能源革命和今天的頁岩氣又有幾分相似。因為有大量石油貯藏,標準石油令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汽車和化工才可以應運而生。有超過大半世紀,美國一直有貿易盈餘,國力也隨之增長;強國的誕生,除了要有創新和冒險精神,還有少許運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竟然有第二次的能源革命。
 

美國在其他技術環節水平,仍遠超其他地區。今後一段日子,自動生產肯定是技術發展前沿,美國再成生產出口國也不是遙不可及。所以,識得睇,一定睇美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30/18705059

利世民

[香港社評] 蘋論:讓年輕人主導香港民主吧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最新一期封面主題是「2046香港盡頭」,書寫這時代香港人對「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灰暗想像。畫面中一人舉着上寫「幾時佔中」四字的紙牌,是年輕人的大哉問:灰暗究竟要忍耐到何年何日?首頁的「苑論」,題目是〈無私無畏即自由〉,表達對上一代以「等中國變」來爭取香港民主的不滿,表示不能再等,「香港再過五年就不是香港了……既然上一代沒有完成香港民主運動,……那就由這一代的香港大學生來完成吧!香港大學生自己主導一場香港民主運動吧!」


這不是空話。新一代的確開始主導香港的民主運動。本月中旬,由學民思潮和學聯推出了《學界平等方案》,短短半個月,即獲20多個民間團體表態支持;接着,80多名學者發表聯署信,支持這個政改方案;陳方安生認同學界方案最公平和直接;以泛民為主體的民間人權陣線亦宣佈推薦學界方案,指它最能體現「普及平等」的價值。至此,民主派關於「公民提名」可否或缺的爭拗,以及任何不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都被擱置,比較集中在支持學界方案了。倘若日後的所有抗爭,包括絕食、辭職公投、佔中以至立法會「爭取不到,不如拉倒」等等,都以堅持這個學界方案作為具體訴求,民主運動就不再會讓市民覺得無方向、無謂甚或動機成疑了。


學界方案簡單而直接。它首先着重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必須排除過去功能組別和選委會組成的「四大界別」,這是所有民主派政改方案沒有提及的。學界方案認為,如果提名委員會依舊保留四大界別,即使取消公司票,增加地區直選委員,由於行業選民基礎差天共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仍不平等。學界方案提出,提名委員會由立法會直選議員組成,丟棄四大界別。至於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就有兩個途徑,一是公民直接提名,只須1%的合資格選民、大約是35,000人提名,即成為特首候選人,提委會並無否決權;另一是獲提委會8%委員提名,可成為候選人。



學界方案還有其他詳細內容,但要點如上。
政府的政改三人組,以及所有中共喉舌和傳聲筒,對此趨勢都極緊張,他們不斷強調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對於民陣、真普聯、各民間團體、大專學者紛紛表示支持學界方案的趨勢,林鄭月娥不禁表示對政府的政改方案獲通過感悲觀,笑稱政改宣傳口號或要改為:「畀條路嚟行吓得唔得呀?」前天大律師公會發表政改意見書,表明「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林鄭和袁國強如獲至寶,卻不提大律師公會對特首人選須「愛國愛港」的質疑。


公民提名是否不符合《基本法》,端看如何解釋《基本法》45條之二的「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因為公民提名本身就可以解釋為「民主程序提名」。支持公民提名的人士多認為,《基本法》沒有明文禁止的任何提名形式,都屬合法,大律師公會認為這是在不適當情況下運用「如無明文禁止,即為合法」的普通法原則。但何謂適當或不適當呢?《基本法》講釋法程序須由香港終審法院提出,沒有講可以有其他程序,何以過去又有特首提出釋法和人大自行釋法等出現呢?即使說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學界方案認為特區政府仍有責任反映港人堅持公民提名的意願,向人大提出修改《基本法》,將公民提名等納入。


普選的定義其實很簡單,不需要甚麼專家去闡釋,它就是尊重和確認每一個投票公民的政治權利,而不能把選民的投票視為橡皮圖章,既不可以由更高一級或外在的權力提出兩三個爛人讓選民去投票,也不能在選民選出首長後不予任命。因此,除了選民的意向,普選的其他程序性權力都是橡皮圖章。這就是普選。把選民當橡皮圖章的任何形式的所謂普選,都是假普選。


這是對普選的基本認知,在把選民當橡皮圖章還是把提委會當橡皮圖章之間,沒有甚麼妥協空間。如果要立法會通過假普選方案,就不如拉倒;如果說削弱提委會權力就是違反《基本法》,那就需要修改《基本法》。老一輩的民主派支持學界方案可說走了正路,民主派不能為了自己可以入閘而對假普選方案妥協,因為那畢竟關乎年輕一代的未來,誠如李嘉誠談到選舉制度時說:要85歲的人,為17歲的人定義一切,那是很危險的事。(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30/18705283

Tuesday, April 29, 2014

[Google Trend] 周大滄 29/4/2014

[蘋果日報] 港鐵工程總監周大滄退休 高鐵延誤曾三次稱「feel sorry」

港鐵宣佈工程總監周大滄將於10月28日退休,港鐵新聞稿指行政總裁韋達誠感謝周大滄對港鐵貢獻,形容周大滄為提升工程質素和推展提供不少創見。港鐵會立即展開招聘工作,尋找合適人選。

港鐵東鐵綫今日及昨日一連兩日嚴重故障,月中更承認高鐵工程延誤一年,有可能令高鐵造價超支148億元。當日周大滄代表港鐵在記者會解畫,三次用「feel sorry」道歉,但對高鐵延誤會超支多少、是否要由公帑「埋單」、是否有人要為此引咎辭職等問題,周大滄都沒有回應。


 

周大滄是馬來西亞華人,曾任新加坡陸路運輸局的高級項目及工程總監,2003年至2008年期間任英國龐巴廸運輸主管。2009年5月加入港鐵出任工程總監,2010年獲委任為工程總監。

[投資筆記] 大限已到 不要再逃避

在樓市疲軟各地開發商促銷售樓背景下,中國市值最大的房企萬科一季度利潤雙下滑,進一步證明房地產可能是今年中國經濟最危險火藥桶。

萬科報告2014年一季度淨利15.3億元,同比下降5.2%。這是過去12年來萬科第一次出現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



萬科報告由於一季度項目竣工面積只占全年目標的6.6%,這拖累一季度收入同比去年同期下滑32%。

盡管萬科銷售戶型集中在中小型公寓房,能夠幫助它抵御銀行收緊貸款衝擊,但是中國最大上市房企利潤和收入雙下滑仍表明中國樓市正承受巨大壓力。

一季度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跌25.2%,銷售額的增速從四季度的+13.7%銳減至-4.7%。

面對銷售壓力,一些開發商加大了推盤力度。上海浦東高端樓盤開盤即降價3成,開盤廣州樓市出現“零首付”“墊首付”,杭州迎來第二波降價潮,而在西部城市成都開發商也加大了促銷力度。

在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下滑至7.4%,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慢後,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最大不穩定因素。

瑞銀此前報告中稱,信貸條件趨緊、開發商融資成本上升、許多城市庫存高企等因素均進一步加劇了一季度房地產活動的疲弱程度。

瑞銀稱,鑒於房地產對於支撐內需的關鍵作用,房地產活動下滑無疑會給GDP增長帶來下行風險。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研報中指出,短期內中國投資增長面臨四個拖累因素,即1)反腐、環保等調結構措施抑制投資;2)融資成本居高不下;3)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加大;4)土地財政緊縮。

彭文生認為,如果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加大,土地財政緊縮。穩增長的政策力度可能隨增速下行而加大。



樓市再發警報 萬科淨利12年來首現同比下滑
文 / Shox 2014年04月29日 09:32 來源:華爾街見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7823

[香港已死] 自救(李怡)

【小評】

在香港,丟一根煙頭都觸犯法例,現在大陸網民呼籲五一來港四處便溺,這種公然挑戰香港法治的預警行動,香港官員沒人說「嚴格執法」,反說出「包容」、「小事衝突常有要冷靜處理」,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迴避是否違法,反叫港人對事件以「平常心去處理」。只有高永文說,希望法例「平等」實施,但又說香港公共空間範圍大,執法有一定困難,當局會考慮在口岸加強宣傳及教育。





 

網上瘋傳澳洲前總理吉拉德的話:這是我們的家、土地,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將讓你享有每一個機會,但是,一旦你要抱怨、發牢騷,質疑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強烈鼓勵你充份利用另一個偉大的澳洲的自由——離開的權利。我們沒有強迫你到這裏來,是你要求來到這裏,那就請入鄉隨俗。


空間大不是不能執法的理由,宣傳教育是空話,官員不把香港當自己的家,當自己家的網民只好出動自救了。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9/18704019

Monday, April 28, 2014

[香港已死} 蘋論:再要包容,香港人也要淪為動物了

一坨糞便引起的不僅是一場風波,也不僅是讓港中矛盾再激化,而且是香港文明的保衞戰。這不是兩地的文化差異,因為隨地便溺的是動物,港人普遍不認為這屬於人類文化;甚至也不是文明的差異,因為我們覺得這種行為已遠離文明。那也不是兩地民間利益的對立,因為中共官方媒體支撐着大陸人來港隨地便溺這種「文化」,是大陸官民一體與香港文明對抗。香港市民文明保衞戰的對抗對象,還包括香港的官員,因為政府高官蘇錦樑站在大陸一方,要求香港人「包容」這種違法行為。一滴水照見一片藍天,一坨便溺照出香港文明陷落的可悲處境。


星期三晚上,《蘋果》「即時新聞」報道,一對大陸父母抱小童在街頭便溺的「一泡尿風波」,讓大陸網民發起6月1日起不去香港行動,聲稱「我們是消費者、我們是上帝」,要讓香港人知道失去大陸旅客的後果。報道刊出幾個小時,即有20多萬點擊,近900個回應,幾乎全部拍手稱快,希望大陸人定要說得出做得到,永不來港,讓香港變回從前的香港。


大陸搜狐網站就便溺風波進行網上民意調查,結果64.65%的人認為「孩子尿急當街小便可以理解」,以及「香港人對大陸人就是有偏見」。港中這種民間的對立,顯示中國大陸社會這20年已發生蛻變,誠如中國作家韓寒所說:「在我生存的環境裏,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摧毀了文化,也摧毀了那些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摧毀了信仰和共識。」早前熱議的Betty事件,有人拿她比照一些過去從大陸偷渡來港的成功人士,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同時代的人,舊時來港者仍有傳統道德,他們也都珍惜和愛護香港的法治與自由,而現時來港者成長在摧毀了傳統美德的社會,到了香港就要取得更多,總覺得社會虧欠他們。來香港消費,就抱着大爺施恩心態,一副暴發戶嘴臉,不知道這是一種公平交易。



