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1, 2014

[Google Trend] 4th 茂名 31/3/2014

廣東茂名爆發萬人示威 抗議化工廠興建
2014年03月30日19:28   

台灣今反服貿遊行,廣東省茂名市也爆發萬人示威,上萬民眾不滿政府擬在當地興建PX(對二甲苯)化工廠,今上午8時上街示威,民眾手持「PX專案滾出茂名」、「保護市民健康」等標語,場面浩大,但期間仍出現警民流血衝突,有民眾被打到頭血流,氣氛緊張。

當地網友透露:「不上課了,去遊行,好多警力,還從其他市調人過來」,還有網友表示:「祖國的未來不是化學工程,而是在排放毒氣的化學工程毒害了孩子們, 孩子的未來在哪裡?」(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40330/370047/%E5%BB%A3%E6%9D%B1%E8%8C%82%E5%90%8D%E7%88%86%E7%99%BC%E8%90%AC%E4%BA%BA%E7%A4%BA%E5%A8%81%E6%8A%97%E8%AD%B0%E5%8C%96%E5%B7%A5%E5%BB%A0%E8%88%88%E5%BB%BA



今天(31日)網友在網上發布消息說,茂名傳已有8人死,80多人受重傷,過百人受輕傷。

王愛忠 ‏@wangaizhong :茂名消息,警察開著防暴車不斷噴射高壓水炮和發射催淚彈,驅散著人群!甚至將催淚彈打進剛下晚自習出來的學生人群里啊!根據消息今次事件死亡人數已經8個,重傷入院人數83人,輕傷人數超過200人!這個就是茂名政府。




http://www.ntdtv.com/xtr/b5/2014/03/31/a1092155.html

[投資筆記] 繼續回勇 但未見樂觀

普遍的人都並不睇好。

但當全世界的人都在等的時間,

可能就是升浪的開端。

好好地上...這一課。

[852郵報] 台灣能,香港為什麼不能?

台灣有林飛帆,香港有黃之鋒。

台灣有陳為廷,香港有黎汶洛。


台灣有馬英九,香港有六八九。

台灣有江宜樺,香港有好打得。

台灣有王金平,香港有僧肉成。

台灣有金溥聰,香港有金鍾仁。

台灣有李登輝,香港有老懵董。

台灣有總統府,香港有禮崩府。

台灣有太陽花,香港有騰雞花。

台灣有太陽餅,香港有蛇齋餅。

台灣有鳳梨酥,香港有維穩騷。

台灣有雞排妹,香港有Dada。

台灣有五月天,香港有Mr.。

台灣有國民黨,香港有共產黨。

台灣有民進黨,香港有民主黨。

台灣有蔡英文,香港有譚香文。

台灣有蘇貞昌,香港有蔡耀昌。

台灣有陳菊,香港有Big雲。

台灣有防暴長棍,香港有胡椒噴霧。

台灣有水炮,香港有聲波炮。

台灣有特警,香港有國安。

台灣有霹靂小姐,香港有解放軍。

台灣有太陽花學運,香港有普選絕食團。

台灣有學運總指揮,香港有民陣召集人。

台灣有凱特格蘭大道,香港有封路。

台灣有天下圍攻,香港有天下恭維。

台灣有《中國時報》,香港有《中國日報》。

台灣有《自由時報》,香港有《環球時報》。

台灣有《聯合報》,香港有「聯共報」。

台灣有台大,香港有大台。

台灣有墾丁,香港有搵丁。

台灣有九份,香港有梁粉。

台灣有軍訓,香港有蚊瞓。

台灣有李遠哲,香港有李軟節。

台灣有羅大佑,香港有賣籮友。
台灣有《愛拼才會贏》,香港有《咪當我老襯》。

台灣有《明天會更好》,香港有《有酒今朝醉》。


http://www.post852.com/%E5%8F%B0%E7%81%A3%E8%83%BD%EF%BC%8C%E9%A6%99%E6%B8%AF%E7%82%BA%E4%BB%80%E9%BA%BC%E4%B8%8D%E8%83%BD%EF%BC%9F/
博客搏擊 | 政本清源 | 游清源網誌 | 重點評論 | 發表於 2014年3月31日 上午11:00

[香港已死] 蘋論: 台灣:人民作主香港:北京作主

五十萬市民及學生聚集在台灣總統府外的凱達格蘭大道,為的是要向馬英九政府表明他們對「兩岸服貿協議」的疑慮,為的是要政府明白民眾對協議的內容以至執行情況有不滿,為的是要讓政府明白當家作主的是人民,不是總統,也不是政府。


 

也許有人會說,台灣已經實現全面民主制度,怎麼學生、民眾還要佔領立法院、行政院,還要走上街頭挑戰政府?這不是在破壞民主體制嗎?這樣的想法、說法要不是弄不清楚民主真義就是在刻意混淆視聽,抹黑今次運動。


是的,台灣的確已落實全面民主選舉,從總統到立法機構成員都由人民直接選出,得到人民的授權。但是,人民的授權不是無限制、無條件的,也不意味當選的政客、政府可以藉執政的資源與便利任意妄為,罔顧民眾的想法與福祉。
簡而言之,民選的政府同樣需要受到人民的監督,在施政時必須時時處處考慮民眾的訴求,不能因大權在手而把人民擱在一旁。今次學生、民眾發動佔領立法院行動、包圍總統府行動體現的正是人民監察政府的權力,體現的是作為國家真正主人翁的決心。這正正是對代議民主制度的補充及強化,正正是對當權政府的提醒。怎麼能說是破壞民主與法治呢?


而且,「兩岸服貿協議」本身是非常具爭議性的課題,對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對台灣一般民眾生活都有重大影響,甚至可能足以損害台灣的自主與安全。面對這樣一個複雜又富爭議性的課題,學生及民眾希望深入討論,希望加強監督及引入制衡機制完全是合理的做法,也是愛護台灣社會的公民的基本責任,不是故意在跟政府抬槓。真正尊重民意,關心民眾看法的政府沒理由關上談判大門,更沒有理由要求立法院在不符程序公義的情況下匆匆通過協議,製造既成事實。


當然,「兩岸服貿協議」本身有它的好處,帶來一些利益,也有它的支持者。但正因為協議本身利弊難料,禍福不明,民眾要求加強監察,要求審慎行事有甚麼錯呢?這難道不是對掌權太久、自以為是政府的最好提醒嗎?


 

更重要的是,台灣學生、民眾的行動並沒有想推倒台灣艱苦建立起來的民主體制,沒有要推翻選舉結果及政治秩序。他們的行動始終在現有的政治及法律框架內,他們的要求都能透過體制內的方法如修改議會審議過程,引入新的法規及監督機制解決。這跟泰國近幾年形同搞政變的群眾街頭運動不可同日而語。批評學生、群眾破壞法治,破壞民主更是混淆是非。


今次因反對「兩岸服貿協議」而引發的「太陽花學運」如何發展下去,何時落幕暫時還未清楚。重要的是不管政府及學生都展現了透過民主體制處理爭議的態度及決心。總統馬英九雖然暫時還不肯撤銷服貿協議,但已對學生提出的部份要求如逐條審議、成立監督機制作出讓步,表示接受。學生方面雖然堅持政府接納全部要求才停止行動,但他們至少令抗爭不再升溫,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做法。這對緩和事態,製造對話空間是有好處的。只要雙方不各走極端,堅持透過民主、法治軌道處理爭議,紛爭即使再拖延一會也有解決的機會,而台灣的民主體制經過今次洗禮後只會更成熟穩妥,更能反映民眾的意願。



跟台灣相比,香港的政治情勢實在窩囊。人家有了一人一票選總統的權利與機會依然在為民主打拼,依然積極採取行動監督民主選舉的政府。香港此時此刻想要合乎國際標準的普選依然望天打卦,泛民主派議員依然得透過絕食促使北京正視市民的民主訴求。台港政治發展距離之大實在令人搖頭嘆息。人家五十萬人在示範甚麼是當家作主,我們呢,還是只能等北京作主!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31/18674532

[財經新聞] 在線教育平台10大盈利模式

在線教育平台10大盈利模式


在商言商,在線教育作為新興的商業機會,利益是支撐一個行業持續與良好發展下去的核心。如果在線教育得不到有利的套現,那麼又將是一個空中樓閣,虛幻的泡沫。眾所周知,課程收費是眾多教育機構的核心盈利模式,那麼在線教育有如何?在線教育存在著各種的盈利模式,但是如鏡中花,水中月,本文為彙總了在線教育平台最有可能與最普遍的十大盈利模式。


免費、收費、免費、收費……,自從100教育免費攻勢到來後,在線教育免費模式眾說紛紜,有認為:10億是噱頭;有人說:以後收費;有人說:其它地方收費,前面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在線教育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與運營模式的話,那麼未來的在線教育市場會是一片哀歌。



模式一:風投

在商業社會,風投是擔任很重要的角色。細說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歷程,沒有幾家逃脫過風投的青睞。無論是單純的融資,還是借助資本方的力量,亦或者以圈錢為目的,每天都在神州大地上重復的上演著。而且有人歡喜,有人哭,遇到靠譜的企業家,那麼起碼有個譜,而如果遇到打著產品的牌,實則是圈錢或者過上好日子的人,那麼哭是必然。

在線教育平台原始資本來源無非幾個:一是自己籌備;二是風投投入;三是自身平台反哺。作為風投投入,在線教育平台的盈利模式或許不清楚,但是為未來投資。可是,不排除有在線教育平台借助不斷的風投融資來形成盈利模式。而在線教育平台考慮的盈利模式是風投,而真正的盈利模式可能是位水客。

當然,在國內環境下,把這種當作盈利模式不是沒有,只是一部分走“捷徑”的人,最後會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且這種模式並不算是在線教育平台的盈利模式,只是當作提醒用。



模式二:中介商

代表作:淘寶同學、百度教育

在國內而言,相信沒有人不知道淘寶是互聯網購物的天堂,而依托淘寶強大的流量資源,進而打造起來的淘寶同學會是在線教育中介商的身份。淘寶同學只提供平台,不生存內容。定位決定道路,淘寶同學的路早已決定。

2014年3月12日,在教育培訓年會,淘寶同學負責人透露教育類目支付寶交易額在2013年的10.53億人民幣,其中,用戶購買的品類中在線課程占43.1%、教材資料占33.3%、線下課程占23.5%。從10.53億數據中可以看出:在線教育依然是整個教育類目中大頭,而教育教程是一種營銷方法。淘寶同學從中抽取一定的交易金額,是它們一貫的做法。而且教育機構的入駐,也不用花大力氣推廣,更多的手段是淘寶同學承擔。

事實上,類似淘寶同學中介商的形式,有點跟以前招生代理商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消費者是在線觀看視頻,後者是要線下體驗。而且這種中介商平台的模式更多是3BAT四巨頭,其它走此類平台終歸不是好路。早前互聯網流傳著:三巨頭的項目你就不要做,但是新的說法是:三巨頭走的行業你必須走,但是不要走一樣模式,記住是不一樣模式。



模式三:入駐費


代表作:傳課網

在線教育第三種盈利模式,類似於地產商租房。在線教育平台負責搭建平台,邀請教育機構入駐,而利潤來源是收取教育機構一定的費用,不收取最終的成交額與消費額。對於教育機構而言,在有著充足用戶的時候,是占優,而在流量式微的時候,反而容易虧本。而對於在線教育平台而言,是一種沒有多大風險的模式,但如果要做大做強,必須要增加機構入駐金額以及入駐數量,可惜這種情況有點理想化。

在線教育機構思考盈利模式的時候,入駐費盈利模式不是三甲之內。但是在國內很多行業,這種模式普遍存在,例如服裝品牌網站等,就是一種服裝平台交入住費用而能夠獲取好位置的網站。



模式四:會員服務

代表作:華圖網校

在在線教育平台而言,如果說針對用戶繳納一定的會員費用能夠免費觀看平台內所有課程的話,那麼華圖網校可謂是走在前頭。980元包月費用能夠享受到免費觀看所有課程的福利,但是這種模式不太好使。在筆者看來,會員服務的盈利模式是一種未來的趨勢,也是作為在線教育平台比較適合一種模式。

