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6, 2014

[商業管理] ZARA的商業手法 比UNIQLO更高招


ZARA 的個案非常值得學習,如何才是攤分風險。


『ZARA全年要生產大約12000款衣服,一年52周,平均每周大概23款。但所有的款式不會在每個專賣店都上架,每個店平均每周上兩次新款,大概每次也有50多款。一般服裝企業別說一周,就是一個月也上不了這麼多新款。




ZARA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是靠“買手”抄襲最新時裝款式


眾所周知,時尚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多變,一部電影,一個MV,或許就會顛覆目前的時尚元素。當這些時尚元素出現時,ZARA的買手們只需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對世界頂級時裝展所透視出來的潮流的模仿,保證這些款式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接近最新潮流。


在設計環節大大降低風險後,ZARA也沒有盲目上量。ZARA對門店的配貨很准確,或者說,很保守。“以目前ZARA具備的信息反饋系統,總部可以隨時查看到每個單店、每款衣服的銷售情況和現時庫存,結合店長對銷售報表的分析進行配貨。



每周配兩次新貨。無論是新上架的款式,還是二次補充的款式,總部發過來的數量都不會太多。” 從副店長的描述來看,ZARA有別於多數傳統服裝企業采用的訂貨制,而是總部根據每個店的銷售情況主動配貨。位於總部的設計團隊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每個單店、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需要什麼樣的款式,什麼樣的顏色,多大的尺碼,每次補貨大概需要補多少數量。



如果用訂貨制的眼光來看,ZARA這樣的企業就像是每隔三四天就要開一次訂貨會。這保證了ZARA在生產數量上有所根據,不會盲目地向店內壓貨。“已確定下架的衣服,即使店內還有存貨,消費者想買到,也不會提出來賣。這就給消費者造成稀缺感,讓他們感覺到ZARA的衣服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 由此可見,在款多量少的原則下,ZARA還用“稀缺營銷”的銷售策略吊足消費者的胃口。



從ZARA一個店的運營,可以看到,ZARA分布於全世界各地兩千多家的服裝連鎖店基本符合零售“勤進快銷”原則。一家零售店防止庫存的最好辦法,就是勤進快銷,尤其是快時尚類型的服裝,短時間內銷售不掉,不僅占用資金,占用貨架,而且極容易過時貶值。


因此,ZARA通過四個環節,牢牢控制住服裝業的固有風險:

1. 買手大規模抄版;

2. 設計到上架12天的快速上貨周期,盡量不補貨;

3. 款多量少,稀缺營銷,不貪求在某一單款上的銷量;

4. 終端銷售信息的及時反饋。


而以上四點,則完整地展現了ZARA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勤進快銷,不追求爆款上量,拉平銷量和利潤的波動線。即便是這樣,ZARA也不是沒有庫存,只是比較有效地分攤了服裝業的風險,不至於在少數款上積壓大量庫存。毫無疑問,這些年各品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學習了ZARA,提高了供應鏈的反應速度


我們可以簡單拆分下流程:設計、試裝、定稿、樣衣制作,這是訂貨會前的流程;之後是訂貨會;貨量統計、大貨生產、物流配送則是訂貨會後的流程。那麼,如何可以繼續采取縮短生產鋪貨周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許多公司無法像ZARA一樣砍掉訂貨會環節。ZARA開發完產品,下面的直營店必須無條件銷售,而大多數品牌卻做不到這點。


因為訂貨的權利在加盟商手中,庫存風險的承擔者也是加盟商,加盟商必須認可產品才行。而這個認可就復雜了,必須請人過來看貨、看打版、再下單、再買料,然後再生產,如此繁瑣的程序,耗去了大量時間,如何生產所謂的快時尚服裝?這樣的快時尚生產出來,市場風向標是不是早已改變?,又如何將這些快時尚服裝推給他們的經銷商?這些都是大問題。


加盟代理體系,根本無法去學ZARA的快時尚。因為訂貨制的主動權掌握在了大量加盟代理商手中,實際上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組貨制。各個代理加盟商由於對貨品和款式的理解不一致,企業在產品開發上的主導權被潛移默化地削弱,極易被大家都看好的所謂“爆款”牽引,以此來獲得大幅收益,對衝經營風險。

在訂貨制下,加盟商恨不得多進一些爆款,企業也恨不得多生產一些壓貨給加盟商。新款上架之初,無論是加盟店還是直營店,都會采取撇脂銷售的策略,將價格定得虛高,賺得差不多了再正價銷售,待分攤成本後再逐漸打折銷售。如果存貨太多,就需要深度打折,損失的利潤,則要由前期溢價銷售和正價銷售的利潤來補。


所以服裝圈內有句話:“先賺的錢是紙,後賺的錢才是錢。”而這正是做不到“勤進快銷”零售原則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無奈的退而求其次。一般的服裝,退而求其次是可行的,因為它們的銷售周期比較長。但是快時尚的服裝如果不能做到“勤進快銷”,過時貶值的速度非常快,極容易導致打折也很難銷售掉的死庫存。


可見,學習ZARA,各種速度可以逐漸提高,但目前的經營體系,卻天然地排斥著ZARA式的快時尚。ZARA也並非是“零庫存”,它同樣有賣不出去的款式,同樣不能百分百確定某款衣服一定有銷量,而是采取款多量少的策略,有效分解了庫存風險即便是一件賣不掉的款式,也不會造成太多庫存積壓。


反之,即便是前景再好的款式,寧可不賺那爆款的錢,也不大量生產大量補貨,以防一朝踏錯產生積壓可見,ZARA控制風險方法是:不追求在某些款式上獲得大的收益,而是在所有款式上盡量做到“勤進快銷”。



國內快時尚服裝企業與此截然相反,訂貨制下的服裝零售店無法做到“勤進快銷”,指望提前下單中的某幾款能夠在銷售季獲得大收益,對衝市場風險。當爆款不再“爆”的時候,庫存風險就不可避免地來了。

看來,學ZARA,僅僅學到供應鏈上的速度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學習ZARA平攤行業風險和收益的理念,也許才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Source:

【案例】zara怎麼做自己的庫存管理?
發表於2014-03-16 12:48:09 來源:第一營銷網 
本文節選自第一營銷網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6/59560.html
作者:第一營銷網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