大陸官媒站在大陸民意一方,《環球時報》發表文章指港人應包容大陸旅客的便溺行為,向他們拍照即顯示香港人集體不文明;《人民日報》海外版批評港人「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不體諒別人的難處,絕不是文明的表現」。新華社和《北京青年報》更扭曲事實,指網上傳說這名2歲幼童是女孩的消息並不準確,該幼童其實是男孩,事情是大陸夫妻讓2歲兒子當街小便,引起路過的港人不滿,拿出智能手機拍照。質疑發佈視頻的傳媒隱瞞事實。但當天拍攝有關片段者,湊巧是香港《壹週刊》的攝影記者,根據雜誌公開的「第一手」片段,新華社強調自己還原的真相,跟真實有很大距離,且有抹黑港人之嫌。昨天《人民日報》終於提到大陸人外遊的陋習,但說改變陋習要「慢慢來」。但其實大陸人原來並不如此,陋習是「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的社會造成的。



有這樣的人民,就有這樣的官媒,真是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

但香港可不是這樣,香港的畸形是向北望的政府與人民的取態南轅北轍,香港市民對大陸網民發起罷遊香港表現出額手稱慶,但蘇錦樑卻配合中共官意,呼籲港人要包容及體諒,「以和為貴」。他要香港人包容大陸人違法的隨街便溺,他要香港人在港英時代建立起來的拒絕當垃圾蟲的文明大倒退。香港人對大陸已經萬分包容了,過去中國處於均貧時代,香港人不斷接濟大陸親友而從不計較;大陸災難香港人踴躍捐款縱落入貪官口袋,我們也包容;回歸後中共和大陸人從政經社全面侵蝕香港,我們生活空間飽受擠壓,我們包容;廉署對於在香港的國企的貪腐袖手旁觀,改變香港的清廉文化,我們包容;香港固有的良好制度在中共壓力下變更,我們也包容;新聞界去北京聽中共高官交帶政治任務,我們還要包容嗎?現在從中共官方到民間要全面毀掉我們建立的文明,我們再要包容的話,那麼我們自己也要淪為動物了。

本土意識就這樣興起了。當來自北方的種種壓力使香港變得面目全非的時候,正如魯迅所說,肩膀壓痛了也要喊一聲吧。24日《蘋果》網上論壇翠兒的文章說:「面對如此劣勢,真有拋出高深理論的必要?難道保衞香港,守護港人一貫生活方式還不夠令你支持本土運動的發展?」這是越來越響亮的港人心聲。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6/18701228

[Quotes] 美國小說家Robert Heinlein的名言

「一個忽視歷史的世代,不單會喪失過去,更加沒有未來。」

(A generation which ignores history has no past-and no future.)

[香港社評] 蘋論:歷史是由人民保存的

支聯會籌建的全球第一個六四紀念館終於落成開幕了。開幕式沒有甚麼鋪張的場面,也沒有甚麼達官貴人來剪綵揭幕。當然了,北京當權者正在用盡各種威逼利誘手段打壓支聯會,要關掉六四紀念館,還想在政治、經濟上討好處拿着數的達官貴人們怎麼敢來呢?不過,六四紀念館根本不需要甚麼名人貴人撐場,根本不需要矚目的開幕式。它的籌建,它的落成及存在已經值得香港市民驕傲,已經值得我們為香港這片土地的堅持驕傲。往下來我們得好好守護紀念館,好好守護香港這份堅持真相,反對謊言的精神,不能讓北京當權者及它的爪牙鷹犬掩飾暴行,埋葬真相。



事情得由二十五年前的春夏之交說起。當時中國開放改革遇到瓶頸,很多環節打不通,官倒貪污情況嚴重。從中共黨內高層、知識分子以至學生都深深感到改革需要深化,需要從經改轉向政改;政府則需要更透明,更多監察,更民主。從悼念厲行改革的胡耀邦開始,北京學生、市民一次又一次走上街頭,要求對話,要求推動新聞自由,政治改革,要求讓德先生(民主)來臨。百萬人的民主運動和平有序,沒有打砸搶,始終堅持和平理性,始終要求對話。可是以鄧小平、楊尚昆、李鵬等為首的北京當權者既不欣賞學生的愛國熱情,也不耐煩學生、市民的對話要求,更把整個行動視為對中共絕對權力的挑戰。在八九年六月四日,北京當權者動員數十萬全副武裝的解放軍入城,又以坦克、裝甲車開路,血腥鎮壓天安門民主運動,造成大量平民、學生死傷。


鎮壓過後,北京當權者還要來一場白色恐怖。不住搜捕全國各地民運人士及學生領袖,不斷消滅鎮壓的證據,努力清洗相關的資料及事實,希望人民忘記中共鎮壓的暴行,希望人民忘記對民主、政改、新聞自由的渴望,希望來一場史無前例的洗腦工程,把「八九民運」、「六四」從人民的集體回憶中清洗掉。

但是,我們沒有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二十五年來我們用手上的燭光點亮維園,讓北京當權者知道我們記住了八九年發生的事,讓全世界知道六四鎮壓的歷史由我們牢牢的記住,沒有片刻或忘。然而,北京當權者的「洗腦工程」變本加厲,不管學校課本到互聯網到圖書館都不放過,都在着力鏟除有關六四的資料、照片、印象,希望只剩下「六四風波」四個字,只剩下沉默與空白。要反抗北京當權者的洗腦工程,要保住這段重要的集體回憶,要記住這段爭取民主的歷史,除了每年的燭光晚會及悼念活動外,我們還需要更有系統的、有效率的保存六四相關的資料、照片、影片,我們還需要反守為攻,把事實真相向所有人包括內地人民、世界各地人民清楚展示。支聯會的「六四紀念館」發揮的正是這個作用,正是這樣的角色。


而且,敢於堅持真相,敢於講真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特質。我們反對國教洗孩子的腦,我們堅持言論、新聞自由,都是為了捍衞說真話的權利,都是為了保住說真話的空間。「六四真相」已成了中國大地上最大的禁忌,當權者為了掩飾真相編造出大量謊言假話,逼大眾接受,逼所有人包括我們的下一代認同,逼大家一起說謊。設立「六四紀念館」,把事實真相全面呈現出來,正正是要保住說真話的空間,正正是要表明我們對講真話的執着。不管北京當權者變得多富有多強大,都不能令我們閉嘴,都不能要我們跟着她說謊。


當然,北京當權者有的是權力財力,它的爪牙未來會向「六四紀念館」、支聯會施加巨大壓力,包括採用法律手段逼紀念館關閉。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更當支持紀念館,更應守護它,更應進一步擴大它。好讓我們的下一代,好讓聽慣謊言的內地居民知道六四是甚麼一回事,好讓這段集體回憶代代相傳。
歷史是由人民來寫的,也是由人民保存的。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8/18703217

Friday, April 25, 2014

[科技創新] 雲計算 ﹣ Adobe商業模式轉型+音樂行業的變革 ﹣ 啟發不大

啟發不大




雲計算的思考之一:繞不開的Adobe商業模式轉型

雲計算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核心。特別是在硬件設施的瓶頸被打破,帶寬速度提高之後,雲計算的重要性也大幅提高。點拾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雲計算龍頭公司Salesforce, 以及大數據龍頭Splunk的商業模式。從今天開始,我們也會開始陸續寫一些雲計算對於各個行業的改造。集思廣益,和大家分享我們對雲計算行業的看法。今天的第一篇,當然是軟件行業向雲端服務轉型的第一股,Adobe。


今年3月18日,著名的軟件企業Adobe發布了最新的季報,淨利潤4700萬美金,同比下滑了28%。這已經是這家企業連續第五個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了。從傳統意義的思維看,這種淨利潤連續下滑的公司股價應該出現暴跌,然而Adobe的股價卻擺脫了地心引力。雖然在過去一個月的科技股調整中股價也出現了回調,但是一年以來Adobe的股價還是上漲超過了50%。對於一個淨利潤連續五個季度負增長的公司來說,這簡直就是奇跡。
查看原圖


當然,我們曾經也介紹過,Adobe股價能夠上漲的原因來自於其商業模式的改變。公司從原本一個賣軟件專利的公司轉向了一個借助雲端服務,向客戶提供互聯網化產品的公司。雖然有大量的軟件公司,甚至其他行業的公司(例如亞馬遜注明的AWS雲服務)都開始借助雲計算這個強大的工具,但Adobe是運用雲計算轉型最堅決的。公司將大量原來一次性買他軟件的客戶轉到了他的Creative Cloud雲服務平台,而且雲服務平台由於是按月付費,價格低廉,大幅降低了客戶的使用門檻。舉例來說,原來購買Adobe的旗艦產品CreativeSuite需要大約2600美元,現在通過一年每月交付50美元,或者按月使用每月交付75美元就可以通過雲端下載這套軟件,並且還有其他一些增值服務。在這種模式下,Adobe的短期收入會後延,然而這種付費用戶模式會讓長期的收入更加穩定。在最近一次的季報中,Adobe的雲端CreativeCloud客戶又增加了180萬人,比上個季度多了40萬人。而10億美元收入中的一半目前來自於這種模式。


從商業模式看,雲端付費用戶模式相比原來的賣專利模式,有幾個無可比擬的優點:

1)最重要的是打破中間環節,通過雲端的大數據知道客戶是誰,需要什麼產品。這讓公司知道如何保留這些客戶,以及發展符合客戶口味的新產品。在過去賣軟件的時代,很多人過了幾年不買Adobe產品了,而公司也無法了解為什麼失去了這些客戶;

2)由於知道客戶是誰,公司可以搭售其他產品。比如賣個10美元一月的Photoshop軟件給專業制圖的人;

3)當所有的客戶都放到雲端後,公司可以把自己的銷售人員砍光,大幅減少費用。僅僅需要保留雲端的服務人員就足夠了;

4)通過增加服務可以提價。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次性支付2600美元是非常敏感的,但是每個月付費額提高10美元是不敏感的。如果Adobe能夠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未來也完全有提價的可能。而一旦提價,就對未來的利潤有很大幫助。


無論如何,從目前的股價和收入增速背離看,華爾街完全認同Adobe的這種轉型。而由於時間跨度長,或許要等到很多年之後,市場才能真正證偽這樣的轉型是否成功。至少在移動互聯網大爆發的今天,懂得向雲端靠攏,向更加互聯網化的商業模式轉型,是資本市場所認可的。無獨有偶,在中國資本市場,今年年初我們也看到了一批軟件公司的互聯網化。最終這些公司的轉型是否能成功,我們不得而知。至少,Adobe的商業模式轉變可能對於大部分國內的軟件公司都是一種啟示。