在互聯網思維籠罩下的在線教育,想要推行免費模式,又想走收費路徑,那麼會員服務是一種選擇。會員服務是什麼?相信熟知互聯網產品的都了解,這裡不作解釋。做好會員服務,必須要做好平台的流量以及內容,一個直接的問題:免費跟付費有什麼區別?能夠直接告訴用戶,一句話戳中用戶心的增值服務,才是核心的答案。

第四種盈利模式很普通、很簡單、很容易接受,但是不容易嘗試。



模式五:付費課程


代表作:梯子網、能力天空、第九課堂等

付費課程是在線教育平台最普遍的一種盈利模式,也是目前眾多在線教育的盈利模式。對於這種模式,筆者也不想過多的話語,因為了解到在線教育,基本都能夠了解。最後要說下的是付費課程注意價格,從淘寶年會的數據看,價格區間在160-700元之間課程範圍選擇用戶更多,考慮點會少有點;另外一個就是付費課程的質量問題。在線教育平台賺錢很重要,但是劣質的課程是對教育最大的打擊,記住教育產品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切勿為了成為資本家而忘記國之未來。



模式六:佣金費(老師)

代表作:YY

對於在線教育感興趣的不單單是資本市場與創業者,而老師更是關心。最近,YY與新東方的口水戰可謂是一層接一層,YY對外披露的YY教育上面的老師月收入上萬多大幾百位,這種數據嚴重刺激著一批批的老師,而YY教育的做法老師入駐平台,收取一定的佣金費用,而老師自己講課的收入基本歸於老師,YY教育在其中就相當於房租差不多,類似於淘寶同學,但是前者是軟件,後者是平台模式。

在線教育平台要想做佣金費盈利模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著足夠的用戶數,不然老師為什麼理會你;二是老師質量高,隨便為了點佣金費用而放任一批批內容的課程,那麼是一個平台的失敗,用戶很簡單也很真實,一次的欺騙或者一次的假貨,基本被判“死刑”了。



 

模式七:廣告費用

在在線教育平台裡面,這種模式很少見。而作為一種盈利模式出現,是針對APP軟件為主,廣告費的形式,是APP軟件一個大的盈利來源,而作為一些在線教育類型的軟件更是如此。

少見單不代表沒有,所以作為盈利模式稍微了解下就可以了。廣告費用模式不深奧,跟平時見到一些網站經常出現的廣告差不多。



模式八:後續費


模式八簡單的說就是初期免費,後期課程收費的形式。通過免費的噱頭吸引用戶,借此圈住用戶,而初級課程免費觀看,高級或者進階課程就需要收費。在整個互聯網商業裡面,這種模式是很普遍,例如視頻網站一些多吉的視頻前面免費觀看,後面就需要你付費觀看。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在線教育平台不擔心用戶,後面需要做的是內容的質量以及服務的增值;而壞處是見光死,作為消費者而言,一看到這種形式,喜歡的就會經常看免費,不喜歡的就直接關閉,進而成為其他在線教育平台的寵兒。



模式九:優惠(補貼)

代表作:大眾點評等團購網站教育類目

聽到優惠補貼的第一反應是優惠券的形式,事實上相差無幾。目前,筆者還沒有見到一個在線教育平台專門做教育返利或者優惠券的平台,但是這種模式有著無數的網站證明還是可以活著,也是在線教育平台的另外一種形式。

當然對於大眾點評等團購網站而言,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他們也有專門針對教育優惠的類目,但是團購形式確實不好走,就筆者而言,無論是嘗試過團購網站團購課程,還是自己獨立推廣團購課程銷量不理想,而優惠補貼同樣。但是不妨礙作為一種盈利模式,而且也是確實存在的。



模式十:眾籌模式

最近,眾籌模式風靡整個互聯網圈,處處都看到眾籌的信息以及項目,那麼在線教育為何不能眾籌模式盈利?怎麼做?在線教育平台通過眾籌的形式來籌集資金,選擇合適的老師以及內容進行授課,另外一種是通過眾籌做在線教育平台,無數的用戶付費成為會員,而平台就給予優質的內容,而且網站只開放給眾籌的用戶,並且眾籌沒有時間限制,說白了是另類的會員費形式。

這種眾籌的盈利模式,是筆者思考到一個可能會出現的盈利模式。而且在線教育平台市場上面,還沒有出現,也是一個機會吧。



 

馬馬虎虎的總結了在線教育十大盈利模式,有些模式是未來,有些是主流模式,有些則是相關。無數人投身在線教育,希望本文能夠讓各位看清在線教育盈利模式,能夠在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發表於2014-03-31 11:20:15 投稿者:黃嘉榔作者:黃嘉榔 | 編輯: | 責編:韋龑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31/60042.html

[投資筆記] 投資大眾最容易犯的18個錯誤 - 非常重要的投資心法

石麒麟:
投資大眾最容易犯的18個錯誤

 
威廉·奧尼爾(William J. O'Neil)是美國著名的成長型公司投資大師。奧尼爾曾提出著名的CANSLIM選股法則,並創出26個月賺20倍的驚人紀錄。1984年奧尼爾創辦《投資者日報》,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與《華爾街日報》相抗衡的投資日報。奧尼爾曾經指出投資大眾最容易犯的18個錯誤:

1. 大部分投資者對於股票投資還沒入門,因為他們沒有建立一套好的選股標准。他們不知道怎麼去發掘牛股,結果選擇了一些表現平平而非真正領漲股的三四流股票。


2. 在股票下跌過程中買入。這必然帶來悲劇結果。買入下跌中的股票看起來似乎是撿了便宜,因為它比幾個月前價格要低。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在1981年3月以19美元買入了International Harvester,理由是股價已經急劇下挫,似乎非常便宜。他在這只股票年內低點附近買入,原以為可以大賺一筆,結果事實上這家公司陷入了嚴重困境,當時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

3. 更糟糕的習慣是在股票下跌過程中攤低成本。如果你在40美元買入一只股票,然後在30美元加倉,你的平均成本是35美元。但這種做法相當於在虧損和錯誤頭寸的基礎上繼續加注,屬於非常業余的投資策略,可能造成嚴重虧損。

 

4. 買低價股。普通投資者有一種錯覺,好像持有更多股份、而且是100或1000這些整數似乎感覺更好。但實際上,你買入30或50股價格更高、更優質的公司將會帶來更好的回報。重要的不是你能夠買多少股票,而是你一共投資了多少錢,以及用這筆所能買到的最好商品。2塊、5塊或10塊錢的股票的確吸引了很大,但大部分股價10美元以下的公司要麼過去表現很糟糕,要麼最近出現了什麼問題。選股與買東西一樣,你不可能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高檔的東西。

 

5. 投資者初入股市時,往往希望大賺一筆。他們急功近利,疏忽了基本的准備工作,也沒有耐心去學習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而是想找到不用研究思考就可以快速賺錢的簡便方法。

 

6. 喜歡聽小道消息、故事和投資顧問薦股。換句話說,他們等於是將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押在別人的一兩句話上,而不是花時間去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7. 部分投資者因為分紅和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二流股票。分紅沒有市盈率那麼重要,實際上,一家公司分紅越多,其經營可能越弱,因為它可能需要支付較高的利息去貸款以彌補分紅造成的資金損失。當然,低市盈率也可能意味著公司過去的業績很糟糕。

 

8. 許多投資者喜歡買那些自己熟悉的股票。但是,僅僅因為你曾經在通用汽車(34.51, 0.29, 0.85%)公司工作,並不意味著通用汽車就一定是一只好股票。

 

9. 大部分投資者沒有能力辨別信息和建議的優劣。他們往往把朋友、經紀人或投資顧問視為投資建議的可靠來源,殊不知這些信息來源可能正是導致其虧損的罪魁禍首。

 

10. 大部分普通股民不敢買創新高的股票。他們感覺價格太高了,然而個人的感覺和意見遠沒有市場本身那麼准確。

11. 小虧損不出場,變成大虧損。當股票出現小幅虧損的時候,大部分沒經驗的投資者都會頑固地繼續持有,一廂情願地希望價格能夠漲上來,最終虧損越來越大、損失慘重。

12. 虧損的股票抱著不放,賺錢的股票小賺就跑。這與正確的做法剛好相反。


 

13. 過於關心避稅和手續費。你的首要目標是從股票中賺取淨利潤,一心想著避稅,反而會錯過許多賺取利潤的機會。至於佣金與做出正確決定和及時采取行動相比,更顯得微不足道。股票投資相比房地產投資有兩個優勢,就是交易的佣金比較低,流動性比較強。

 

14. 過度參與期權投機。很多人都希望通過期權快速致富,而且采取高風險的錯誤做法,全部集中在短期低價期權,而事實上這種期權相比較長期期權反而波動性更高、風險更大。

15. 大部分新手都喜歡采用限價單的方式買入和賣出,很少以市價買賣。這種操作方法很糟糕,限價單很容讓你錯過上車的機會或及早拋出以降低虧損的機會。

16. 部分投資者很難做出買入或賣出決定。他們經常猶豫不決,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確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他們沒有投資計劃,沒有一套交易體系或准則,所以總是不確定應該做什麼。

17. 大部分投資者很難客觀看待市場。他們總是抱著各種期望,有各種偏好,不去傾聽市場的意見,而是被自己的希望和個人意見所左右。

18. 投資者經常被一些小事情所影響。比如拆股、提高分紅、消息發布、券商或投資顧問的建議等等。

http://xueqiu.com/7747145153/28501191

[養生] 甜言蜜語殺死你

美國著名甜味素品牌Splenda一直宣傳其產品低卡路里,所以作為代糖幾乎遍佈所有垃圾食物中,研究人員每天給小白鼠餵食不同劑量的蔗糖素,12個星期後,小白鼠普遍比正常老鼠重,原因在於:「常吃蔗糖素的小白鼠腸道內的益生菌大大減少,這就會影響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蔗糖素殺死益生菌,腸道中益生菌減少意味着消化能力減低,肚腩便愈來愈大,同時也無法消化代謝藥物,這一切都為您的健康撕開了一個大裂口。



Splenda學名為三氯蔗糖(sucralose),是通過化學方法改變蔗糖分子的甜味劑,這種人工化合物是1976年英國科學家製造農藥時無意間發現的,如今竟被添加在各種食品當中。氯是一種致癌物質,蔗糖素中15%左右的三氯蔗糖會被人體吸收,且蔗糖素的發明人無法保證有多少含量的氯最終可能會殘留在體內。過多的蔗糖素引致腹脹、腹瀉、噁心等胃腸道疾病、皮膚紅腫、發癢、蕁麻疹等過敏性症狀;還有氣喘、咳嗽、流鼻水、胸痛、心悸、焦慮、易怒、憂鬱、偏頭痛和眼睛發癢等問題。杜克大學一項12周的研究確認蔗糖素會導致體內pH值失衡、阻礙腸道吸收、消耗好菌、肝臟腫大、腎鈣化和體重增加等毛病。


你或者你的孩子會蔗糖素過量嗎?如果超市中琳琅滿目的產品是你的好朋友,你中招的機會是百分之一百。
(「毒愛」自己和孩子.待續)


 




 第二種最流行的甜味劑叫「阿斯巴甜」(Aspartame),是目前世界上六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的主要成分,低糖汽水、無糖口香糖、冰淇淋、咖啡伴侶、綜合維他命、各種奶製品(比如牛奶、酸奶、奶粉)、飲料、麵包、蛋糕、餅乾、點心等很多都加入了阿斯巴甜,連大量有甜味的藥品、保健品中也含有阿斯巴甜,全球大約有3.5億人經常食用這種甜味素,其中的甲醇對人類極度危險,進入身體後將人體中的乙醇脫氫酶轉換成甲醛──竟然是用來作屍體防腐的液體!