雲計算思考之二:音樂行業的變革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雲計算對於各個行業改造的第二篇:唱片行業的變革。

上周我們詳細介紹了流媒體電台Pandora的商業模式,事實上這家公司是整個音樂行業的變革先鋒。在他們位於奧克蘭的總部,大約有十二名頭戴耳機的分析師一邊聽音樂一邊填調查問卷。他們歸類歌曲是“歡快的”還是“憤恨的”,歌手是“氣聲的”還是“啞聲的”,他們注解上能否聽到電吉他、琵琶或者風笛。他們的歸類能幫助形成給7600萬用戶的推薦音樂的算法。


傳統的唱片公司早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代就曾經面臨過巨大的危機,那時候提供免費音樂搜索的網站Napster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唱片公司。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免費”。那時候美國的大學生所有人都在宿舍裡下載Napster的免費音樂。然而,最終這個由嬉皮士創立的公司沒有長大,而老板也在揮霍光了大部分積蓄後搬到了一個小島,和女人,毒品,槍支明天生活在一起(如果有興趣,點拾下次可以專門推薦Napster創始人的故事)


之後,喬布斯二次回歸後的蘋果在2003年推出了iPod的音樂下載服務,每首歌付費0.99美元。然而,在那個PC端的年代,下載音樂還是有些繁瑣。你需要在電腦裡下載歌曲,然後導入到你的iPod,隨身聽等設備。直到今天,在移動互聯網迅速成長,以及3G, 4G大規模普及之後,雲端服務也再一次改變了唱片行業的經營模式。類似於Pandora這樣的新一代電台將音樂直接放在雲端,而用戶可以直接在雲端收聽音樂。他們可以用傳統的方式選擇唱片在線播放,或者直接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類型,聽著由雲端分類好的音樂,這樣也讓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歌手。


毫無疑問,唱片公司將開始新的商業模式。去年全球音樂公司的收益縮水4%,下降到150億美元。下降的最大原因是CD唱片最後的守護者,日本客戶也開始放棄CD行業來。看來,依靠類似於AKB48 這樣的少女組合帶動日本宅男的唱片銷售也無法挽救整個行業的趨勢性下滑。而在中國,我們相信大部分朋友們上一次買CD可能都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但是音樂公司會就此倒閉嗎?當然不會。畢竟音樂公司是打造,簽約歌手的主要載體。沒有這些音樂公司的造星,就沒有今天的周傑倫,張學友,劉德華,羅志祥等明星。通過雲端提供服務的流媒體音樂公司並不會去造星,他們只是通過數據分析來分類音樂,並提供給消費者。於是,音樂公司開始通過收取版權費來取得新的收入來源。現在流式媒體有大概2800萬付費會員,還有相當於會員好幾倍的免費版使用者。


去年像Spotify這樣的會員制流媒體合計收益超過了10億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一半以上。這個數據中不包括在線電台公司,去年僅在美國他們的收益就達到59000萬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28%。在美國這個最大的音樂市場,2013年全行業21%的收益都來自於流媒體,它的迅猛發展大大彌補了CD銷售慘淡的光景。而流媒體的商業模式和唱片不同。每次音樂被播放,需求方的流媒體服務付給唱片公司三分之十美分,在線電台甚至更少。但音樂發燒友們會反復播放喜歡的曲目,也許會有上百次,而不像過去的唱片是一次性消費,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便士們也可以積少成多。流媒體用戶一年的花銷大約在120美元左右,這超過了美國音樂消費者平均開銷的兩倍。


顯然,未來CD唱片會成為和黑膠唱片一樣的古董,可能只有少數發燒友會保留珍貴的唱片。而未來CD唱片行業必然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雲端服務下的流媒體音樂模式。對於唱片公司來說,他們的商業模式也必須從傳統賣唱片轉向數字化的收費。在音樂行業進入雲服務之後,粉絲經濟會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當Pandora,豆瓣FM這種隨機播放音樂的模式變得流行之後,主流唱片廠商比任何時候需要粉絲經濟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音樂會比任何時候都變得沒有國界的限制。一個德國的搖滾歌手非常可能在全世界無邊界的音樂網絡中突然爆紅。
查看原圖


結論,在雲端服務將徹底改變音樂行業的游戲規則。未來非常可能從傳統的賣CD賺取版權費轉向雲端下載量的點擊數付費。大的音樂巨頭依然會存活,但是他們必須改變目前商業模式,甚至必須要有更多的互聯網思維。而隨著流媒體的成長,他們在專利費用上的議價能力會更高,也將閑置傳統音樂巨頭的發展。

Source:
微信号:deepinsightapp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816956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931056

[852郵報] Facebook又「入貨」進軍健身市場 購紀錄步行數及消耗熱量手機app

日前公布今年首季財政報告的Facebook,淨利潤錄得193%增長,利潤高達25億美元。際此大賺的同時,Facebook即有新搞作,再次「入貨」收購其他公司,最新獲青睞的,是Moves應用軟件開發商ProtoGeo Oy。Facebook宣布,已把這間位於芬蘭、成立才2年並只得10人的公司收歸旗下,但就未有公布交易作價。


 

Moves是一款追蹤手機用戶走路或跑步里程的app,在不用添加額外硬件下,讓用家追蹤自己每天所行的步數,並能藉此計算卡路里消耗量。軟件設計便利,可輕易查閱每天步行多少步外,更連何時坐車及曾到訪什麼地方等都一目了然,清楚記錄用家每天的活動情況。

究竟Facebook收購Moves用意何在?第一大好處,是可以進軍日益蓬勃發展的健身app市場,作為拓展健身市場的部署,好跟Nike和Fitbit等爭一日之長短;而另一個「附帶」好處,就是隨時對用家的生活方式更一目了然,更了解流動通訊裝置用家的生活習慣。

須知道,Facebook的創辦人兼CEO朱克伯格日前才宣布,Facebook Messenger的活躍用戶已突破2億人,而另一即時流動通訊軟件LINE也剛公布,用戶突破4億大關,可見誰掌握流動通訊市場,似乎足以同時找住商機也。



 


問題是,如此又是否會引來私隱問題呢?Moves的公司表示,用家可繼續使用該app,目前也沒有計劃把用家資料提供予Facebook。該公司成為Facebook公司一員,只是協助更進一步開發不同工具以改善用家生活。

但單讓Facebook掌握了有關科技,只怕已足令Facebook對了解他們用家的一舉一動,又再更進一步了。


http://www.post852.com/facebook%E5%8F%88%E3%80%8C%E5%85%A5%E8%B2%A8%E3%80%8D%E9%80%B2%E8%BB%8D%E5%81%A5%E8%BA%AB%E5%B8%82%E5%A0%B4%E3%80%80%E8%B3%BC%E7%B4%80%E9%8C%84%E6%AD%A5%E8%A1%8C%E6%95%B8%E5%8F%8A%E6%B6%88%E8%80%97/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商業管理] 黑石Byron Wien的教訓


【投資大佬經驗談系列】黑石Byron Wien的教訓
今天,Wien要是說點什麼,整個華爾街都會側耳傾聽。他從1986年起公布一年一度的“十大意外”,此後廣為流傳近30年。

今年,除了照例公布“十大意外”,Wien還總結了幾十年職業生涯中的14大教訓:


1、專心尋高招,用它影響你希望影響的人。

Wien說,自己的“十大意外”就是這樣一條很棒的點子。世界各地的人由它認識了Wien。他也感到自己一到年底就負有這樣的使命。
如果想要成功,並且長期得到激勵,就要讓自己的才智時刻身處風險挑戰中。

2、廣結人脈。

運氣在人的一生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如果要增加個人的幸運指數,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盡可能多認識人。
比如給人發郵件表示你想著對方、發表專欄文章、為了把有想法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組織討論活動。

3、初次蒙面,視為友人。

大多數人都在等別人肯定自己的價值。對初次見面的人,先假設對方是勝利者,這會對你的人生有積極影響。
有時,結果會讓你失望,但如果你堅持這種態度,你的人際圈子會迅速擴大。


4、閱讀不停歇。

不要因為對某樣事物好奇才讀書,要主動去讀。
在開始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以前,先自己有一個觀點,在讀的時候可以發現作者是否證實了自己的看法。
這樣做就會讀得更快、理解得更多。

5、睡眠時間足夠。

60歲以前要睡夠7個小時,60-70歲要睡8小時,90歲以後除了晚上睡8小時,中午還要午睡1小時。

6、成長規劃。

思考自己的人生時,要分成不同的階段來考慮,這樣可以避免過早耗盡精力。
職業生涯之初,你可以對著數字較勁,再往後就要開創理念。在你的職場人生中,要時刻與風險相隨。

7、有精力,要遠游。

趁有精力盡量周游各地。到了旅行目的地,去見一見有趣的當地人,然後保持聯系。如有機會故地重游,也去看望他們。

8、識人須知少年事。

對於新認識的朋友,盡量去了解他們17歲以前的經歷。Wien相信,每個人少年時發生的重要事件對這個人此後的一切事都會產生影響。

9、行善之道,減少痛苦勝於傳播歡樂。

在做慈善時,Wien覺得更重要的是緩解人們的痛苦,贊助那些音樂、戲劇、藝術館確實可能增加你的社會知名度,但它們不是最需要你幫助的。

社會服務、醫院和教育機構能讓世界更美好,可以幫助弱勢群體追尋自己的夢想。它們才是優先選擇。

10、年輕人浮躁,愛誇大成績。

年輕人天性不安分,容易誇誇其談。40歲以前,很多人都不會特別滿意自己真實的一面。
40歲以後,他們可能低調處理自己的成績,變得更可親。
Wien覺得,要盡快了解這點。

11、感謝工作出色的幕後支持者。

大部分人都太關注下一個挑戰,沒有好好地感謝支持自己的人。其實謝謝支持者很重要,它可以激勵別人,鼓勵他人提高水平。

12、親手寫給善待你的人。

如果你親手寫信或者留言表示感謝,會給人留下深刻印像,對方不會很快就忘記你。

13、每年年初考慮怎樣讓自己做得比以前更好的方法。

記下這些年初想到的好辦法,年末再拿來對照自省。

14、工作不息,生命不止。
私募巨頭黑石公司(Blackstone)副董事長Byron Wien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分析師,還差點收到解雇信。到了1986年,他已經成為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美國投資策略師。

工作無止盡,生命無止盡,永遠不要退休。有大量生理現像可以用來反對這條建議,但Wien說自己會堅持下去。


Blackstone's Byron Wien Discusses Lessons Learned in His First 80 Years

02/12/2013

Concentrate on finding a big idea that will make an impact on the people you want to influence.  The Ten Surprises, which I started doing in 1986, has been a defining produc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ware of it and identify me with it.  What they seem to like about it is that I put myself at risk by going on record with these events which I believe are probable and hold myself accountable at year-end.  If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 and live a long, stimulating life, keep yourself at risk intellectually all the time.