阿斯巴甜化學名天門冬醯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種含甲基酯的二啲自然胺基酸,全部是化學合成,好像製造冰毒一樣。阿斯巴甜由於破壞了身體中重要的酶,也造成蛋白質和DNA嚴重破壞,會導致胎兒智能不足,也會導致大人腦細胞氧化而造成腦細胞衰退。

偏頭痛是最常見的阿斯巴甜反應,更嚴重的是記憶力衰退、癲癇、視力消失、昏迷、癌腫、纖維性肌痛、多發性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腸躁症、多動症、哮喘、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和血癌、腦癌、帕金森、糖尿病、老年性或早老性痴呆、慢性疲勞綜合症和憂鬱症,長期甲醇的毒性可影響腦中的多巴胺系統而導致上癮。如果家中的孩子有行為問題症、哮喘、濕疹、腸躁症……等,請自己評估一下垃圾食品與這些病之間的關係。(「毒愛」自己和孩子.待續)

 




史上第一個最長的人體「阿斯巴甜」研究持續二十二年,由哈佛大學的Brigham and Women's醫院執行,基本上每天喝一罐加了甜味劑的汽水或者任何飲料,再加上垃圾零食,已經成為上文中報道的種種疾病的病因。有癌症、皮膚病、過胖、三高、糖尿病等的人要避免所有種類的甜味劑。我在專欄中一再強調有癌症的人要戒口,其中就包括所有的垃圾零食、快餐食物、雪糕、甜點……,根據科研資料,當癌細胞接觸到化學甜味劑時,它們變得更加強化,轉移與散佈更活躍。


 

還有一種經常用的甜味劑叫木糖醇,這種甜味劑迅速進入腎上腺,然後進入血管,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太多木糖醇,否則會導致血糖升高。木糖醇被宣傳為可以控制體重,事實上是木糖醇令到血中的甘油三酯升高,在肝和腸累積成為脂肪,反而愈來愈胖。木糖醇的糖分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不要吃含有木糖醇的食物。



從超市買來的任何東西都要先看看標籤上的說明,但奶製品中即使含有類似阿斯巴甜的甜味劑也未必會標明,超市牛奶中的甜不是天然的!木糖醇不會被胃裏的酶分解,直接進入腸道,引起腹部不適、脹氣、腸鳴。由於木糖醇在腸道內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腸壁積累,造成腹瀉,以及這幾天討論的兒童行為問題,所以,即使一片香口膠也會成為你和你孩子的噩夢。
(「毒愛」自己和孩子.完)

嚴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9A%B4%E6%B5%A9/art/20140329/186719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9A%B4%E6%B5%A9/art/20140330/18672874

[養生] 把雞蛋說清楚

我從前去超市買雞蛋的時候有一個觀念:蛋殼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原來這是沒有根據的,雞蛋的營養價值高低取決於雞的飲食營養結構,就是說,雞吃的是甚麼飼料。如何評估哪一種蛋最有營養價值?秘訣是觀察蛋清的狀態,就是蛋白,蛋清越濃稠,表明蛋白質含量越高,也就越好。蛋黃的顏色也有深有淺,色素來自蛋黃中的葉黃素、玉米黃質、黃體素、胡蘿蔔素及核黃素等,所以在沒有污染和造假的狀況下,蛋黃顏色較深的雞蛋營養稍好一些。





 

雞蛋的味道好,原來也有個小秘密,雞蛋中含有大量谷氨酸與一定量的氯化鈉,在加熱後會產生一種新的物質谷氨酸鈉,竟然就是味精!


我們家很注重煮雞蛋的火候,最好吃的連殼蛋是蛋黃還帶一點軟,但已經不是流質,香港人叫溏心雞蛋,這樣的雞蛋加一點鹽絕對是美味!通常是水開以後放入雞蛋煮3分半鐘就有這樣的效果,但由於雞蛋的大小不一、火力大小不一,所以要自己多嘗試。煮雞蛋的時間不可以長,雞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中的亞鐵離子與蛋白中的硫離子化合生成難溶的硫化亞鐵,身體很難吸收。雞蛋煎老以後會變成低分子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在高溫下可形成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化學物質。




 

四個月以上、一歲以內的嬰兒吃雞蛋應只吃蛋黃,因為嬰兒對蛋清過敏,而蛋黃對嬰兒的生長發育好,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嬰兒應吃蛋黃。雞蛋和白糖同煮會使蛋白質起不良化學作用,對健康有害。

嚴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9A%B4%E6%B5%A9/art/20131226/18566339

Saturday, March 29, 2014

[歷史事件] 補課


總統奧巴馬說,美國準備制裁俄國,即使制裁令本國經濟受損,總統呼籲,國人準備承擔。烏克蘭總理也公告國民:因為克里米亞之亂,烏克蘭可能破產,經濟會不景氣,他呼籲烏克蘭國民準備勒緊褲頭,緊縮一段時期。
「殺敵三千,自損八百」,一切對抗行為,都要付出代價。有時是金錢,有時是其他利益,有時是生命。但除非投降,如果要尊嚴,守住原則。那麼你口袋裏的錢會少一點,你過的日子不會像以前般舒適,甚至會流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轟炸英國,倫敦到處殘垣敗瓦,英王喬治夫婦訪察災區,倫敦婦女協助救援,因為缺少防空洞,市民疏散,席地在地鐵站的月台渡宿。這場轟炸,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The Blitz。


戰勝之後,國家負債纍纍,殖民地相繼獨立,海外的市場和資源沒有了。首相艾德禮厲行節儉緊縮,國民不哼一句,豬肉和雞蛋,一直定額配給發售,直到一九五五年,這緊縮的十年,也有一個專門名詞,叫Austerity。

Austerity和Blitz,第一個字母都大寫,變成一個民族勇氣的標記。
這個世界沒有一路的增長,永不停滯;也沒有無限的繁榮,從不衰退;沒有無了期的富庶,而不會頓生橫逆。讀過童話「灰姑娘」的小孩都會明白:歡樂時光絕不永久,宴會總有局終的時候,美國總統和烏克蘭總理,都提醒國人:在維護尊嚴和原則的關頭,有時要面對衰退,甚至擁抱蕭條。
制裁俄國,普京會報復。石油不再輸出歐洲,美國說,我們會向歐洲提供。德國的平治和西門子會損失許多訂單,但德國人是很高尚的民族,他們的企業家不會摸上總理麥克萊夫人的官邸,哭訴自己的利益受損害,更不會向總理塞賄賂,叫她取消制裁,以後的利潤,我分一成給你,為期十年,存在你妹妹在瑞士的私人戶口。

一九四八年西柏林被蘇共封鎖,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向西柏林空降物資。人生總有到了底線的時候,而少賺那一點點錢,你不會死。因為人有尊嚴,這一點,做慣奴隸和畜生的,絕對不會明白。人性悲壯的一幕快將上演了,這個慣壞了的世界,需要補上這一課。 


Friday, March 28, 2014

[Google Trend] 龍角散 28/3/2014

【本報訊】衞生署指令回收未經註冊中成藥「龍角散(蜜桃味)」及「龍角散(薄荷口味)」。龍角散可用於治療喉嚨痛及咳嗽,是港人遊日必買藥物。該署早前接獲投訴,經調查後證實該藥沒在港註冊,要求從日本進口該藥的批發商即時回收。


衞生署表示,早前接獲一宗有關龍角散的投訴後展開調查,發現位於中環蘇杭街的持牌中成藥批發商民興藥品代理(國際)有限公司,從日本進口「龍角散(蜜桃味)」及「龍角散(薄荷口味)」。該中成藥含有甘草末、桔梗末、人參末、杏仁及檳榔末等,但未有在港註冊便出售。衞生署表示暫未接獲不良反應報告,但已指令批發商回收,暫未知回收數量。民興已設立熱線電話25448005供市民查詢。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28/18671637


概述
  龍角散本來是一種感冒藥源自一種中草藥,它是一種非常細膩的粉末.在日本可以稱之為非常受歡迎的感冒藥。
起源
  「龍角散」名字的是因為它的處方中使用了龍骨,鹿角霜和龍腦的一些材料,故此得名。從今天追溯大概200年前,發明了止咳的新和漢葯,這便是龍角散的起源了。作為藤井家的家傳秘方傳承下來,後來又根據中藥學進行了改良。「和,漢,蘭」融合在一體的「龍角散」誕生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明治時期龍骨散開始作為一般的藥品銷售並迅速成為當時的一種暢銷葯。然後到了明治27年經由藤井家的進一步改良確立了粉狀的製藥技術。最終形成了現在所看到的龍角散。
藥物組成
  地龍(去土稱)1兩,荊芥穗1兩,甘草1兩,角刺1兩(取紫色不桔者,凈洗,搗去骨,只用皮)
  藥方:1.桔梗:可提氣血,清咽喉與胸膈滯氣, 能治痰壅喘促,鼻塞等 2.遠志:是金牛草的根,主治咳逆,寒痰咳嗽,化痰消腫等。經生化分析,其祛痰效果極佳 3.杏仁:主治咳嗽氣急,風寒痰滯,宣肺散寒 4.甘草末:潤喉.
處方來源
  《衛生總微》卷二十


http://www.uuuwell.com/mytag.php?id=54277 

[消失都市] 再見13座牛雜

一間之後又一間,唉...




租貴難請人 13座牛雜轉戰台灣

【本報訊】濃濃的獨門滷水汁,將本屬下欄的牛雜化成令人垂涎的庶民美食,可是這間賣得街知巷聞的北角「13座牛雜」,最終不敵貴租及難請人,今日以慈善義賣方式告別食客。店主準備三日銷售份量牛雜,望讓更多人用舌頭記憶舊香港味道。妻兒在台灣的店主湯建業透露,擬轉戰較重視街頭小食的台灣夜市重開「13座牛雜」。
記者:林社炳 倪清江



位於北角新光戲院旁的13座牛雜,最後一分店,佔地僅80平方呎,本月租約期滿。湯建業日前在店外貼出告示,宣佈今日最後營業。
13座牛雜舖位由新光戲院的業主擁有,現時月租4.9萬元,較兩年前續約時多1.1萬元,呎租612.5元。湯建業直言沒有與業主商討續約,因預計會大幅加租,「大形勢一路加租,打定輸數,自動投降」。湯指不但租金貴,連以時薪50元請人也請不到。



準備三日銷售份量
大批食客昨蜂擁到來搶購,人龍下午出現,約5時已由店外的書局街,屈了一彎到英皇道,6時許達高𥧌,百米人龍有約200人。店方只好在約7時截龍,但仍有食客堅持加入人龍博一博。湯的姪女晞彤帶朋友來購買,排隊一個小時仍未買到,最後還是「走捷徑」才成功,「煮牛雜好複雜,平日屋企唔會整,自己都要食多次。」
湯建業指昨日牛雜獨旺,已煮了比平日多一半份量,但有不少人買兩盒或以上,故仍然缺貨。他稱晚上雖仍有牛雜,但烹調入味需時,堅持不賣不夠味牛雜,故只好截龍。該店今日舉行告別義賣,準備了三日份量,「客人一定會嚟支持,預計好多人嚟」。他希望每位食客別買太多,好讓更多人有機會品嚐到。



義賣望減社會怨氣
該店今早11時開店預備,牛雜11時半起有售,售價不變,即一串10元、細盒40元、大盒60元,但義賣日不設找續,客人可將牛雜售價或更多款項,放入由仁濟慈善基金提供的捐款箱,所有收入直接撥歸該基金的緊急援助基金。他說每日平均收入約一萬元,料今日可達三萬元,包括朋友捐出的善款都會交給仁濟。
 


以義賣告別心血店舖,湯建業解釋,「多得你哋《蘋果》,上一次上鏡(談及結業)時,拍檔見到我好似好唔開心、好苦,佢話唔好咁樣,社會風氣已好多怨言,不如做啲開心嘢。佢問捐咗(一日收入)出嚟好唔好?我話好,大家都開心」。


 