  • Network intensely.  Luck plays a big role in life, and there is no better way to increase your luck than by knowing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Nurture your network by sending articles, books and emails to people to show you’re thinking about them.  Write op-eds and thought pieces for major publications.  Organize discussion groups to bring your thoughtful friends together.

  • When you meet someone new, treat that person as a friend.  Assume he or she is a winner and will become a positive force in your life.  Most people wait for others to prove their value.  Give the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from the start.  Occasionally you will be disappointed, but your network will broaden rapidly if you follow this path.

  • Read all the time.  Don’t just do it because you’re curious about something, read actively.  Have a point of view before you start a book or article and see if what you think is confirmed or refuted by the author.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ad faster and comprehend more.

  • Get enough sleep.  Seven hours will do until you’re sixty, eight from sixty to seventy, nine thereafter, which might include eight hours at night and a one-hour afternoon nap.

  • Evolve.  Try to think of your life in phases so you can avoid a burn-out.  Do the numbers crunching in the early phase of your career.  Try developing concepts later on.  Stay at risk throughout the process.

  • Travel extensively.  Try to get everywhere before you wear out.  Attempt to meet local interesting people where you travel and keep in contact with them throughout your life.  See them when you return to a place.

  • When meeting someone new, try to find out what formative experience occurred in their lives before they were seventeen.  It is my belief that some important event in everyone’s youth has an influence on everything that occurs afterwards.

  • On philanthropy my approach is to try to relieve pain rather than spread joy.  Music, theatre and art museums have many affluent supporters, give the best parties and can add to your social luster in a community.  They don’t need you.  Social service, hospital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and help the disadvantaged make their way toward the American dream.

  • Younger people are naturally insecure and tend to overplay their accomplishments.  Most people don’t become comfortable with who they are until they’re in their 40’s.  By that time they can underplay their achievements and become a nicer, more likeable person.  Try to get to that point as soon as you can.

  • Take the time to give those who work for you a pat on the back when they do good work.  Most people are so focused on the next challenge that they fail to thank the people who support them.  It is important to do this.  It motivates and inspires people and encourages them to perform at a higher level.

  • When someone extends a kindness to you write them a handwritten note, not    an e-mail.  Handwritten notes make an impact and are not quickly forgotten.

  • A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year think of ways you can do your job better than you have ever done it before.  Write them down and look at what you have set out for yourself when the year is over.

  • The hard way is always the right way.  Never take shortcuts, except when driving home from the Hamptons.  Short-cuts can be construed as sloppiness, a career killer.

  • Don’t try to be better than your competitors, try to be different.  There is always going to be someone smarter than you, but there may not be someone who is more imaginative.

  • When seeking a career as you come out of school or making a job change, always take the job that looks like it will be the most enjoyable.  If it pays the most, you’re lucky.  If it doesn’t, take it anyway, I took a severe pay cut to take each of the two best jobs I’ve ever had, and they both turned out to be exceptionally rewarding financially.

  • There is a perfect job out there for everyone.  Most people never find it.  Keep looking.  The goal of life is to be a happy person and the right job is essential to that.

  • When your children are grown or if you have no children, always find someone younger to mentor.  It is very satisfying to help someone steer through life’s obstacles, and you’ll be surprised at how much you will learn in the process.

  • Every year try doing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 before that is totally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It could be running a marathon, attending a conference that interests you on an off-beat subject that will be populated by people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usual circle of associates and friends or traveling to an obscure destination alone.  This will add to the essential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 Never retire.  If you work forever, you can live forever.  I know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biological evidence against this theory, but I’m going with it anyway.

[科技創新] 雲公司進軍電商 - 彭博周刊

雲公司進軍電商

雲軟件公司Evernote開發的熱門任務管理應用程序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記錄下腦中閃現的靈感、網站上看到的鏈接、生活中拍攝的照片以及其他各類文件。通過把自己塑造成比Dropbox、Box等以企業客戶為主的數據管理服務更酷、更高效的創新思維管理軟件,Evernote已經吸引了大約8500萬用戶。該公司面臨的問題是,大多數用戶正在使用的基礎服務並不收費,每月可以免費上傳60M的流量。Evernote的主要營收來自1萬家左右的企業用戶,它們每月支付10美元使用企業版雲筆記服務和其他協同工具。Evernote說,公司現在總共有450萬付費用戶,包括企業客戶、試訂用戶、每年支付45美元開通更大上傳流量(每月大概1GB)及更智能搜索引擎等功能的高級版個人用戶。


如今,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紅木市(Redwood City)的非上市公司已經找到了新的創收來源,在網絡商店Evernote Market銷售從掃描儀到Moleskine筆記本再到襪子的各類實體品牌商品。Evernote負責在線商店運營的副總裁傑夫·茲沃納(Jeff Zwerner)說,自去年9月底Evernote Market在公司網站和應用上發布以來,已經實現了超過400萬美元的收入。他說:“這促進了業務收入渠道的多元化,使我們可以轉型為一個更大的時尚生活品牌。”


Evernote首席執行官菲爾·利賓(Phil Libin)去年12月在巴黎出席一個互聯網大會時說:“Evernote Market在公司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已經達到30%,並且對擴大公司付費客戶基礎起到了幫助。”在光顧Evernote Market商店的消費者中,近一半不使用收費的Evernote應用程序,更有九分之一從未使用過Evernote軟件產品。


這些消費者花高價在Evernote Market購買現代感十足的商品,其中多數印有Evernote的大像標志。一款高約41釐米,材質為尼龍、滌綸加皮革的灰色通勤包,售價達199美元。五雙裝的“商務襪”售價85美元。研究公司PrivCo.的資深分析師道格·韋爾特曼(Doug Weltman)說,這一零售策略符合Evernote“比其他人更酷”的形像。他說:“這些消費者希望讓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有條理,並且不介意為此大把花錢。”



2007年成立至今,Evernote已經進行了總計3.05億美元的融資。Evernote Market的收入激增,給最近壓力頗大、一直在試圖說服長期用戶和企業客戶相信其軟件穩定性與安全性的Evernote帶來了一場及時雨。去年3月Evernote披露遭到黑客攻擊,導致大量用戶的電子郵件地址和加密密碼泄露。比Evernote Market早一周發布的Evernote最新版iPhone應用,被用戶抱怨存在技術問題並且設計得一團糟。利賓在1月4日的一篇致歉博客中表示“新應用程序讓人沮喪”,稱他已經啟動了一項全公司範圍的行動來提高產品質量。今年1月21日Evernote宣布與歐洲無線運營商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達成協議,將向德國電信用戶免費提供六個月的高級版Evernote應用體驗。


科技博客“DailyTekk”的博主、Evernote高級版用戶克裡斯·麥克康奈爾(Chris McConnell)說,他擔心在線商店將分散Evernote在應用開發上的精力。他認為Evernote Market的一些東西與Evernote完全無關,並且對他從該商店買來做評測的一款觸控筆感到失望。麥克康奈爾說:“那些配飾就讓包袋生產商去做,Evernote應該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產品上。”



據茲沃納介紹,Evernote Market的開發團隊組建於2012年,一共只有6個人,而Evernote的員工總數有300人。不過他和利賓都明確表示公司在零售方面投入的精力在增加。Evernote已經在洛杉磯、賓州蘭開斯特(Lancaster)和東京附近租賃了倉庫,在紅木市的總部則像是一個堆滿了Evernote Market商品的零售店。利賓在巴黎的互聯網大會上說,他預計實體產品與數字化產品將在五年內完全融合。


Evernote的市場總監朗達·斯科特(Ronda Scott)說,新業務給了Evernote在科技領域之外拓展市場的機會。她正在向流行時尚雜志Vogue推銷Evernote Market。斯科特說:“Vogue可不會坐下來與純應用程序公司會面。”

撰文/John Tozzi 編輯/吳以四、李文博 翻譯/采風

總之 雲應用公司Evernote走到線下進軍電商,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賣出了超過400萬美元的實體品牌商品。

[投資筆記] 慢牛投資:閱讀財務報表的順序與邏輯(巴菲特)


慢牛投資:
閱讀財務報表的順序與邏輯(巴菲特)


巴菲特說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希望盡可能了解公司在三年、五年、十年後的盈利能力,大多數人都知道,巴菲特最先閱讀的是利潤表,以此來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但請特別注意,巴菲特說“我比大多數人更關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巴菲特為什麼比大多數人更關注資產負債表

2011年5月,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期間,有記者采訪巴菲特時問:“如果投資者決定投資個股,他們應該怎樣獲取更多信息了解公司?”

巴菲特回答:“投資者先要想清楚他們是否了解得足夠多,是否應得高額的回報。投資者應該像我一樣多讀公司的財務報表,包括年報和季報。但是如果仔細閱讀完這些公開文件,還是不太確定是否了解了該公司業務,他們最好還是不要投資或者去買指數基金。”


記者又問:“您在閱讀財務報表的時候最關心什麼內容?最先閱讀什麼?”


巴菲特回答:“我比大多數人更關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當然公司年報裡的所有信息我都不會漏過。通過閱讀財務報表,我想盡可能了解公司在三年、五年、十年後可能的盈利能力,然後和現在的市場價格做比較。我必須非常正確地理解公司業務的經濟特征,如果不能下一個結論,我是不會購買這個公司的。”

請注意,巴菲特說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希望盡可能了解公司在三年、五年、十年後的盈利能力,所以我認為,巴菲特最先閱讀的是利潤表,以此來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但請你特別注意,巴菲特說“我比大多數人更關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事實上,看企業年報或季報時,整套財務報表包括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大多數人會首先看利潤表,而且大部分時間用在分析利潤表上,有些人甚至會只看利潤表。而經驗豐富的專業投資者卻會用很多時間來分析資產負債表。




為什麼?

第一,對於公司生存來說,資產負債表比利潤表更重要。

利潤表反映的是外部表現,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內部的支撐。汽車跑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動機的動力和底盤的支撐,公司盈利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產獨特性的強弱和投資規模的大小,而且盈利最終會轉化為資產的積累。如果說利潤表是水,那麼資產負債表就是山;如果說利潤表是肉,那麼資產負債表就是骨;如果說利潤表是軟件,那麼資產負債表就是硬件;如果說利潤表是花,那麼資產負債表就是樹根和樹干。投資最大的風險不是公司發展太慢,而是公司滅亡,讓股東血本無歸。所以,喜歡長期投資的巴菲特比任何人都更加關注資產負債表。



第二,對於長期股東來說,資產負債表更重要。

管理層的業績主要靠利潤來衡量,所以管理層特別重視利潤表。但股東的財富主要通過資產負債表來反映,所以股東特別重視資產負債表。

也許有人會說,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股價主要和利潤相關,每股收益越高,股價自然越高。錯!這是小股東的思維,是小散戶的思維。如果你是大股東,而且是唯一的股東,而且你未來會長期持有公司股份,股價高低對你有何意義?