湯建業曾到台灣工作並認識妻子,在當地落地生根,育有一子。10多年前回流香港工作,一年後決定重拾祖業,在現址重開「13座牛雜」,至今已9年,以舊香港味吸引食客。他指台灣醫療比香港好,以前曾經在港因家貧於公立醫院求診時輪候需時,故決定捐給仁濟醫院所屬的慈善團體,「希望可帶動大家關注(醫療情況)」。
 

他透露研究赴夜市林立的台灣重開13座牛雜,將香港美食帶到當地,因台灣租金平、物價低、又有工讀生可供聘用,「不過台灣有貨源問題,唔係咁易攞到貨」。他稱一副新鮮牛雜有70多斤,煮起可供出售的只有20斤。


亞洲地產北角區分行經理蔡善愉表示,新光一帶是北角站附近最旺的地區,人流多,店舖租金今年已上升10%至15%,新光業主向來不會平租。13座牛雜經常有食客排隊光顧,是北角小食「三條龍」之一;另一條龍王記糖水上月中也疑因加租壓力結業,今日過後只餘琴行街的北角雞蛋仔總店。





【本報訊】食家劉健威指,本港街頭小吃70年代盛行,售賣魚蛋、豬皮、腸粉等小販檔散佈各區;80年代,政府為便於管理,停止發出流動熟食小販牌及大牌檔牌照,街頭小吃漸式微,「中環有一、兩間粥檔,97年回歸後都執埋」,部份小販被迫入舖開店苦撐,惟高地價政策將毛利低的街頭小食店趕盡殺絕。


廣告描繪老闆含煙剪牛雜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葉寶琳批評,政府不斷抹黑流動小販,如在廣告描繪牛雜檔老闆會含着香煙剪牛雜,但「如果食到人肚屙都冇人幫襯啦」。她說當局首要打擊尤其熟食檔小販,如早前領匯便大力打壓上水彩園夜市的熟食小販。



她說,奶茶等地道美食都源自街頭,政府不應扼殺,反而應在部份地區如彩園邨等劃定小販區,像台灣夜市般,既給予小販生存空間,也讓市民重拾街頭小食滋味。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分析,經營傳統牛雜滷味、魚蛋的小店毛利約65%,但當中35%利潤已用作交租,還要付人工等,「豬皮魚蛋唔可以賣得貴,賣10幾蚊串,賺得好微」。




【本報訊】13座牛雜全盛時期有四個舖位,北角、灣仔、將軍澳作零售,大坑則為工場,隨着北角店結業,湯建業與哥哥、父親近40年的小店創業史正式告終,昔日特色味道的竹腸、牛沙瓜,食客只能回味。


全盛時期擁四店
湯建業爸爸1975年在柴灣邨13座擺車仔檔,每晚在屋邨賣牛雜,因而被稱為「13座牛雜」。90年代屋邨被清拆,13座牛雜停業。
本身喜愛剪髮的兒子湯建業承接父親衣鉢,重新開業,在北角剪出美味人生,每天中午開門至晚上9時,全年無休。
湯家在大坑新村街街尾自設工場,清洗、調味牛雜,兒子遵父親的教導,牛雜要新鮮,並用粗鹽清洗、出水、風乾,加入18種香料、南乳,在磨豉汁中烹煮數小時,熬出麵豉飄香的一窩牛雜。



13座牛雜特色之一是有竹腸(連接胃的小腸部份)、牛沙瓜(真胃)供應,食客愛配搭甜醬和黃芥辣,小碗牛雜40元,大碗賣60元,一串10元。
全盛時期,13座牛雜在灣仔茂蘿街、北角書局街及將軍澳新都城中心均有分店。除了牛雜,也兼賣魚蛋、腸粉、墨魚等小食。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40328/18671393

[852郵報] 情人是最好的鎮靜劑 - 陳頌紅


你對公司發展有很多精闢獨到的見解,可是平日你連跟老闆打招呼的機會都沒有,別說可以上達意見,結果空有一番雄心壯志不能酬。有一天上班,你衝進一部正在關門的升降機,赫然發現老闆就在裡面。門關上後,他忽然問你對公司一項大計劃的意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來了!咦,慢著,怎麼你感到自己的腎上腺素激增,心跳加劇,卻「咿咿呀呀」大半天都不能說出半句有意思的話?叮!升降機門打開,老闆給你一個「算了吧,問你也是多餘」的不屑眼神,然後步出升降機。
很討厭自己浪費大好機會是吧?很懊惱自己在可以一展所長,令老闆刮目相看的時候竟然呆若木雞是吧?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人類發展學系及演化生物學系教授Dario Maestripieri說,這也許是由於你平日社交生活不夠活躍,人際關係不夠和諧,因而令你容易感到焦慮,影響了你在緊急情況下的臨場表現。解救方法有一個:找一個好伴侶、好情人。

他對五百個MBA男女學生進行測試,要求他們完成一份關於經濟問題的試卷。為了令這些學生壓力倍增,他向他們暗示,這份試卷的表現,將直接影響學期總成績,以及將來有沒有好的實習機會。


研究人員發現,不論男女學生,在回答試卷問題時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都急速上升。不過,已婚或者有穩定伴侶者,對壓力卻有較強免疫力。而育有子女的學生,皮質醇更是最低。單身女學生皮質醇最高,其次是單身男學生。Maestripieri認為,雖然結婚有結婚的壓力,但家庭的支持和穩定的生活卻是最強效的壓力疫苗。


2008年瑞士蘇黎世大學也有類似研究,指出在公開演說前的男性,如果事前可以跟伴侶相聚一會,他們的皮質醇指數,比在演說前沒有機會跟伴侶相聚的男性的皮質醇指數低許多。
美國西北大學也有研究指出,跟伴侶擁抱、親吻或做愛都可以
令人紓解壓力,證明了伴侶是最好的鎮靜劑。


http://www.post852.com/%E6%83%85%E4%BA%BA%E6%98%AF%E6%9C%80%E5%A5%BD%E7%9A%84%E9%8E%AE%E9%9D%9C%E5%8A%91/

Thursday, March 27, 2014

[商業管理] 星星前已有睇劇學商管

一組網絡數據足以說明《愛情公寓》的火爆——2014年1月《愛情公寓》第四季登陸熒屏和網絡。首播當天全網點擊量達1.5億次,48小時內突破3億次,電視劇同名貼吧累計發帖超2660萬條,以絕對優勢穩居內地電視劇貼吧第一。百度指數峰值更是破天荒地高達470.6萬,超過之前所有的電視劇集和欄目。i黑馬分享來自商界文章為大家,為大家揭秘這個神劇煉成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絕對是一款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產品——盡管成本不高,沒有大制作與大明星,但卻人氣火爆,收入自然相當可觀——《愛情公寓》第四季創收超過一個億。這部看起來傻傻的“第一神劇”,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太陽與流星

同為80後的編劇汪遠和導演韋正,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2004年兩人在校期間,正值校園DV電影非常流行,原本就酷愛話劇的兄弟倆,搭起一個學生班底,嘗試著拍攝了一部校園喜劇電影《我的太陽》。

不料,這部自娛自樂的原創電影竟然一炮而紅,不但在各個高校內上映時場場爆滿,還斬獲了不少獎項,大導演王家衛還給韋正頒過獎。不過,這其中最令兩人難忘的經歷是,為了給電影籌集資金,他們找到康師傅綠茶,拉來了幾千元的贊助費和80箱綠茶飲料。而作為回報,電影中植入了綠茶廣告。

如今回頭去看,《我的太陽》確實為汪遠和韋正推開了一扇門。無論是商業運作,還是劇情風格,在後來大紅大紫的《愛情公寓》中都有《我的太陽》的影子。



2005年,大學畢業後的汪遠創立了高格文化傳播公司,通過運作明星演唱會,賺到了第一桶金。但他的夢想仍然是影視創作。“演唱會做得再成功,還是那些明星的,跟我沒半毛錢關系。”

糾結了兩年後,汪遠說服韋正從上海電影集團辭職轉而加盟高格。最佳拍檔再度攜手,高格轉型影視制作,兩人斥資百萬元拍攝了《我的太陽》的姊妹篇《逆轉流星》。

然而,真正的市場完全不同於校園。雖然《逆轉流星》拿到了放映許可證,但由於班底和演員都不知名,片子本身也不夠商業化,發行方直接告訴汪遠和韋正:“這部戲根本就沒有賣點,沒有電影院會放映你們這種片子。”

現實給了兩人一記耳光。眼看著幾百萬元投資就要打水漂,一張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邀請函,將他們從懸崖邊緣拉了回來。在這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逆轉流星》憑借在學生人群的口碑擊敗了同時參賽的《長江七號》斬獲“最佳喜劇片創作獎”,進而被橙天娛樂買下版權,讓他們收回了成本。

闖過一劫後,汪遠和韋正不得不通過廣告制作業務養活公司。“一年能拍30多條,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廣告都做過。”他們輕松幽默的制作風格,獲得了不少廣告主的青睞,其中包括《“麥當勞”超值達人》系列廣告。




機會不期而至。一家名叫“愛情公寓”的台灣交友網站慕名而來,表示願出100萬元拍一條廣告,再砸1000萬元做投放。但汪遠認為電視廣告成本太高,說服對方嘗試電視劇,“廣告只是單方面砸錢,但電視劇播出後,不但能夠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而且還能回本甚至賺錢”。


“愛情”與“交友”原本就是80後人群的熱門詞彙,汪遠和韋正的《愛情公寓》定位清晰。因為兩人都是80後,恰恰最了解80後最喜歡什麼,最需要什麼。創作劇本時,他們延續了原本駕輕就熟的喜劇風格,講述年輕人都會經歷的故事。


早在拍攝《我的太陽》時,汪遠就喜歡在網絡上找素材。“80後是互聯網的一代,看到好玩的,就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一起笑。”《愛情公寓》裡就有很多網絡段子,盡管遭到過很多質疑,但汪遠堅持認為,80後是網絡的中堅力量,這些網絡笑料更符合他們的胃口。“互聯網像海灘,笑話像貝殼,《愛情公寓》做的就是把貝殼收起來,打磨後串成項鏈送給大家”。



《愛情公寓》第一季樣片出爐後,汪遠和韋正找來100多個年輕白領和大學生當“小白鼠”。結果“笑果”不錯,90分鐘裡“小白鼠們”笑了173次。

然而,由於創作團隊在業界主流名氣不大,電視台也大都不敢嘗試播出這一“有些非主流”的電視劇,僅有江西衛視以低於創作成本的價格買下了它的播出權。但在網絡上,《愛情公寓》第一季的視頻卻被瘋狂點擊。



產品為王

《愛情公寓》很快積累起來了一批忠實的80後粉絲。汪遠和韋正開始通過網絡與粉絲們建立某種聯系。“如果《愛情公寓》是一個產品,那我們作為產品經理,只需要注重用戶體驗,其他的什麼都不考慮。”

與其他國產電視劇不同,汪遠和韋正采用了數據量化方式來制作《愛情公寓》,其對細節把控的精細程度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比如《愛情公寓》裡插入的笑聲,竟然多達三四百種。又比如,該劇每季只有24集,可是單單上字幕一項工作就花了兩個月時間。韋正對記者說:“要是擱別人,可能一兩個星期就完事兒了,但我們硬是過了五道工序,要求字幕時間點精確到每幀。”


《愛情公寓》第四季後期制作花了近九個月時間,大約是同類國產劇的四到五倍。其耗片比高達30:1,即30分鐘的拍攝素材,剪出來只有1分鐘成片。韋正甚至為《愛情公寓》第四季的笑點密度設定了“死要求”——10秒鐘必有笑點,兩分半鐘一個大的興奮點。韋正告訴記者:“根據國內外收視公司的統計報告,10秒是一個換台的上限,兩分半鐘是一個興奮點,喜劇片必須要有這麼快的節奏。”


除了打好質量基礎,更重要的是,汪遠和韋正重新梳理了影視產業的邏輯。

傳統電視劇必須取悅發行方和電視台,最後才是觀眾。最初不受主流待見的《愛情公寓》,將重心全部放在了取悅80後目標觀眾上。“電視劇不應該牽著觀眾的鼻子走,演什麼觀眾就看什麼,應該觀眾說了算,只要在尺度範圍內,觀眾愛看什麼就演什麼。”


《愛情公寓》采用了類似美劇的季播模式。對於每一季的劇情走向,主創們都會適當參考粉絲們提出的意見。“我們會定期在微博、貼吧、論壇和粉絲會上搜集觀眾反饋,盡量做到每個觀眾的微博留言都認真閱讀。”


例如,《愛情公寓》第三季播出後,很多觀眾在網上評論劇中主角之一“呂子喬”過於痞氣,不夠正面,汪遠便在第四季裡面設計了很多橋段,為該人物貼上了一些“講義氣、善良”的性格標簽;男主角之一“曾小賢”被網友發現酷似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林丹之後,汪遠便在後面的劇情中添加了關於這個細節的調侃台詞,使得劇情更加接地氣、搞笑;還有一些粉絲不但喜歡《愛情公寓》同時也是《快樂大本營》的粉絲,於是在第四季中汪遠便設法邀請快樂家族中的何炅和杜海濤等人來劇中客串。

類似種種為了迎合粉絲的改動,不但帶給粉絲們極大的驚喜,還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參與感。然而,汪遠和韋正並非對粉絲們言聽計從。“不是每一條意見都照辦,有時候得反著做,吊他們胃口。”

比如,從第一季開始,粉絲們就呼吁讓劇中人物曾小賢與胡一菲“在一起”,但汪遠和韋正在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劇情設計上,刻意讓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若即若離一波三折,直到第四季才稍有定數。這樣的懸念讓《愛情公寓》對粉絲們形成了強烈的用戶黏性。

緊緊抓住粉絲這樣的邏輯起點,讓《愛情公寓》在產業鏈上逐漸掌握了主動權。就拿時長來說,一般的電視情景喜劇每集都在20分鐘左右,而一般的電視劇則普遍為45分鐘,但《愛情公寓》平均單集時長近50分鐘,個別單集甚至長達56分鐘。如果是在過去,電視台一定會拒絕播放,或者是刪減。不過由於觀眾買賬,如今的《愛情公寓》讓很多電視台不惜破例調整播出時間,為其讓路。

這樣的邏輯鏈條反饋出了驚人的成績。《愛情公寓》在第四季播出後的十二天裡,以超過400萬的平均值創下了電視劇“百度指數”歷史之最,同時也創下了影視劇網絡點擊“最快破億紀錄”。



互聯網思維

優質的內容會在網絡上自動傳播。汪遠和韋正常常感嘆,《愛情公寓》的爆發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是互聯網給《愛情公寓》打開了一線生機。

實際上,國內電視劇的銷售模式,是由制作公司賣到電視台,電視台就像是經銷商。而視頻網站更像是超市,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觀眾如果喜歡就能口口相傳,迅速走紅,觀眾不喜歡的內容在網上根本就賣不掉。

2009年《愛情公寓》第一季播出時,整個網絡版權都不夠規範,再加上《愛情公寓》毫無名氣,根本沒有視頻網站願意花錢去買播出版權,所以《愛情公寓》第一季的網絡版權賣了不到2萬元。

待到2013年《愛情公寓》第四季播出時,視頻網站行業已經非常成熟。各個視頻網站不但越來越規範,而且互相之間競爭激烈,走紅之後的《愛情公寓》僅網絡版權就高達每集400萬元。

網絡上聚集起來的超高人氣,反哺了電視台渠道。據汪遠回憶,《愛情公寓》第一季面世後,幾乎無人問津,只能低價賤賣。《愛情公寓》第二季則是被放在收視率最差的下午檔時段,以一天六集的速度在三天內播完。當《愛情公寓》第三季和第四季播出時,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工具開始走紅,《愛情公寓》的粉絲們迅速助其完成了口碑營銷,多家地方衛視紛紛以晚上7點半黃金檔搶播。

盡管《愛情公寓》大紅大紫,但汪遠和韋正卻並不滿足於此——如何才能讓《愛情公寓》成為一個品牌,而不僅僅是一個“播完就結束”的電視劇?

實際上,自從播映渠道被打開後,《愛情公寓》已經形成了一個針對80後人群的品牌媒體。在廣告植入上,比起撒大網的其他影視作品,《愛情公寓》的廣告傳播目標更為精准。

為了廣告植入不顯生硬,招致觀眾反感,汪遠和韋正采用一種獨特的運作方式——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將廣告編進劇情,有了合理的情節,廣告就不會顯得生硬,避免跟其他影視劇一樣,在拍攝期間或者拍攝後才生硬植入廣告。


而對於潛在的廣告主,他們也精挑細選,確保廣告品牌的內涵與《愛情公寓》品牌本身的青春、陽光、活潑等特質相符。比如,知名預調酒品牌百加得,被設計在幾人一起在酒吧喝酒的劇情中,就非常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除了給廣告主們植入廣告,《愛情公寓4》還將“由產品到廣告”的邏輯倒推回來,即“由廣告到產品”。《愛情公寓》第四季熱播後,汪遠和韋正專門在淘寶網上開了愛情公寓網店,根據每天的劇情,售賣當天出現在劇裡的服裝、道具、玩具和床品。


其中有一次,劇中人物張益達有一場以“大魚吃小魚”為線索的戲,韋正就給演員定制了一件印有大魚和小魚T恤,隨後他把這件衣服放在淘寶店裡,劇情播出當晚便被粉絲們搶購一空。


得粉絲者得天下。汪遠發現,其實《愛情公寓》似乎成了一種文化現像,甚至形成了一種新派影視劇與傳統電視劇的一種對峙——能夠抓住互聯網主流人群這批觀眾,把他們從觀眾變為粉絲,進而主動成為這部劇的口碑傳播者,就是《愛情公寓》最大的勝利。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6/59905.html


【案例】愛情公寓:“第一神劇”煉成記
發表於2014-03-26 15:46:30 來源:商界雜志

作者:商界雜志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商業管理] 勁過星巴克的方法? 迪歐咖啡 / 85度C

在全世界都在講“顛覆”的時候,體驗是最容易被顛覆的。咖啡業作為一種體驗經濟的代表,隨便換個維度就可能引起行業排名的變化。85度C成為了星巴克最強有力的對手,和i黑馬看看它是怎麼玩的。


對於咖啡之王星巴克的競爭者們有了特別的好奇心。在全世界都在講“顛覆”的時候,體驗是最容易被顛覆的。咖啡業作為一種體驗經濟的代表,隨便換個維度就可能引起行業排名的變化。找到星巴克的最強有力的對手,看看它是怎麼玩的,對於我們創業人士有巨大的意義。

今天龍真摘編給大家的是知名營銷專家榮振環總結的台灣咖啡老大85度C的玩法,出於更好的說明問題,其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台灣有一家咖啡連鎖企業,85度C。目前大陸也有分店,到2008年公司沒幾年的時間,它就一舉成為台灣地區咖啡業的老大,分店數量和營業收入都超越星巴克。它通過以下三招達到了超越:1、反向定位:價格降幅讓人看得見;2借力打力:同樣位置,不做體驗做外賣;3、價值制勝:咖啡為餌,茶點帶動咖啡。


 


1、反向定位:價格降幅讓人看得見

當向行業老大挑戰時,或者面對行業老大的挑戰時,切忌與其在對方的優勢上一爭長短。那只會自取其辱。也不要在其常規弱勢上發起進攻,這樣也只是提醒老大,並且幫助對方改進.

我們作為弱小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長處之中找弱點,優勢之中找不足。既然是對方長處之中的弱點,當你發起進攻時,對方難以自救,否則只會犧牲其賴以競爭的長處。

星巴克的長處是什麼,咖啡和體驗的感覺。咖啡好喝,這是優點,其背後的弱勢是貴。環境好,體驗的感覺很棒,這是優點,當然這就要求空間得夠,星巴克俗稱“第三空間”嗎!其背後的弱勢是這麼大空間,成本很高,最終還是會轉移到產品上,造成咖啡和面包價格不菲。

總結一下,長處之中的弱點:貴!

於是,85度C站在對手的反面,強調“平價奢華”。85度C以優質原料制作咖啡和糕點,價格卻比星巴克實惠。最便宜的咖啡只要8元,卡布奇諾也只要12元,即使是最貴的法芙納咖啡也只要14元。售價僅為星巴克的1/3,其面包價格從3元起,蛋糕5元起,比星巴克便宜三成以上,而且保證每個月至少有十幾個新品種。即使85度C做的很大了,星巴克也眼睜睜一點辦法也沒有.

 

2、 借力打力:同樣位置,不做體驗做外賣

基於反向定位,很多85度C的選址基本上都在主要城市的一級商圈
,而且絕大部分店面就開在星巴克對面,與對手比肩而居不僅沒有死得很慘,相反還活得很滋潤。

因為85度C明白,去星巴克的人都是自己的目標客戶人群。沒有地段能夠比星巴克這個招牌更能吸引潛在顧客了。尤其85度C與星巴克產用不同的定位:星巴克玩的是第三空間,是體驗,而85度C針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則主打外賣戰略,其70%的盈利來自顧客外帶消費。基於外賣戰略,85度C每家店面都較小,座位也不多,只需20平米左右,店租成本約占營業收入的25%左右,遠低於星巴克動輒二三層樓的店租。

成本低,價格就能夠產生優勢。於是,低價優質的咖啡自然就對星巴克的客源形成了截流,完成了借力打力的客源沉澱。


 


3、 價值制勝:咖啡為餌,茶點帶動咖啡

85度C的優勢遠非價格那麼簡單。盡管價格是其撬動行業老大的杠杆,但這個背後有獨特的戰略邏輯。

眾所周知,星巴克的主要產品是咖啡,咖啡是星巴克的主要價值,面包是星巴克的剩余價值。

所以,85度C做了一個顛倒,他的主要價值是面包,咖啡是它的剩余價值。其在連鎖店中注入了“烘焙產業”的概念,顛覆了國際咖啡產業“潛規則”。目前其營業總額中烘焙產品比重已占到一半,而台灣星巴克還不到20%。


 

更為關鍵是,85度C這些面包和蛋糕的品質絕對要優於星巴克,價格還比星巴克便宜。以至於很多顧客是衝著面包和蛋糕來選用咖啡,與星巴克的衝著咖啡選用面包、蛋糕形成反向路徑。此時,產生的價值就是差異化的。咖啡旗鼓相當,面包技高一籌,價格還實惠,以此創造最大化的顧客價值,於是自然出現了業績倍增。

剛才講的都是實操,最後還要落到需求層面。

85度C發現在快節奏生活狀態下,不是所有人都特別看重消費體驗:不是所有人都想在咖啡廳裡談事。這跟之前人們的消費狀態是不一樣的。之前很多人喝咖啡,是為了享受咖啡廳的氛圍,但現在很多人把喝咖啡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在辦公室裡,在家裡都開始慢慢變得正常起來。所以外賣成為一種可能。搭配面包和蛋糕,作為一種和下午茶類似的休閑方式,也正慢慢變得流行起來。甚至很多人都開始更加重視面包和蛋糕的口味,而把咖啡作為一個配角。這在注重生活品質的台灣地區,成為一種商業模式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這種需求的微妙變化下,才有了85度C這種逆向定位,並最終趕超星巴克的現實。

兄弟們,找到巨頭們的不可能轉身的弱點,去創造你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案例】星巴克的顛覆者之“85度C”:反向定位稱雄台灣
發表於2014-03-26 10:27:02 來源:i黑馬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6/59889.html
作者:榮振環(微信號:rongzhenhuan)









【案例】星巴克顛覆者之迪歐咖啡:在三四線城市營造“高端生活”
發表於2014-03-27 08:18:47 投稿者:龍真
i黑馬對於咖啡之王星巴克的競爭者們有了特別的好奇心。