股價只是浮雲,實實在在屬於股東的資產才是王道。巴菲特說:“在我們買了股票之後,即使股票市場關閉一兩年,我們也一點不會為此心神不寧。對於我們100%控股的See"s和H.H.布朗公司,我們並不需要每天的股票報價來證明我們持股的風險大小。那麼我們持有可口可樂公司7%的股份時,為什麼一定需要股票行情報價來證明我們持股的風險大小?

巴菲特不會關注公司短期的股價,也就不會關注公司的短期業績,他關注公司的長期業績,而長期業績在很多方面和公司的資產負債相關,資產負債表反映了支撐公司長期發展的財務實力。



第三,利潤表只能反映發展快慢,資產負債表才能反映實力大小

利潤表反映的是產出,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投入。先付出才會得到,先投入才會有產出,最終投入決定產出。利潤表反映的是一時的成果,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一世的積累,一年賺多少錢遠遠沒有一輩子攢了多少錢重要。利潤表反映的是企業一個階段發展的好壞,資產負債表反映的則是企業生死存亡的根基強弱。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財務實力大小,最終實力決定公司競爭優勢的大小。

巴菲特在1975年致股東的信中描述伯克希爾公司的發展目標時,特別強調在資產負債上具有強大的財務實力:“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家財務上保守而且具有很高流動性的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上具有超過與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受托義務責任保持一致水平的財務實力而擁有額外的安全邊際,未來長期淨資產收益率水平超過美國企業整體平均水平。”

1984年巴菲特就自豪地宣稱伯克希爾在同行中擁有最強的財務實力:“過去幾年我一再告訴大家,總有一天,我們擁有的最一流的財務實力將有助於我們取得真正區別於對手的保險業務競爭地位。這一天終將來臨,我們伯克希爾公司的財險意外險業績毫無疑問是全美實力最強的,我們的資本實力遠遠強於那些業務規模更大、知名度更高的保險公司。”

1985年巴菲特高興地說:“在過去幾年的年報中,我曾告訴過大家,伯克希爾公司強大的資本實力,絕對是行業之最,總有一天將會讓我們在保險行業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地位。隨著市場的緊縮,這一天已經到來,我們的保費收入在經過長期停滯不前之後,1985年增長三倍以上,伯克希爾公司的財務實力是我們獲得良好業務最主要的資產。”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AIG等保險巨頭倒閉,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不但沒有發生任何問題,而且還手握巨資大量收購企業和買入股票,其關鍵的原因之一是巴菲特非常重視資產負債表管理,始終保持公司擁有強大的財務實力。



http://xueqiu.com/9334608303/28862704

[財經新聞] 樂香園:宋林事件的巧合

不認不認還需認,相關人士或組織「死頂」了一年,華潤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宋林,上周還是被免去領導職務,原因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有內地報章指,宋林或相關人士為求脫身,曾試圖將事件提升至有人「反中亂港」的政治層次,惟最後仍逃不過「落馬」命運。
 


事件最後結局怎樣,現可能言之尚早,但宋林或相關人士試圖將事件「搞大」,以期逃過被免職的命運,則與去年7月《樂香園》一篇題目為《華潤買百佳的巧合》,就華潤電力(836)被指收購有問題、華潤(291)收購百佳,及潤電擬與華潤燃氣(1193)合併三件乍看無關連事件,聯繫起來作出的假設非常吻合。
 


當日是這樣寫的:「將三件事一併看,可得出一個大膽結論。年初時,華潤感到『不妥』,於是進行一些大規模交易,望能令中央投鼠忌器,藉以『保住』某些人士……不過,事情發展到不受控制,交易未能達到『護身符』作用,惟有放棄完成交易,和黃順水推舟將百佳『放盤』」其後連潤電與潤燃的合併也告吹了。還是那一句,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密西比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23/18697621

[香港已死] 蘋論:反中亂港與愛國愛港的現實含意

新華社記者王文志在微博實名舉報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包養情婦並涉嫌貪腐,宋隨即發聲明指純屬捏造,但一天之後,中紀委宣佈宋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組織調查。以中共的處事方式來看,中紀委的反應如此迅速,不可能是受王文志的指控所導引,相反應該是王的舉報是在中紀委示意之下作出。


 

去年7月,王文志已在微博舉報宋的貪腐,其後,《山西晚報》前記者李建軍來港,到廉署及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作同一舉報。但廉署和警方已不似回歸之初查中旅社主席朱悅寧那樣獨立行事,早就對一切舉報中共國企的貪腐不敢受理矣。因為要查國企之貪腐,幾乎無一能免,關鍵是摸不清中央意向,所以儘管這十多年中共的貪腐越演越烈,估計舉報也多,但廉署卻毫無反應。
 


宋林在深圳被中共逮捕後,去年來港的李建軍在微博中,指宋遭舉報後曾向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稱,針對他的反腐行為是「有人反中亂港」,這真是極有趣的自我保護政治標籤。在泛政治化的中共意識形態中,只要一祭出敵我矛盾,一切法律、道德、規則、私人利益都可以不顧。在香港,「反中亂港」與「愛國愛港」被中共視為主要矛盾,既然舉報宋林貪腐的是「反中亂港」勢力,那麼他和支持他的人自然是「愛國愛港」了。這是政治上的大節,貪點錢,養養情婦,那是小節了:你說我這樣那樣,但至少我是「愛國愛港」的呀。
 


數一數這星期來,中共港共與「愛國愛港」政團做了甚麼好事。
一,民建聯舉行2014年籌款晚會,獲香港與澳門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李剛捐出字畫拍賣,單是張曉明一幅書法,即獲地產富豪許榮茂以1,380萬元天價投得;澳門美高梅主席何超瓊,就以500萬元高價投下李剛的畫作,民建聯全晚共籌得6,838萬元。張曉明的字,賣價竟遠高於張大千;而李剛的畫,也遠高於丁雄泉(公民黨籌款拍賣丁雄泉畫作,只賣得26萬),這些富豪難道真是欣賞這兩位港澳太上皇的字畫嗎?人所共知這是對「愛國愛港」的表態,對權力的投資。《基本法》22條規定:中央所屬各部門不得干預香港特區自行管理的內部事務。這規定不僅「實亡」,恐怕「名」也難全矣。靠攏的富商也明白這種政治環境,拍賣字畫的醜劇顯示在「愛國愛港」旗幟下官商公然勾結。
 



二,獲政府注資的盛事基金撥款、由民建聯議員陳鑑林籌辦的「香港龍獅節」,被審計處揭發明益兩個關連組織,及誇大活動創造的有薪職位。民建聯,也就是獲中聯辦明撐、獲富商豪捐的「愛國愛港」政團。陳鑑林為事件解畫稱:「給了舟車費,就已符合受薪人員的要求。」不過,三間參與龍獅節的小學,昨天有兩間接受查詢時證實沒有收取過舟車費。「愛國愛港」政團大概受祖國的假話風氣影響,「講大話」也不眨眼也。
 


三,「愛國愛港」之風刮進政府部門:環境局早前根據顧問報告建議本港向南方電網買電,撰寫顧問報告的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竟然同時受聘於南網,明顯有利益衝突,環境局以130萬元公帑支付顧問費,但沒有公開招標,並以涉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報告。

這三樁只是過去一星期發生的事,而且只是大焉者,小焉者更不計其數。看來日後香港人要習慣如入鮑魚之肆矣。
 


宋林的落馬表面是由於貪腐,但真正原因則是中央的權爭。貪腐固然是事實,但根據一月底「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發表的調查報告,包括習近平、鄧小平、胡錦濤、李鵬和溫家寶等十多位中共領導人的家人或親屬,都有在避稅天堂英屬處女島開離岸公司,藏有巨額財富。因此,正如過去每一個被鬥下台的人都被指為「走資派」一樣,現在每一個落馬的人都被指貪腐。審判薄熙來時指他受賄金額為2,179萬元(人民幣,下同),貪污金額達到500萬元。相比宋林照顧一個情婦就是10億,豈非小兒科?因此,若薄熙來在權爭中勝出,宋林的後台賀國強屹立不倒,那麼指控他貪腐的人不就是「反中亂港」?而他就站穩為「愛國愛港」了嗎?
 


中共的墮落,宋林的墮落,港共和香港「愛國愛港」政商界的墮落,見證了他們口中的「反中亂港」者實在是堅守香港核心價值和公平公正傳統的人士。而中共強調選特首的條件是「愛國愛港」和不可「反中亂港」,這要求正正是要全香港跟隨「愛國愛港」墮落。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
周一至周六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3/18697782

Tuesday, April 22, 2014

[投資筆記] 向索羅斯學習 (不用理會EBITDA)

索羅斯最看好這四只股票,你呢?


金融巨鱷索羅斯相信,投資者的偏見會影響選股方向,例如,去年他就與基金巨頭Ackman在康寶萊的股票上打的不可開交。盡管索羅斯向外部投資者關閉了其290億美元的基金,但他仍然參與者家族基金的管理。

索羅斯看多的股票組合有237個倉位,去年四季度持倉品種換了30%。以下四只股票是其最看好的成長股:蘋果、Netflix、怪獸飲料公司(Monster Beverage Corp)和谷歌。



1,蘋果

從2009年二季度(當時股價為129美元)開始索羅斯就陸陸續續地交易蘋果公司股票,2013年第四季度他增持了225,151股,這使得去年年底他手裡的蘋果股票數達到290,551股,占到其投資組合的1.4%。

蘋果公司的十年的年均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增長率達到63.60%,2014年第一財季的EBITDA達到199.4億美元,總收入錄得576億美元,盈利為131億美元。二季度該公司的收入預計會達到420~440億美元。

蘋果的市場為4730.9億美元,股價在530.38美元左右,市盈率(P/E)為13.20,市銷率(P/S)為2.80,股息收益率為2.3%。



2,Netflix

索羅斯擁有280,000股Netflix公司的股票,占投資組合的0.088%,其在2013年三季度開始交易該股票,四季度增持了18,000股。

Netflixg過去十年年均EBITDA增長率達到44.70%,在2014年第一財季,Netflix的EBITDA錄得6.85億美元,連續四個季度增長,其美國流媒體會員增加了225萬人至3570萬人,國際會員增長175萬人至1270萬人。

Netflix成立於1997年8月,2002年5月上市,其市值為208.3億美元,股價在348.33美元左右,市盈率為188.30,市銷率為4.70。



3,Monster Beverage Corp.