在全世界都在講“顛覆”的時候,體驗是最容易被顛覆的。咖啡業作為一種體驗經濟的代表,隨便換個維度就可能引起行業排名的變化。找到星巴克的最強有力的對手,看看它是怎麼玩的,對於我們創業人士有巨大的意義。

這是尋找星巴克顛覆者第二篇,第一篇是“85度C通過反向定位戰略在台灣市場完勝星巴克”,今天i黑馬跟你聊聊另一家中國大陸的老大迪歐咖啡是怎麼顛覆星巴克的。


很多人都很熟知星巴克的定位:做白領人士的“第三生活空間”。星巴克公司不僅在賣咖啡,更是在賣一種生活的場景。人們生活有兩大場所,一是家裡,二是公司,它們分別代表了休息和工作。但是人還有社會交往的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交往的需求就越高,“星巴克”就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社交場所,是顧客日常的“第三生活空間”。在“星巴克”,顧客們心情放松,把咖啡店當成自家客廳的延伸,既可以會客,也可以獨自享受,有些顧客甚至“躺”在舒適的大沙發裡,悠閑地讀著店內提供的雜志。

好吧,不管您在真實的星巴克裡有沒有體驗到這種感受,各種管理書籍和各種軟文裡都是這麼寫的。

這裡要著重提出的一句:星巴克的這種場景僅限於一二線城市。更確切的說,是一二線城市裡的黃金地段。“占坑”是星巴克從高端性和地理位置上排擠其他競爭對手主要的手段,盡管那是以前屢試不爽的得力手段。

接下來要講的迪歐咖啡的玩法跟上述的軟文部分有非常多的重疊部分,但不一樣的是,它的用戶群體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一二線城市切換到了三四線城市;從小白領切換到了高收入有閑人群。

 

這同樣是由三四線城市的需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帶來的。隨著三四線城市的迅猛發展,它漸漸湧現出來一個新的用戶群體,特別是在江浙地區這個群體尤其多。這個群體與一線城市中永遠腳步匆忙、有能力沒時間消費的的白領階層迥然不同。

如果對他們做個特寫,應該是:三十歲上下,有一定消費能力,期望在工作之余,有一個舒適靜謐的地方休閑,就餐或是打發無聊時間。而且,比起京滬穗和一線省會城市,這類人群在三四線新興城市中不僅數量增長更為明顯,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服務也更稀缺。他們的生活節奏沒有那麼緊張,擁有大把的閑暇時間,在大城市俯拾皆是的咖啡館、酒吧、西餐廳、俱樂部、電影院、桌游吧等,在這裡幾乎都是一片空白。隨著經濟的發展,三四線城市的主流人群的消費能力也達到了休閑娛樂產業的臨界點,人們在滿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之外,有余力也有意願為舒適“打發時間”而支付成本。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星巴克所定位的“第三生活空間”,只不過它被迪歐咖啡帶到了三四線城市而已。

作為干貨的需求闡述完畢,接下來就進入實操環節。


 

客戶:追求休閑享受的熟客。

在三四線城市的門店裡,迪歐咖啡的顧客總量上不能算多,但忠誠度很高。為什麼忠誠度高?那是因為在這些城市裡,不管是商務洽談或是情侶約會,都十分缺乏舒適安靜的休閑場所,以至於老板們需要商務會面時不得不去星級酒店。少,自然忠誠度就高。

但忠誠度高,並不是因為這裡的咖啡口味很牛掰。對於這些消費者來說,迪歐咖啡意味著是可以花費數十元便可享受兩小時美好的午後時光,承載的是他們對大都市人們以及歐美現代生活方式的短暫感受。

 


選址:不求繁華,有錢有閑人多即可

迪歐避開繁華街道選址是源於其贏利方式:星巴克的贏利點來自於到店消費的客戶數,所以將門店開在顯眼而人潮湧動的商業區,是獲得充足客流的保障;而迪歐主要贏利點來自熟客,他們來這裡享受生活,所以它更看重門店的周邊是否交通方便,有足夠的停車位,是否有配套的其他娛樂場所(如酒吧、KTV等)可以互相帶旺客流。在考慮潛在客戶數量的時候,他們也並非計算街道上人流數量,而是考慮周邊是否有高級住宅、企事業單位,以確定周圍消費群是否有足夠的休閑或商務需求。

 


服務:三星級收費,四星級裝修,五星級服務

內部裝修上就不多說了,奢華裝逼提升格調,對標五星級酒店大堂、歐洲宮廷或是豪華鄉村俱樂部,那是必須的。

重點要提的是服務,就追趕著皇室服務的規格上。比如說,客戶乘車到門店,下車時服務生會過來幫忙開車門;客戶離店門口兩米時,門童一定會主動為客人拉門,進門口就有服務生歡迎招呼;還有更多的服務細則,比如,水壺的水線低於1/2就要加水;倒水時要求在桌子旁側身以示禮貌;一旦煙灰缸的煙頭超過2個就要換掉。在顧客的點單卡上,點單時間和送達時間分成兩欄,一壺新鮮水果茶的送達時間一定會在8-10分鐘以內,等等。

但是,這些軟硬件上的投入,並不是要將迪歐變成一個超標的“奢侈消費”,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總體來說在消費價值判斷上還是“實用主義至上”,所以合理且具有親和力的價格對於在這樣的市場中獲得成功是關鍵要素之一。只有五星級服務,四星級裝修,和三星級收費才能在這個市場上殺出一條路來,才能做到極致。

就像星巴克常常會成為很多一二線城市白領們會面的幾大核心選擇地時,迪歐在三四線城市也在做著同樣的事。唯一不一樣的是,一二線城市,可選擇的地方很多,地標性東西也很多。

但三四線城市短期內除了迪歐咖啡還沒有太多選擇,這太可怕了!

上次在談及85度C的競爭策略時,i黑馬就提及要打星巴克的優勢裡的弱點項,迪歐咖啡也正是在星巴克把目標放在追求一二線城市黃金地段,“三四線城市投入短期內不經濟,資金也無力覆蓋”的無法切入的新市場上,以接近星巴克的“微創新”玩法攻城略地,勢不可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7/59922.html
作者:龍真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龑

[蘋果日報] 經濟大戰 - 陶傑

經濟大戰

普京吞併克里米亞,奧巴馬很軟弱,只能發揮「Sound-bite天才」,靠一張嘴「譴責」。
奧巴馬的言論很可笑:「你俄國只是地區強權,我美國才是全世界強權」。奧巴馬又說:「不要以為武力吞併一個地方,就表示你很強大。」
這種Sound-bite,像小學生打架之後的哭訴。一個肥仔給一個很兇的小同學打了一巴掌,肥仔不敢還手,捧着臉,哭喊:「你以為你好叻咩?你以為這樣欺負人,你就是全球的老大了耶?不,我才是真正的老大。」



 

奧巴馬的服軟,一露無遺。自從叙利亞內戰,奧巴馬初初揚言出兵,普京一聲怒喝,即刻縮手,普京已經看穿了奧巴馬的底牌。鬥嘴皮沒意思。然後,看看「制裁」如何。
俄國不是伊朗。俄國每天向歐洲輸出二百萬桶石油,「制裁」之後,歐洲每天需要的七百萬桶石油入口,少了三分一,汽車燃油即刻漲價。



 

「金融時報」算帳:歐美一制裁俄國,德國手上跟俄國簽的訂單馬上報廢:汽車和電子用品不准銷出俄國,德國製造業馬上少了三萬個職位。
還有,俄國的大企業,多年向歐洲的銀行貸款。兩年來,俄國借了一千六百億美元。你制裁我,我可以不還錢。借了錢給俄國企業的歐洲銀行:法國最多,五百億美元,英國也是二百億的債主。銀行信貸評級,會下降多少?基金會損失幾多?
俄國人在美國,有七百五十億美元股票證券,奧巴馬宣佈,一個月內必須拋貨,到期全部是廢紙?


 

俄國也會報復。法國向俄國賣軍火,德國也在傾銷平治和寶馬,英國的金融服務業,全部停下來,歐洲的經濟,準備好另一波衰退了沒有?

唯一可以得益的,是早就「脫亞入歐」,但現在又可以自稱為歐美之外的日本。向歐洲的訂單,如果俄國轉過來,日本能接多少,就接多少好了,日本沒有參加制裁的義務,因為我想造核彈,你美國不讓我擴軍。日本可以乘機談判北方四島主權,中國在一旁,靜悄悄看着。
美國的經濟「全球一體化」,此時弱點都暴露。不錯,所謂Globalization,二十年來下面好多人賺了大錢,但是,最終你的意志沒有了,公義也蒸發了;而且,一時贏得了世界,卻失去了靈魂,你要跟撒旦對決時,你連自己,也失去了。



陶傑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9%99%B6%E5%82%91/art/20140327/18669547

Wednesday, March 26, 2014

[香港已死] 色.迷

陶傑請我們去看他導演的電影《愛.尋.迷》的時候說,這部電影有許多隱喻。於是看電影的時候,觀眾都想通過畫面看得深一點,找找隱喻在哪裏。這也是陶傑聰明的地方,故意不說穿,故意留白,看不看得到隱喻?或者你以為看到的隱喻又根本不是他說的意思?這就有點像馬航客機失蹤,人們自找了許多「答案」,但到頭來,答案卻是一個謎。


 

當年陶傑看完《色.戒》之後,曾對戲中幾場性愛戲作過層次分析,從中探討女主角通過性愛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如今在他自己導演的電影裏,三段男女情慾關係,幾場性愛戲,在肉帛相見的鋪陳中,也展現了人性的不同層次,有的是原始的性衝動,有的是有預謀的機關,有的是心靈救贖,性愛之後,也就順着導演的心思繁衍情節,將他想表達的東西鋪排開來,如果你覺得有隱喻,那麼可以由劇中人的情感變化想到香港這些年的變遷,由劇中人的遭遇聯想到香港生態前景,正直的人短命,世界仔也未必有好下場,煙花年年璀璨,但人們仰視夜空的神色越來越茫然。影片最後用了一個小女孩臉部特寫作定格,小女孩天真爛漫,睜着美麗的大眼睛,眸子裏倒映着煙花綻放的紅光,如此純真的一張孩子臉,看了不但不覺得歡愉,反有一絲心酸,比起甚麼「this city is dying」之類的呼叫,更令人悲從中來。


 

陶傑想說的東西很多,但用了人慾橫流的包裝,表面看起來賣點是女主角們顫抖的魔鬼身材,但真正的「魔鬼」,都掩藏在氣喘吁吁背後的細節中。所以,《愛.尋.迷》這個戲名,不但是戲中人的處境,也是一場屬於觀眾的遊戲。當然是香港觀眾。

李純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6%9D%8E%E7%B4%94%E6%81%A9/art/20140326/18668322


[財經新聞] 利字當頭:用大數據炒廣告位

昨天的《華爾街日報》有篇專題報道,講對沖基金經理怎樣搖身一變成為網上廣告位的炒家。

曾幾何時,消費者是被灌輸訊息,資訊的決定權,也就是所謂的話語權,在新聞工作者手上。做生意的要繞過記者和編輯向消費者傳遞資訊,就惟有靠廣告。可是,當消費者不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主動地去尋找資訊,廣告和傳媒的共生現象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承載廣告的,不再是媒體,而是平台如facebook,又或者工具像Google。


傳媒的存在危機,相對廣告業更大。話雖如此,網上的資訊,不少仍然源於新聞機構。至於廣告業,一樣要在遊戲規則裏摸索發展的方向。從前,廣告買位的所謂科學統計分析,離不開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收入學歷,當中其實只是以數字包裝的主觀願望。可是在網上,廣告有沒有成效,會越來越多更精細的大數據可供分析。這個年代的廣告創意,不再是鬱鬱不得志的電影導演的第二事業,借客戶的預算去完成自己的願望的日子一去不返。今天的王道是結合了工程思維,以實驗方法去微調策略的growth hacking。


有數字,也可以即時的交易,就有炒賣空間。網上廣告位置價值,隨着即時供求的轉變而可以有很大變化;有些突發事件,可以令網上平台流量忽然以幾何級數暴增,換言之,網上廣告位置的供應也因此多了。另一邊廂,廣告客戶的需求,也可以因為時地人有不同的價值。將一供一求的兩條數式,代入即時產生的變數,當中應該可以找到不少價值套戥的機會。



網上廣告位炒家對新聞媒體和廣告客戶都是好事,新聞媒體要在網站和Apps挑戰平台的新霸權,唯一方法就是一次過以批發模式,讓炒家去做廣告位的包銷。這筆收入雖然比不上舊時豐厚的利潤,但至少仍然足以支撐新聞工作者去履行他們神聖偉大的任務;對廣告客戶,彈性的收費是拉上補下,讓能者多付。這一浪creative destruction有人見到機會,但也有人留戀往昔,重點是轉變之下,怎樣才是生存之道。


利世民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326/18668825

Tuesday, March 25, 2014

[財經新聞] 李克強:6大舉措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安排馬航客機失聯事件新情況相關應對工作,部署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確定今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
  
會議提出,依靠改革創新,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方向,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既有利於拓寬企業和居民投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也對優化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防範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確定,一要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加快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鼓勵市場化並購重組,完善退市制度,促進上市公司提高效益,增強持續回報投資者能力。


    二要規範發展債券市場,發展適合不同投資者群體的多樣化債券品種,促進債券跨市場順暢流轉,強化信用監管。


     三要培育私募市場,對依法合規的私募發行不設行政審批,鼓勵和引導創業投資基金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四要推進期貨市場建設,繼續推出大宗資源性產品期貨品種,逐步發展國債期貨,增強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五要促進中介機構創新發展。放寬業務准入,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高證券期貨服務業競爭力。


    六要擴大資本市場開放,便利境內外主體跨境投融資。健全法規制度,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處置機制,從嚴查處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中.國.政.府.網)

http://xueqiu.com/1876614331/28424128

[香港已死] 中門大開:在食撻表象背後

中門大開:在食撻表象背後


肥彭來港竟然有近百人往機場接機,佢二十年前出任港督,香港人長情?非也,不過是借擁肥彭來顯示目前深紅政客當特首之不堪,今不如昔,順手刺激一下左派及北京官員。其實無論係反彭或擁彭者,都未有認真睜開眼睇清楚1992至1997年彭治時代對香港本土政治現代化影響,大家焦點不外乎他英國政客風采或在政改問題上同北京對着幹,激到北京扎扎跳。


冇肥彭改革 香港淪落更甚

當年臨別,司徒華送了一塊書法牌匾予肥彭,上書「千古醉人」,既食「千古罪人」字,也反映華叔對佢欣賞。肥彭親民去泰昌食蛋撻、飲涼茶、小狗及千金們八卦新聞,都只係表面那一「浸」。佢真正貢獻係將殖民地官僚政治引入「現代性」(modernity)。現代性是講求透明度、公平、公正、問責,如果冇肥彭七年內政改革,今日香港淪落至更加不堪情況。


舊殖民地官僚問責性及透明度低,肥彭來到第一樣就係推動citizen's charter,後改為「服務承諾」,即每個同市民有接觸之執行部門,要公開承諾處理市民個案所需時間,唔好睇少呢種行政改革,係一個大工程。


第二步係借營運基金控制官僚膨脹,部門訂下目標回報率,作為衝量指標,令部門首長要有成本控制意識。第三步係佢自己帶頭推動問責性,今日特區空有問責制之名,但實質用盡各種方法迴避向立法會及公眾問責。當年肥彭首創總督答問大會,唔單止定期落立法局答問,也在施政報告之後落大會堂直接接受市民質詢。另外又提拔一班青壯政務官,如林煥光、林鄭月娥、羅范椒芬,鼓勵佢哋走出去,落立法局,去公開論壇,出席政黨活動。


肥彭在政治上提高三級議會作為民意代表及問責之地位,而九七後北京卻不斷削弱立法會監督職能,引入分組點票,比例代表制,主動製造議會分裂及黨派林立,誰也不服誰,處處設防。香港政治陷入大敗局,正正就係因為政制發展冇方向,一切以互相監視、互相制約為主導思想,將大小權力分割。
北京正因為無法子走出彭定康夢魘,九七後用全力清洗彭定康「餘毒」,結果特區十多年來政治體制徘徊不前。


九七後兩大政治改變,一是老董殺死了民選市政局,製造了超級官僚機構康文及食環署,而承諾之權力下放至區議會根本從未實行。二是搞問責制,反過來向政務官奪權,自己製造內部矛盾,但問責制又冇普選及正規政黨政治作配合,搞出一棚古靈精怪虛有問責之名而無問

責之實嘅所謂司局級官員。
撫今追昔,肥彭七年改革成果遠超九七後十六年失敗管治,盲頭烏蠅式亂搞一通。懷念彭定康,並非戀殖親英,而是懷念一個充滿改革熱情、充滿希望嘅年代!

添馬男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325/18667679

[投資筆記] 文化中國炒股亦有價值?

轉載雪球的好文。方法更勝結果。




馬雲要用文化中國干什麼,我眼中的文化中國(二)

前文探討了關於文化中國的背景與發展,後文我看到有觀點說到兩件事,這裡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1.有小伙伴說文化中國未來是要干什麼不清楚,目前只是先炒股票;

2.有小伙伴說,關於文化中國,政治背景復雜的問題,建議要先搞清楚;

因為這兩個觀點也恰恰是目前媒體們也討論最激烈的,其實娿恰恰是文化中國的幾個糾結問題。這裡做下集中回復。
第一個觀點,我認同,過去干什麼的我清楚,未來要干什麼我有幾個拙見。不過,文化以前要干什麼不少人都看到過,但是為什麼沒買入呢?是因為不認同還是因為股價長期沒表現?還是因為股價低於1元所以認為就是仙股?
那麼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是因為股價低於1元就是仙股,還是因為企業老總出千而成為仙股?如果是前者我認為投資有問題,如果是後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價值認同不同所以才有了投資結局差異。
港股裡有不少股價低於1元的個股,全部都是仙股?如果你實在不好挖掘,那麼如果還有了騰訊和紅杉全都來背書了,會不會保證性更強一些?
這些都不該是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我研究企業最不願意看的是股價,這貨純粹欺騙人玩的玩意,沒有實際投資價值。
我研究企業,最願意看的首先是市場占有率,以至於有段時間我跟瘋了似的,抽人就調研問人家這東西,目前全國有多少人用,市占率是多少。這樣不好,我們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不過我還是喜歡用市占率先來看看。


其次,我喜歡看看行業領頭人是誰。有時候,我甚至看領頭人要高於公司治理。這個用在其他行業絕對是淚大喜奔,包括一些跟我關系不錯的某某首席,某某研究員等等,愛研究行業都要高於研究領頭人,很是不理解你信人能信多少?

我不知道我這個觀點有沒有問題,但我因為投互聯網企業投多了,最願意先調研的就是這些互聯網的領頭人,有了某某,我可能主觀上都願意多投一點。

比如李彥宏的公司,周鴻祎的公司,雷軍的公司,沈南鵬的公司,馬化騰的公司,馬雲的公司,張朝陽的公司,姚勁波的公司;再往下一級是莊辰超的公司,古永鏘的公司,龔宇的公司等等。互聯網內部,誰靠譜誰不靠譜,大家心裡其實都有杆秤,認識差異決定股價堅挺程度。我愛投人不愛投公司的習慣,從最早跟球友們頂風探討空中網的時候已經是初露端倪。



2.政治因素。
我個人沒有任何政治背景,也之所以把倉位都從A股轉移到H股、美股的初衷也是因為不喜歡在經濟環境下談政治背景。我始終認為籠罩在這個背景下投資,有脫離投資本身屬性。在美國是經濟決定政治,在中國是政治決定經濟。前者會給人暴富的機會,後者命運始終掌握在別人手中。董平的事情是打了擦邊球,但我認為沒問題。留下證明考察過關了,沒留下有騰訊和沈南鵬接著,出不了大問題,出問題了也是壞事變好事,甚至我最早還認為出事了更好,可以烏鴉變鳳凰了。



我其實認為,未來的文化估值,要靠資產評估而不簡單的是馬雲、沈南鵬因素,目前的文化就純投資論來說,缺少了其中一個投資指標,就是不少價值投資者們堅持的財務指標和投資數據,目前已經不再有參考價值了。

1.行業前景沒問題。文化產業的大方向具備投資價值。以前沈南鵬曾經說過一些 關於紅杉的投資方法,我十分認同,現在用在文化中國上更合適不過。
做PE外國是在選賽道,紅杉有限選選手。選手選對了,賽道還不清晰,清晰以後,這位選手就是未來賽道上的領軍者。

我們在我們自己的知識儲備上當然都會認為自己很專業。但是我們在面對大勢的時候就需要獲得大佬們的認同,這個認同不是認同我們的觀點,而是大佬們的觀點也能和我們的觀點維持在一個路徑。

風來了,豬都會飛起來。前提是這只豬在風道上,和已經有人認為這只豬應該飛起來。


2.看到不少媒體說文化是仙股,我始終不認同,這種補認同給了我不計一切買入的核心價值。如果是為了投機,那麼一股都不要買入。不認同文化是仙股的原因我已經說了,在我進倉的時候我列出過一些核心數據:

企業沒有虧損,且因為控制成本有效和具備行業前瞻,還賺了一些錢。買入後翻倍後小伙伴們還驚訝的說:這貨竟然才18倍PE?
是的,這個PE對於文化傳媒行業的平均估值來說,尤其對於A股和包括我投資的美股博納來說,我都認可。

投資博納從5刀到7刀,博納也才剛剛准備扭虧而已。



3.港股的文化傳媒行業,這幾年走過不少彎路,市值普遍不高。為什麼?因為不少港股內的文化傳媒股,其主要發展還是除內地以外的市場,沒有內地市場,大陸人誰會炒你?內地今年影視的火爆有目共睹,你不發展內地產業,在內地影視沒地位,吹到天上去大家也不會給你高估值。但是文化中國在內地傳媒界的背景深入,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文化傳媒股。這麼說不准確,但是不是沒有道理。



港股有一批文化傳媒股都是1元以下的,這一點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華爾街,都不會有人太認可。包括美女股神也是對做電影的普遍預期不高,也許光景好會掙一些錢,但是由於電影本身的極大不確定性,那麼只要文化還在電影這條車道上跑,估值就不應該給更高。

市場總是對的,我之前給小伙伴們截圖,0.63的時候還有巨資做對手盤做空文化,但是據我所知,現在已經完全爆倉,停牌兩周後被馬雲收購的那一刻,全盤爆倉,我認為這是投機心理帶來的巨大虧損,同樣的,如果上市以後你在繼續買入,我認為同樣是賭性不小,輸贏全憑運氣,任馬雲隨便折騰了...我有個提醒的事情,當前馬雲是做過以發行價回購股票的事情的,撕破臉的事情馬道長不是沒做過,市場認為馬道長是騙子的主因,也在於此。


所以我始終認為,等待莊家拉高股價的行為,正如同道長求雨一樣,是聽天由命,跟求的人是誰沒有任何關系。


那麼,如果非要給文化更高預期,我認為有3件事:

1.    預期阿里巴巴借殼;2.文化的其他視頻牌照和資產;3馬雲用文化做文化的事情。


其中第一個我之前說過,不管未來有沒有,但我始終不建議對1報以期待,持有這部分觀點的恐怕是3元左右加倉的小伙伴,我認為賭性太大,隨便30%的振幅,基本就是止損認虧出局的結局,我個人也不樂觀;

2.    文化的視頻牌照和資產原來沒有被給予太高估值,但我不認為不值錢,至於以前為什麼沒人發現?港股裡沒被發現的資產多了去了,否則你認為馬雲、騰訊、沈南鵬為什麼扎堆了?如果還是看不清楚的,大可以研究一下樂視網的發跡歷史,再研究下華誼兄弟和文化中國的董平,誰在文化界是老大?