索羅斯持有該公司377,415股股票,在去年四季度始購入的均價為59美元,該公司股票占到索羅斯投資組合的0.22%。

Monster過去十年的EBITDA增長率為32.7%,2013年第四季度的EBITDA錄得1.41億美元,其四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4.7%至5.4億美元,淨收入增長12%至7610萬美元。

Monster成立於1990年,市值為111.9億美元,股價在67.06美元左右,市盈率為34.3,市銷率為5.1。



4,谷歌
索羅斯一共持有谷歌155,130股股票,其在去年四季度賣出了9370股。

谷歌的十年EBITDA增長率為32.5%,今年第一財季的EBITDA為52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了19%至154億美元,淨收入則從去年同期的40.4億美元小幅增長至43億美元。

谷歌公司成立於1998年8月,當前市值為3557.1億美元,股價在528.62美元左右,市盈率為28,市銷率為6.1,過去十年該公司的年均收益增速為32.5%。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6669

[BAT] 低調為妙 如不低調 很快被調...

暗指阿里騰訊網上非法集資
中央重手整治「雙馬」



【本報訊】中央繼續出手壓制「雙馬」,不點名指阿里巴巴及騰訊(700)旗下的餘額寶及財付通等網上金融業務,屬於非法集資。中國銀監會昨日召開防範及打擊非法集資新聞會時表示,互聯網金融的非法集資案件漸增,將該類金融業務納入非法集資審查類別並會加強監管。分析認為,吸金力強的雙馬將成主要整治對象。
記者:董曉沂

由馬雲及馬化騰領導的阿里巴巴與騰訊,旗下網上金融業務過去一年高速發展。當中去年中成立的餘額寶,今年2月底止用戶及資產值已分別突破8,000萬個及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去年偵破3,700宗案件
中銀監旗下的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下稱辦公室)主任劉張君指出,非法集資問題嚴重,並集中於中部及西部地區,相關案件宗數及金額去年為歷來第二高,去年已偵破3,700宗案件,挽回金額64億元。中銀監是次將互聯網金融納入非法集資監管範圍,雖未有列明罰則,但加強監管早有先兆。
 


中銀監年初已將互聯網金融監管方案上報國務院,監管新規有望出台。人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時表示,不會取締餘額寶,但會加強監管。而四大國有銀行,年初引用中銀監發佈監管規則,向支付寶在內的快捷支付設定「過數」上限,變相限制投資者由支付寶轉賬入餘額寶。
 


辦公室昨為非法集資列明定義,如向社會公眾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屬非法集資(見表),而非法集資通常存在4個特徵,包括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及社會性。值得留意,餘額寶的規模及回報,正觸及利誘性及社會性。劉張君坦言,有公司假借P2P(peer to peer)名義非法集資,設立所謂P2P網絡借貸平台,以高息為誘餌,採取虛構借款人及資金用途,發佈虛假招標訊息等手段吸收公眾資金,突然關閉網站或攜款潛逃。平保(2318)旗下的陸金所,正為P2P網上貸款平台。


民營銀行也受監管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認為,因現時互聯網金融仍存在不少灰色地帶,擁有銀行牌照的吸收存款當然合理,但阿里巴巴旗下未有受到實質監管,而餘額寶以利息吸引資金,受中銀監監管做法妥當。



辦公室公佈,不少假冒民營銀行名義,謊稱已獲得民營銀行牌照的虛構民營銀行,在坊間發售股本及吸納存款,無獨有偶,阿里及騰訊早前成為首批獲准參與民營銀行試點籌備工作企業名單。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first/20140422/18696482

Monday, April 21, 2014

[生活文化] 支持香港音樂 支持JADE?

相信關心研已成為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了。

大家都很支持香港有所突破。

更要是這一種在香港較新的推廣方法。

先留名。









[中國] 雙規


雙規一詞出於《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三款「要求有關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就案件所涉及的問題作出說明」,是中國共產黨在進行紀律檢查方面調查的一個措施是指共產黨黨員在接受檢察機關調查前的黨內調查和限制人身自由,是一種隔離審查,主要目的是防止被調查人拖延時間、逃避調查,甚至串供、外逃。一位官員被雙規通常就意味著東窗事發、下臺和接受法律的審判。


雙規通常用於查處共產黨員中的腐敗分子(但也有「雙規」被違規使用在非黨員的農民身上的報導),被雙規的官員通常被從家或辦公室帶走,或在參加會議時被限制人身自由。雖然是說在規定的時間,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通常規定的地點是賓館等地。被雙規人士未清楚説明事件前不能離開,變相成為軟禁。


官員被雙規並不向媒體公開,但是媒體的靈敏的觸角總是能夠傳出一些內幕的雙規消息。有觀點認為,雙規不是一種符合法制的調查手段,僅憑共產黨的內部條例就可以限制人身自由,缺乏法律依據。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C%E8%A7%84

Sunday, April 20, 2014

[生活文化] 蘋果樹下:貪玩是熱愛生命的表現


護膚品牌的創辦人Estée Lauder女士畢生追求美的夢想,她鍥而不捨的精神叫人折服,現代女性能夠頂起半邊天,Lauder夫人的故事本就是時代女性的動力和榜樣。而早前我在他們舉辦的「自主人生大獎」頒獎禮上,就認識了兩位卓越不凡的新朋友──楊小芳和蕭凱恩。


沒有雙臂的女孩楊小芳是運動健將,現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藝術;自小失明的女孩蕭凱恩憑着自身的努力,考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聲樂及鋼琴優良成績。小芳和凱恩的相似之處,是身體上的缺憾不但沒有成為生活上的障礙,更激勵起她們比普通人對生命更為熾烈的熱忱,活出自己的燦爛人生外,還積極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即場向兩人介紹「相信愛慈善基金」,說寶血兒童村的女童們也很喜歡藝術,很想找像兩人這樣的大姐姐教導她們,問兩人可有興趣做義工,在五月份帶女童們去看藝術展覽,小芳和凱恩均表示很樂意參與,爽快答應下來,在此感謝兩位年青女孩的善心。
今年小芳和凱恩相約參加渣打香港馬拉松,結伴完成10公里賽事。兩人的勇敢讓我很佩服,我由衷地對她們說:「你哋好犀利」,得到的回應是「唔犀利,你都得㗎」。問兩人從何處得到如此多正能量,小芳說:「因為我貪玩咯。」


小芳這個回答讓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貪玩確實是熱愛生命其中一種的表現,通過遊戲可喚醒人類的創作力和動力,但一直以來貪玩的兒童往往會受到家長批評,在香港這個璀璨的大都巿,也缺乏讓兒童玩耍的空間。貪玩和好奇是一對兄弟,總會結伴而來。就如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我認為他的成功,也是建基於「貪玩」和「好奇」。


達爾文大學報讀了醫學、解剖學和化學等專業,但最終因為不喜歡大學課程而未能畢業,在父親的要求之下,他曾在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神學,做過牧師。讀書唔成的達爾文,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海軍船長羅伯特(Robert FitzRoy),於是達爾文登上了勘探船Beagle(小獵犬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冒險旅程,去了世界各地收集和記錄了大量地理現象、化石和生物體,這些記錄後來成為研究進化論的重要資料。


達爾文從小信奉聖經,他提出的進化論牴觸了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定論,觸動了教會的神經,也因此而得罪了船長羅伯特,羅伯特是虔誠的教徒,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想法讓他覺得很荒謬,當初他是基於同情才讓達爾文上船,而這個決定也讓船長感到十分後悔。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8%B6%99%E5%BC%8F%E8%8A%9D/art/20140418/18692949

[蘋果日報] 3萬呎高空上網 航空公司推出「空中WiFi」服務


【本報訊】在3萬呎高空上網、facebook貼相等,過去是遙不可及的事。該技術去年出現突破性發展,不少航空公司推出「空中WiFi」服務,收費低至數十元。不過,香港空域靠近互聯網封閉的中國,加上港府無明確表態,本地航空公司提供上網服務的時間遙遙無期。
記者:鄭柏齡


去年底,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及歐盟委員會,先後放寬空中使用電子產品的限制,容許乘客在升降以外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上網。兩大市場放寬監管後,提供空中寬頻的航空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電子設備生產商股價亦水漲船高(詳見配稿)。
以美國聯合航空為例,逾200部客機已安裝上網設備,包括飛行時間逾12小時、來往香港至三藩市的航線,全程「無限上網」收費僅約17美元(約132港元)。新加坡航空亦在來往香港至新加坡、三藩市部份航班上,提供有關服務,吸引商務旅客在空中工作。



技術成本大幅降低
簡單來說,空中WiFi即透過衛星連接地上伺服器。隨着太空科技進步,衛星技術「入門價」大幅降低;同時,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乘客越趨普遍,有航空公司索性利用技術,在空中「廣播」娛樂節目,拆去成本更高的個人電視設備。

不過,空中WiFi遲遲未能在本港航空公司上實現。國泰(293)指,其供應商早已就服務作出申請,獲批後才可提供有關服務,目前無具體時間表。事實上,國泰2010年宣佈,與松下(Panasonic)合作提供空中寬頻,當時預計2012年初登場。
香港航空前年3月推出倫敦航線,一度提供空中寬頻,惟隨着航線在半年後停飛,該服務亦無疾而終。港航指,正研究空中WiFi的可行性及實際需要;公司執行副總裁孫劍鋒早前指,「乘客情願睡覺,也不願意在空中工作」,暫無意重新提供服務。



航線經中國或斷線
業界專家估計,本港空域靠近中國,國泰、港龍等航班起飛後,多數進入中國境內;而中國政府在互聯網上設置「防火牆」,政策不容許乘客使用電子設備及隨便上網。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黃俊達指,「唔通你一時又畀人上,一時又唔畀?」情況讓航空公司感到尷尬,「政府(民航處)無講清楚,到時發生意外邊個孭?」
他認為,空中上網是大勢所趨,「可以嘅話,所有公司都會做」,但估計需要一段長時間觀察期,香港才會跟進。民航處回覆指,過去5年接獲兩宗申請,其中一間航空公司因技術問題撤回,另外一間則申請在3架新飛機安裝寬頻上網設備,並獲得批准。按照指引,本港航空公司可以在不影響飛行安全、經民航處批准的情況下,安裝及使用空中寬頻設備。 