3.   馬雲用文化做文化的事情。這一點馬雲自己也在說,他用文化不僅僅是賣幾張電影票。但如果他真的只是賣電影票,或者什麼移動電影票,我會拋出持倉的全部文化股票,盡管對於文化的大股東可能算不了什麼,但我不會給予一家仍然在做電影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各位小伙伴們可以繼續堅持。

4.文化傳媒在線化、移動化,目前這個市場認這個理念,個人不認同不能影響大勢的認同,跟市場作對沒好處。

現在傳統行業就是低PE,互聯網行業就是高PE,互聯網行業裡的低PE,多多少少都是存在了被顛覆或者被看空而帶來的,也許存在困境反轉,但起碼投資人普遍認為你已經不再符合當前的方向。


擔心你被淘汰,所以才不願意買你,所以才給你低PE。
其他的就不說了,有新的心得了再討論。至於馬雲到底要用文化做什麼,目標清晰,觀點明確:
1.移動時代流量分散,需要視頻導流;
2.互娛內容裝殼;
3.提升IPO估值。且看後效,以上如果聯系上以前的幾篇文章,基本是我投資文化的前因後果了。希望沒有誤傷,算不上研報,細的不說了就,算是統一答問。

http://xueqiu.com/4416948359/28379916

Monday, March 24, 2014

[投資筆記] 長和系減磅減掉風險

長和系近年最大的賣產交易終於落實。和黃(013)上周五宣佈以440億元(56億美元)出售屈臣氏近25%股權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說好了的上市已被押後。市場對這個出其不意的結果大感意外,更不了解李超人為何扭盡六壬都要減持這項業務。

這一趟和黃出售零售業務,數度變招,由去年打算出售百佳予財團,到改為把規模大得多的屈臣氏分拆上市,在公開市場減持,誰知到埋門一刻,卻又變回用私人配售的方式,售予淡馬錫,轉身之快,叫市場真有點跟不上其舞步。有說法指,管理層乃於月初為上市進行巡迴路演時,接觸到淡馬錫的管理層,發現該基金對收購一個更大股權感興趣,因而立時變陣。

過去和黃也曾經這樣出盡法寶,希望為一筆資產套現,好像其意大利3G業務3意大利,便曾多次希望套現減磅,2006年已計劃分拆上市,當時市傳估值100億歐元,結果被指索價太高而擱置,到了2011年又傳出擬售予當地最大的流動電話通訊商意大利電訊,雙方眉來眼去了幾個回合,去年對方的董事局甚至通過就收購展開商討,但結果還是無米粥。

相比之下,今次最終都修成正果,雖然估值較原來市場估算的低了一截,但400多億元的單一投資,淡馬錫爭取一點折扣是可以想像的。況且,現時屈臣氏體現的價值,已佔去和黃市值近四成,較其貢獻18%盈利的比例更高,又沒有關掉上市大門,照計利好,怕只怕之前市場反映了更高估值,可能會因而有人沽貨。

有說法指,今次減持是為迎接加息周期的動作,但由於套現所得,絕大部份用於派息,只保留三成現金,相比之下,港燈(2638)的分拆上市,套現之餘又轉移債務,今次減持屈臣氏,似乎不太能用減債的角度來看待。



 


我認為,超人今次減持屈臣氏的玄機,或許可從他最近接受財新網的訪問中找端倪。他在這次訪問中,提及多項新科技投資,涉獵範圍已不局限科網,既有人造蛋,又有新農業技術,更對一個高科技慳電膽愛不惜手,似乎多多子彈都用得着,今次套現近70億元,會否用作買新玩具之用?


另一項線索,則是他在訪問中,提到一位經濟學家Tyler Cowen的著作,這位學者近日以預測科技將大舉取代人力而受爭議,他在新作《Average is Over》中,更加指出超市在高科技的協助下,將會聘用越來越少的人手,整個付錢過程都可以自動化,連收銀員都可以慳番。這對於僱用數十萬人的零售王國來說,不是一個容易拆的彈,轉型的難度頗高,加上各地不斷湧現電子商貿的挑戰,近至內地的百貨公司遠至沃爾瑪都在捱打,傳統零售業務的最好日子可能已經過去,既然估值見頂,減磅減掉風險,也是明智之舉。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finance/20140323/52314191

李氏沽兒(丘亦生)

Sunday, March 23, 2014

[香港已死] 今天香港 明天台灣?蘋果日報結集 23/03 /2014


台灣在燃燒,誰都看得見那道德張力的青春和壯麗。是生命力,奴才所沒有的。不論你是財奴,權奴,榮奴,都沒有。

「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全是草莓族,他們有想法、有抱負。且年輕人認為公民最終會贏得這場勝利,因為他們發聲從不是為個人利益。」台灣作家小野說「這一代年輕人已經跳脫框架,做事而不為從政。」在反國教事件我曾激動的說「誰懷疑黃之鋒等少年在撈政治本錢、質疑他們動機之純粹的人都是PK!」那些屁股一坐上政治的椅子便開始全方位無下限地腐化的議員高官﹐嘴巴腦袋像心腸一樣髒,香港立法會近年多爛。我甚至看不起那些做官時鵪鶉,除下烏紗才變臉講人話的前高官,價值觀多麼方便浮動,立場多麼可以妥協。

年青人沒有世故考量的複雜私心。一片丹心。台灣導演吳念真與小野對談時指「透過網路、社交網站等新媒體,若政府繼續迷糊下去,政治、媒體及司法不被信任,公民力量就會繼續集結,反映出更多不公義。」人民已經意識到:「政府不做,自己來做!」你不停止服貿,我來!這是保家衛國的公民意志,香港太前車可鑑,這一句我以沈痛的心情來寫。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政黨輪替的民主國家不是意外。

不肯傾聽人民聲音的權力你無資格和它講道理,唯有講行動力。你肯hear the people sing,我用得着拋頭露面風餐露宿?更多反對的人站出來,才可以阻擋不公義。雞蛋是這樣挑戰高牆的。領是這樣佔的。從來都是。

別說攪亂社會和諧,社會是被和諧攪亂的。河蟹是隻粗暴的怪獸,河蟹是公害。別害怕公民抗命,如果你認為「公民抗命,社會不安定」,你就中計了。社會問題從來不在公民抗命,問題是:公民聽命。"Our problem is civil obedience"。

Matt Damon一生最出色的演出,可能是兩年前在Chicago Youth Poetry Festival,讀出了美國歷史學家兼大學教授Howard Zinn的文章節錄,題目就叫「問題是公民聽命」。從希特拉到列寧,從來問題都是公民聽命,聽命於強權,沒有挑戰權力,沒有抵抗,那些像羊群的人們。封建制度時什麼都又差又爛,後來文明法治不過把舊時的不公義變得有系統和更宏大,為權貴服務。人民因小事被捕,企業型強盜卻在合法犯罪掠奪世界,逍遙法內與外。

「法治是領導的打令,人民的瘟疫」。強權都喜歡講依法辦事,要人去合它定的法,動物農莊最講莊有莊規。Zinn指有權播弄法律的就有鐵票長期強姦人民意志再用票數大你高舉自己,人民動彈不得。當法律是為權貴服務就要停止聽命。國家舉手機器有本事把它屬意的一切合法化,再阻擋一切不足的法得以改良完善。這時就"need to go outside the law","This spirit is resistance to illegitimate authority and to forces that deprive people of their life and liberty and right to pursue happiness"。抗命是權利是自衛。

全球最大的五毛黨是強國,把五毛乘大億億倍變「五億億黨」,以商統戰,鈔票就是鴉片。有毒鈔票,排洪式流入污染,是假繁榮真掠奪。政府簽的帳,社會埋的單,代價沈重。建制不會完善自己,建制靠民眾完善,有時在法外。每次立法會為大是大非投完票我都像患了一次重感冒。台灣加油,小心保重!
畢明  ﹣ 領是這樣佔的

...


台北大學生佔領立法院,抗議馬小九與大陸的服務貿易協議。抗議的人以「香港之死」為例,警告「今日的香港」,就是「明天的台灣」。

原來香港已經變成台灣的反面教材。這樣一來,香港「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垂範作用」,不但毫無吸引力,而且還有反面的阻嚇和警惕,已經完全沒有意義。
其實,台灣從邁出普選總統的一日,香港對台灣的「櫥窗作用」,早就完結。

台灣已經可以民選總統,如果接受「一國兩制」,中華民國國號取消,台灣的總統,降格為「特首」。然後香港特首由一千二百人小圈子來「選」,或者雖全民有得投票,但候選人卻由中國先「篩選」,這個不許報名,那個也不准入閘。對於早就兩黨自由競爭、兩黨按巿場而自由決定入閘候選人的台灣,香港這個「櫥窗」,早就由中國用石頭砸破了玻璃,裏面的貨,自己掃掉。

香港不但「垂範台灣」不成,還變成令台灣更抗拒「統一」的反面教材。既然這樣,就對中國形成兩個邏輯問題:一,既然今日,則當初何必從英國手上收回香港主權?二,但不收回也收回了,台灣既然已完全不信這台戲,則再「一國兩制」下去,對中國又有何好處?

台灣拒中,香港也厭中,總之一開了「民主」的頭,不論有幾多分,「社會主義中國」一定是票房毒藥。與其如此,中國惱羞成怒之下,一股怨恨沒處發洩,像一個男人在外面喝花酒、追一個酒女,遭到「賣笑不賣身」地拒絕,錢夜夜花,一直沒有下文,耐性耗盡,回到家裏,黃臉婆又跟他嘮叨要家用,小孩啼哭,一定伸手給老婆兩巴掌,再踢孩子兩腳。

中國的中年男人賺得了兩文錢,在外面滾野,俱是這般德性。知道千百年妻妾妓的中國倫理,就知道中國很快就在香港開拳見血掀桌子。

搞成如此局面,港台各有一個很有智慧的領袖,在級數上,這兩人不能並列,但在令民間加強拒絕中國,功不可沒、因兩人做了高明的手腳的:推行總統直選的李登輝,以及大力推動「中港融合」而自由行不設上限的梁振英。
陶傑  - 一地碎玻璃




...



重看27年前跟柏楊做的訪談,文前我記下訪問時間是1987年3月12日上午,後面加了一句「香港立法局剛剛通過限制言論自由的《公安(修訂)條例》之後不足十二小時」。
現在很少人會知道或記得當年的《公安(修訂)條例》了,那是港英政府提出的法案,要求被懷疑發布假新聞的媒體自己證明新聞的真實性。這嚴重違反新聞界不能透露消息來源的新聞道德原則。香港新聞界幾乎一致反對,但法案還是在保皇派佔多的情勢下通過了。我當天懷着忐忑心情與柏老作訪問。

不過隨後幾年,這個惡法似乎沒有執行。後來我聽到一個消息,說香港立法局通過的任何法案,都要英女王簽署,但這惡法英女王沒有簽,因此沒執行。英女王為什麼會不依慣例簽署?是有人告訴她香港新聞界的反對?還是惡法抵觸了她的價值觀?

香港人今天越來越懷念港英時代不是沒道理的。彭定康其實讓港人有印象的德政不多,但這次來港卻受到近百市民手持港英旗歡迎,並播放英國國歌,高呼「Miss You」、「Come Back」;團體「萬人要求英國恢復香港主權!香港人有權選擇!」向彭定康遞信,表達中共嚴重干預香港內政,違反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有責任去繼續管治香港。其中有女士哭起來,表示見到彭督,憶起97前,香港美好的日子。

許多人想香港回到以前那樣,自信、整潔、奮鬥、廉潔、公正,我們可以要求英國履行聯合聲明的責任,但不能乞求英國回來,正如我們也不能向北京乞求民主一樣。港英留給我們許多好東西,但也留下一個壞傳統,就是只向更有權力者提訴求,而不是像台灣人那樣自己去抗命爭取。

懷念港英的情意結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