【顧及安全】
中國政府不容許乘客在航機使用通訊設備,令本地航空公司未能提供相關服務。龍頭供應商OnAir早於2011年與中移動(941)簽訂合作協議,但一概不適用於中國境內。
OnAir回覆本報表示,早年與中移動簽訂合作協議,乘客在安裝OnAir設備的客機上,可通話、收發短訊及瀏覽網頁。惟服務收費驚人,在空中致電中國境內,每分鐘18.99元人民幣,接聽電話每分鐘39.99元人民幣。香港中移動亦提供類似服務,在航機上接聽電話每分鐘47.36元,發送每個短訊收費6.15元。


OnAir指,在空中GSM服務上,來自中國乘客的使用量佔約5%,料市場續迅速增長。空中WiFi方面,全球客戶平均用量約20MB,網速約每秒1MB。理工大學教授黃俊達估計,即使中國放寬政策,航空公司未必願意承受風險「睇人嘅文化;緊急時候乘客唔肯熄機,航空公司可以點?𠵱家飛機起飛降落,乘客都唔一定遵守安全指引啦。」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19/1869389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419/18693898

[投資筆記] 華爾街交易鐵律:只有Loser才抱怨別人


許多投資者每次一虧損,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抱怨,比如“有人幕後操縱”,“高頻交易作祟”,“做空者攪局”……如此等等。但我想說,只有失敗者才抱怨,他們總是不能正視自己的弱點,不敢對自己的操作和判斷負責。


市場給了你充分表達自己“聲音”的平台:如果你覺得某只股票很便宜,那你就做多;如果你覺得它太貴,那你就做空。你還可以什麼都不做,通常來講這也不是什麼糟糕的的策略。




要麼做多,要麼做空,要麼等待。“沒有人拿槍對著你的腦袋,逼你買某只股票。”



諷刺的是,大多數抱怨者總是說他們倉位的價格因為幕後操縱而下降,幾乎從來沒有人說無法買入一只股票。但對於高估的股票,人們卻可能會因為其價格過高而無法借到股票去做空。換句話說,在理論上,做多者比做空者有更多影響市場的機會。


如果某個信號會推動你的股票上漲,但你卻視而不見,那麼你可能就要成為別人的“盤中餐”。即便你讀懂了信號,你必須有一個好的計劃,不然還是可能虧錢。

要吞掉那些沒有准備好的人,華爾街可是非常在行。如果你將華爾街當成一個游戲或者賭場,那最終被玩的人可能是你。在拉斯維加斯,賭場至少會給你提供酒水。但在華爾街,你可能連底褲都輸掉。



這就是華爾街。在這裡,人們充滿幻想,互相追逐,被恐懼和貪婪主宰。你很難判斷什麼時候貪婪會變成恐懼,也很難判斷什麼時候會恐懼會變成貪婪。這從來都不簡單。

所以,正視你的錯誤,從中吸取教訓。那些只會抱怨別人的人注定會重復他們的錯誤。借用賭場裡一句名言:“如果你在前半小時裡沒有發現賭局裡的傻子,那麼,你就是那個傻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6362

Saturday, April 19, 2014

[消失都市] 政府擬填海3,600公頃 美景物種難保 是誰毀了我們的大嶼山?


【大嶼山福與禍四之一】
「從城市郊野的比例觀看,香港擁有豐沛的綠色,那是港人最值得驕傲的資產。祝福香港郊野的永續存在,繼續以其龐然的郊野裹覆自己。」台灣作家劉克襄在其作品《四分之三的香港》自序中這樣寫。

但特首梁振英及其智囊並不怎樣欣賞「豐沛的綠色」,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林奮強甚至形容「龐然的郊野」是「醜小鴨」。政府提出東大嶼都會、港珠澳大橋、擴展東涌新市鎮等大計,涉及填海面積3,600公頃,相當於兩個半南丫島。《蘋果》記者走遍大嶼山海陸空,以不同角度了解香港後花園面臨的福與禍。
記者:蔡元貴 譚靜雯 梁德倫



發展東涌恐滅海龍

【本報訊】政府計劃在東涌填海覓地,以容納比現時該市鎮多2.5倍的人口。若計劃落實,東涌人口將會直逼天水圍。保育專家最近在東涌及北大嶼沿海發現珍貴的物種,擔心填海計劃一旦落實,這些重要天然資源將被「活埋」。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於兩年前開始在大嶼山進行為期18個月的實地生態調查,中心董事程詩灝說,他們在東涌灣河口發現了海龍幼體。「我哋喺東涌灣唔同位置都見到海龍BB,顯示嗰度係海龍嘅主要繁殖場」。

海龍是水體生態質素指標,牠們只在環境條件完整的地點才能生長及繁殖,除東涌灣,中心至今尚未在香港其他水域發現過海龍繁殖場。香港發現過的海龍有九種,在東涌出沒的海龍幼體屬舒氏海龍,雖是常見品種,但程詩灝解釋,牠們須依賴海草生長,而海草床在香港並不多見,牠們的出現,證明東涌灣生態價值甚高。
「海草床本身生態價值極高,佢哋可以抓住海床,為微小海洋生物提供棲息環境,再為較大嘅生物提供食物,形成一個完整嘅海洋生境。」程詩灝說。中心亦進行了釣魚人士的問卷調查,據東涌灣的釣友稱,他們在該處可釣獲黑鱲、鱸魚、紅鮪等高經濟價值魚類。

毀高經濟價值魚類生境

中心又用拖網調查北大嶼沿岸的海床生物,結果發現赤鱲等幼魚。「鱲魚喺日本係好貴嘅魚類,日本人發明磯釣,都係為咗捕捉鱲魚。」程詩灝說,本港仍有天然的鱲魚繁殖場,十分難得,「可以見到,呢啲高經濟價值魚類嘅生境系統都喺東涌灣,如果呢度嘅海洋環境被破壞,將會影響香港整個西部水域嘅魚類生境」。

程說:「赤鱲角有名你叫,就係因為赤鱲傳統以來都會隨水流來到呢度產卵。機場嘅興建已經令赤鱲嘅數量下降,但係仲有,如果繼續填海,就會改變水流,結果摧毀成個東涌灣嘅生境,到時就會好難再見到呢啲高經濟價值魚類。」程詩灝反對在欣澳及東涌灣填海,因為這兩區都發現海龍幼體,值得保育。他進一步解釋:「填海會令水流減慢,東涌灣嘅污染物就會容易積聚,形成死水,不利海洋生物繁殖。」他並指出,如依照政府建議,將東涌人口推高至27萬人,單是假日到東涌灣泥難挖蜆的人數也會激增,對海床破壞性極大。

Thursday, April 17, 2014

[投資筆記] 常振明詳解中信集團整體上市 [10%公司(微信號:dfcompany)]

中信集團香港整體上市計劃火速推進,僅用半個月即敲定“鯨吞式”借殼。

4月16日,$中信泰富(00267)$ 正式披露中信集團注資詳情:對中信股份收購作價2269億元(約2865億港元),其中向中信集團發行價值約1770億元股份,向機構投資者發行499億元籌資。

完成交易後,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將改名為“中國中信”(也稱中信股份),中信集團在新中信的持股約為75%到85%,其余則由公眾持股。未來的“新中信”在香港綜合性企業中,將在營業收入,營業利潤,資產均排名第一。($中信銀行(SH601998)$ 、$中信證券(SH600030)$ )

作為此次“震撼性交易”的主推手,現年57歲的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昨日在香港召開記者會詳解交細細節。常振明稱公司人事任命將更市場化和透明化,他個人目前“不太可能退休”。(點擊文後閱讀原文,參閱《中信集團的常振明時刻》)

 



總部遷移:明確“新中信”赴港

事實上,此次中信集團香港整體上市,最大的看點是遷冊香港。


對於早前有消息稱“中信集團將把總部遷冊來香港”一說,常振明昨日表態稱,既然注資到香港,“等於原來的中信泰富也就變成中信股份了,當然中信股份也就是香港的公司“,因此從法律上來說,從監管等方面而言,”新中信“都是一個香港的公司,“總部當然是要放在香港”。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信集團包括員工整體搬遷到香港。據了解,新的“中國中信”將成為香港注冊公司,未來中信集團董秘辦公室、行政部、財務部、會計部等部門將整體遷往香港,不過各業務部門,包括董事長常振明在內的管理層,仍將以北京為工作地點,同時更為頻繁來往北京和香港。

常振明進一步稱,赴港整體上市一是看好香港特區的獨特地位,二是中信股份業務涵蓋多個行業,難以符合A股上市的要求。“30年前,香港對內地改革開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香港依然能憑藉良好的軟實力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常振明說,選擇把總部遷到香港就是相信這裡的法制、人才和公司管治會提高中信整體業務的經營效率。

 


常振明表示,過去香港在硬實力上幫助內地實現“起飛”,未來將進一步學習本港在軟實力方面的優勢。他強調,這些都將為中國深化改革作出更多貢獻。他回憶道:“記得20年前,我曾經跟俄國朋友談過,為什麼俄國不搞經濟改革,當時他們的回答就是‘我們沒有香港’。”

 


常振明昨天還解釋說,不選擇在香港直接IPO是“長期的考慮”。目前整個中信股份下面已經有很多上市公司,如果再去用IPO形式,投資者會感覺非常困惑。他相信目前這樣對中信泰富、中信股份都是雙贏的局面。

 


引入499億元戰投:5月份公告

此前有輿論指稱中信集團突然上市是為了籌資償還到期的債務,常振明昨日回應稱,集團淨資產2270億人民幣,債務只有約600億人民幣,資產負債率26.4%,“我們負債率很低的”。


常振明指出,此次籌措的499億現金,也不是“新中信”收,而是上層公司收,“所以並不是拿來還債的”。

他進一步表示,本次注資要考慮原有中信泰富小股東的利益,要考慮新進入的投資者潛在的利益空間,以及國有資產轉讓價值不能低於淨資產等規定,市帳率定在0.9倍左右,相信這個價值對於股東是有利的。

常振明說,中信集團過去有97%的股份屬於財政部,未來中信股份按照港交所規定要保障15%流通股,則財政部股權要減到最多85%,12%的股份主要將賣給機構投資者,包括國內和國際的投資者,細節會在5月份左右公告。目前公司已經接觸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不限於已投資中信系的投資者。

 


國企改革:攤薄國有持股已是一種突破

“這既不是新上市,也不是反向收購,這就是一筆中信泰富非常重大的關聯收購。”面對借殼上市等質疑,常振明對此次收購作出這樣的定義。

常振明解釋,如果收購采用全部向母公司發行新股的方式,新的中信股份股權將有超過90%的部分由集團控股,這會違反港交所規定的最低公眾持股比例(15%)。因此,中信泰富必須對外部股東配售一定數額的股份,這變相攤薄了國有持股。

“引入外部股東客觀上是為了滿足交易所的流通要求。敢於攤薄國有持股本身已經是一種突破,混合所有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常振明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界定了不同企業功能和混合所有制,我們作為國企改革也是一次新的嘗試。整個中信到香港上市或說注資到香港,則有利於促進國企改革和下一步商業模式的創新,亦是混合所有制的實踐。”

 


中信泰富獲注入的中信集團資產,包括銀行、電訊、證券、汽車銷售、資源、特鋼、房地產及工程承包等。常振明稱,部分業務屬於外資限制領域,因此今次部分資產已獲中央特批收購。

常振明還提到,未來會盡量爭取股權激勵機制,達致改革中提及的鼓勵員工持有股份的觀點,惟需要經批准才可落實。

 


整體上市之利:繼續支持澳洲鐵礦

“新中信”的合並資產在2013年的營收達到4100億港元,是中國最大的跨行業綜合性企業集團,也高於華人首富李嘉誠總部在香港的和記黃埔。

目前中信集團在港已有六家上市公司。常振明表示,過去子公司和集團互相競爭的業務如房地產等,現在在一個公司中將通過並購、剝離等方式產生價值。另外在公司內部通過資本配置,也可以帶來更高附加值的收益。除了平衡風險外,還可以展開跨業務合作,減少融資成本等。

常振明強調,這次收購有助提升中信泰富的融資渠道及資本金,同時帶領中信泰富再次分享中國下一輪改革成果。對於中信集團而言,亦可以實現整體上市計劃,以及拓寬國際融資渠道。

對於此前備受關注的中信泰富澳洲鐵礦問題,常振明指出,目前仍有很多復雜性,“為了西澳鐵礦的投產,公司一直背負著沉重的財務負擔,好似‘小馬拉大車’。”

“完成收購後,采礦就會並入集團的綜合業務序列,內部資本調配效率會更高,融資也相對容易。”常振明相信整體上市後,無論是在財務上或是其他方面,都將對該項目有支持。“從長期來看,如果能夠達產,並建成團隊,不僅是中信泰富創舉,也是全世界的!”常振明說。


10%公司(微信號:dfcompany)系東方早報創建的,中國上市公司價值研究原創新媒體平台,致力於發現中國10%最優質公司,重點研究10%漲停公司,派發中國公司變革紅利。

特別提示:請尊重原創版權,轉發務必完整注明來源:微信號“10%公司【微信搜號碼:dfcompany;查找公眾號:10%公司】”

http://xueqiu.com/4285319966/28824816


[生活文化] 非常人:巴黎專訪 Space Invader神級街頭藝術家「香港政府bad taste!」

在巴黎街頭巷尾,啟發自經典電子遊戲《Space Invaders》的神級街頭藝術家Invader的「馬賽克」(mosaic)作品,估計有七成「被消失」。諷刺的是並非與香港一樣被政府粗暴鏟走,而是被粉絲偷走或投機主義者連環盜走,eBay偶爾流出零碎或破損的疑似贓物。也難怪,他的作品在畫廊或拍賣會由上萬到幾百萬港元不等。這位以藝術作為入侵世界武器的自稱黑客(hacker),早陣子第三度來港「送禮」,港府卻視這名家真迹為草芥火速殲滅,激起嘩然罵聲,港人組織網上群組和街頭藝術保衞隊,甚至自發進行修復。


 

他向來不願以真名、真面目示人,接受《蘋果日報》專訪時,談到創作、清理、再創作是街頭藝術的必然生態,但沒想過港府會迅速有系統地鏟除,呼籲拯救其侵略物。他強調送給香港的四十八幅都是精采新作,感謝港人對他和街頭藝術的尊重,但對港府過敏行為大感可悲,更拋下一句:「香港政府bad taste!」維港旁能容下一個四十公頃的西九,卻容不下一幅四十吋的公共藝術?在長遠文化政策還未出台前,港府對藝術取態有商有量,或許是市民更想實現的願景。

記者、攝影(巴黎):鄭天儀

攝影(香港):林栢鈞(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是Invader,一個在世界各地創作和放置過千作品的當代藝術家,以七十年代的經典街機遊戲《Space Invaders》命名。我的作品曾在畫廊、美術館和藝術機構展覽,更大使命是作品在國際化都市街頭存活,我視為一種藝術性的侵略行動(artistically invade)。



網民在facebook開設的專頁「they can't clear us all」除收集他在港留下的藝痕,也有作品被鏟走的即時通報。目睹天后清風街、山頂盧吉道、大坑協和里、中環干諾道、灣仔峽道的Invader馬賽克逐一淪為公廁「XX到此一遊」的戲謔文字般被清理。「當知道有香港市民自發保護我的作品,很想多謝大家。不只因尊重我的作品,也感激大家支持街頭藝術,及勇於表達對當權者的不滿。」他續指,事件沒影響他對香港的良好印象,僅因官方對藝術的差勁品味而對政府改觀。他重申仍深愛這個活力洋溢的大都會。「在我心目中香港是個永不休眠的城市,也是藝術樂土。」不過,事件已在國際藝壇響了朵。記者在巴黎跟美術館一位策展人聊天時,他似笑非笑的問我港官究竟有沒有藝術鑑賞力?



相反在巴黎Invader的主場,有人會用膠板封起大廈外牆保護塗鴉。被喻為「地下藝術聖經」的塗鴉雜誌《Graffiti Art magazine》前記者Jonathan Roze告訴我,巴黎不少業主裝修外牆時會先小心拆下他的作品再重新裝上,政府也不會鏟走。他在家鄉留下逾千幅馬賽克,那管在鐵塔附近的餐廳外牆還是斜對尊貴羅浮宮的奧賽博物館(Museum Orsay)周邊,都能見他的侵略痕迹,成為巴黎的城市紋身。
 


走在畫廊林立的Saint-Philippe-du-Roule地鐵站附近,記者發現Invader於三月頭完成的最新一次侵略,他從港歸來後於一棟大廈外牆創作了偌大的Flappy Bird圖案。記者更見兩位巴黎男士特意拍照留念,平時舉止優雅的紳士被充滿童趣的作品逗樂而忘形地躍跳。這不正是Invader口中街頭藝術的「藥用價值」嗎?他回應:「現在誰敢爭論藝術的社會價值,特別是街頭藝術?我認為街頭藝術應走向群眾。」

四十五歲的Invader由一九九八年開始於公共空間散佈馬賽克病毒,作品已入侵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六十多個城市,二○一一年達到第一千個作品時於巴黎開展覽,證明他沒有淹沒於滾滾的資本浪潮,成功於全球化的藝術語境中找到張世界通行證。這不是他首次侵略香港,二○○一年首次來港便留下十九幅作品,更拜會當時尚未「駕崩」的香港首代街頭塗鴉大師「九龍皇帝」,拍下世紀合照。那些年香港還有不少曾灶財留下的個人與集體回憶,他慨嘆最後大部份墨寶「被消失」。

二○○三年他留下六幅作品,今年一月在港進行了最大規模的侵略,留下四十八件作品,想不到路政署以安全為由進行清理。與Invader合作四年,在巴黎獨家代理其作品的畫廊Galerie Le Feuvre掌舵人Franck Le Feuvre全程關注他這次行動,強調其創作不是即興,他先視察每個地方,擬好題材再落手。


 

厚禮巴黎空運到港
這次便部署大半年,四十八件作品全於巴黎創作,經十三小時空運到港,再由Invader率領一至三位助手於夜間以一至三分鐘時間「安裝」。「他構思、創作、安裝,整個程序根本與佈展無異,只是平台不是美術館而在公共空間。」Franck的畫廊掛滿色彩斑斕的作品,因他代理的全部都是街頭藝術,認為無論是Invader的馬賽克或其他藝術家的塗鴉都是消失性藝術(Ephemeral Art),因其短暫和無法收藏而有獨特價值與魅力。近年有很多好的街頭藝術家受收藏家青睞,包括香港收藏家,單單在巴黎便有約二十家畫廊專門代理。「已故Keith Haring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街頭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最初不也是在紐約地鐵內塗鴉而引起關注?更因被逮捕而一炮而紅,世上收藏他作品的人多的是。」一九八五年法國國立當代美術館及荷蘭國立美術館為Keith舉辦專題展,正如Invader也曾於美國、澳洲、英國和日本等開過個展。
 


通常單人匹馬、一把鐵梯、玻璃膠與白英泥,不少他的作品裝置於危險地方,這些年來他已發明一些技巧和輔助工具令他挑戰極限。他期望作品能「存活」於社區,見證地方變遷。提到是次贈送港人的「禮物」也是經精心構思。「好像三個功夫圖像就是向李小龍致敬。他是我生長年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我而言香港就是『李小龍城』。」

又例如他在中環裝置了金色和紅色的金錢標誌,背後包含中國五行元素。這次最難忘是在上環被警察抓,就在他於皇后大道裝置果籃圖案時,有居民以為他想爆格而報警,後來向警察解釋後便被釋放。至於會否在港策動第四次行動,這「侵略者」視作「高度機密」,重申不會停止藝術襲地球,強調侵略行動為要讓當代藝術走入社區與群眾日常生活。「我從來沒有為藝術事業定立發展藍圖,盡我所能創作最好的藝術。藝術是我的生命,透過作品與藝術歷史、與大師對話,更重要是用我的熱忱續寫和活化藝術史。」未願披露創作大計,他曾於二○一二製作的一套簡短紀錄片《Art4Space》透露,正部署透過改裝氣象球助他所創造的怪獸入侵太空。




 


Invader給港府的話
過去我在世界60個城市進行侵略,從沒遇過一個政權會如此有系統和迅速清理街頭藝術,我多麼希望這不曾在香港發生。對港府的決定我感到悲傷,也知香港向來嚴厲對待塗鴉,就從政府幾乎全盤清洗已故「九龍皇帝」墨寶便可知一二。我深切期望這政治手段成為歷史,因香港正蛻變成亞洲文化藝術樞紐,國際畫廊散落香港每個角落、Art Basel每年在會展舉行、西九的M+建館工程也如箭在弦。



 


我視我的侵略為送給香港和港人的禮物,以我的方法調劑都市人的生活,他們不用到美術館或畫廊,只要抬頭就可得到藝術的「都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坊間正以不同方式和文獻記錄我這個環球侵略計劃,香港是這幅大砌圖的一部份,可惜記錄方法竟然是以回溯舊照來弔唁。今年我花了數個星期重新發現這城市的底蘊、它的未來主義和活力。我愛香港,愛熱情款待過我的香港人。香港當局,如果你們打算消滅我整個侵襲殖民地,我只想問:「你們想藉此向香港市民發放甚麼訊息?你想給他們留下甚麼現代文化承傳?這美麗都市的真正藝術容身地在哪?」(原文由筆者繙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40325/1866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