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3, 2014

[香港已死] 今天香港 明天台灣?蘋果日報結集 23/03 /2014


台灣在燃燒,誰都看得見那道德張力的青春和壯麗。是生命力,奴才所沒有的。不論你是財奴,權奴,榮奴,都沒有。

「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全是草莓族,他們有想法、有抱負。且年輕人認為公民最終會贏得這場勝利,因為他們發聲從不是為個人利益。」台灣作家小野說「這一代年輕人已經跳脫框架,做事而不為從政。」在反國教事件我曾激動的說「誰懷疑黃之鋒等少年在撈政治本錢、質疑他們動機之純粹的人都是PK!」那些屁股一坐上政治的椅子便開始全方位無下限地腐化的議員高官﹐嘴巴腦袋像心腸一樣髒,香港立法會近年多爛。我甚至看不起那些做官時鵪鶉,除下烏紗才變臉講人話的前高官,價值觀多麼方便浮動,立場多麼可以妥協。

年青人沒有世故考量的複雜私心。一片丹心。台灣導演吳念真與小野對談時指「透過網路、社交網站等新媒體,若政府繼續迷糊下去,政治、媒體及司法不被信任,公民力量就會繼續集結,反映出更多不公義。」人民已經意識到:「政府不做,自己來做!」你不停止服貿,我來!這是保家衛國的公民意志,香港太前車可鑑,這一句我以沈痛的心情來寫。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政黨輪替的民主國家不是意外。

不肯傾聽人民聲音的權力你無資格和它講道理,唯有講行動力。你肯hear the people sing,我用得着拋頭露面風餐露宿?更多反對的人站出來,才可以阻擋不公義。雞蛋是這樣挑戰高牆的。領是這樣佔的。從來都是。

別說攪亂社會和諧,社會是被和諧攪亂的。河蟹是隻粗暴的怪獸,河蟹是公害。別害怕公民抗命,如果你認為「公民抗命,社會不安定」,你就中計了。社會問題從來不在公民抗命,問題是:公民聽命。"Our problem is civil obedience"。

Matt Damon一生最出色的演出,可能是兩年前在Chicago Youth Poetry Festival,讀出了美國歷史學家兼大學教授Howard Zinn的文章節錄,題目就叫「問題是公民聽命」。從希特拉到列寧,從來問題都是公民聽命,聽命於強權,沒有挑戰權力,沒有抵抗,那些像羊群的人們。封建制度時什麼都又差又爛,後來文明法治不過把舊時的不公義變得有系統和更宏大,為權貴服務。人民因小事被捕,企業型強盜卻在合法犯罪掠奪世界,逍遙法內與外。

「法治是領導的打令,人民的瘟疫」。強權都喜歡講依法辦事,要人去合它定的法,動物農莊最講莊有莊規。Zinn指有權播弄法律的就有鐵票長期強姦人民意志再用票數大你高舉自己,人民動彈不得。當法律是為權貴服務就要停止聽命。國家舉手機器有本事把它屬意的一切合法化,再阻擋一切不足的法得以改良完善。這時就"need to go outside the law","This spirit is resistance to illegitimate authority and to forces that deprive people of their life and liberty and right to pursue happiness"。抗命是權利是自衛。

全球最大的五毛黨是強國,把五毛乘大億億倍變「五億億黨」,以商統戰,鈔票就是鴉片。有毒鈔票,排洪式流入污染,是假繁榮真掠奪。政府簽的帳,社會埋的單,代價沈重。建制不會完善自己,建制靠民眾完善,有時在法外。每次立法會為大是大非投完票我都像患了一次重感冒。台灣加油,小心保重!
畢明  ﹣ 領是這樣佔的

...


台北大學生佔領立法院,抗議馬小九與大陸的服務貿易協議。抗議的人以「香港之死」為例,警告「今日的香港」,就是「明天的台灣」。

原來香港已經變成台灣的反面教材。這樣一來,香港「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垂範作用」,不但毫無吸引力,而且還有反面的阻嚇和警惕,已經完全沒有意義。
其實,台灣從邁出普選總統的一日,香港對台灣的「櫥窗作用」,早就完結。

台灣已經可以民選總統,如果接受「一國兩制」,中華民國國號取消,台灣的總統,降格為「特首」。然後香港特首由一千二百人小圈子來「選」,或者雖全民有得投票,但候選人卻由中國先「篩選」,這個不許報名,那個也不准入閘。對於早就兩黨自由競爭、兩黨按巿場而自由決定入閘候選人的台灣,香港這個「櫥窗」,早就由中國用石頭砸破了玻璃,裏面的貨,自己掃掉。

香港不但「垂範台灣」不成,還變成令台灣更抗拒「統一」的反面教材。既然這樣,就對中國形成兩個邏輯問題:一,既然今日,則當初何必從英國手上收回香港主權?二,但不收回也收回了,台灣既然已完全不信這台戲,則再「一國兩制」下去,對中國又有何好處?

台灣拒中,香港也厭中,總之一開了「民主」的頭,不論有幾多分,「社會主義中國」一定是票房毒藥。與其如此,中國惱羞成怒之下,一股怨恨沒處發洩,像一個男人在外面喝花酒、追一個酒女,遭到「賣笑不賣身」地拒絕,錢夜夜花,一直沒有下文,耐性耗盡,回到家裏,黃臉婆又跟他嘮叨要家用,小孩啼哭,一定伸手給老婆兩巴掌,再踢孩子兩腳。

中國的中年男人賺得了兩文錢,在外面滾野,俱是這般德性。知道千百年妻妾妓的中國倫理,就知道中國很快就在香港開拳見血掀桌子。

搞成如此局面,港台各有一個很有智慧的領袖,在級數上,這兩人不能並列,但在令民間加強拒絕中國,功不可沒、因兩人做了高明的手腳的:推行總統直選的李登輝,以及大力推動「中港融合」而自由行不設上限的梁振英。
陶傑  - 一地碎玻璃




...



重看27年前跟柏楊做的訪談,文前我記下訪問時間是1987年3月12日上午,後面加了一句「香港立法局剛剛通過限制言論自由的《公安(修訂)條例》之後不足十二小時」。
現在很少人會知道或記得當年的《公安(修訂)條例》了,那是港英政府提出的法案,要求被懷疑發布假新聞的媒體自己證明新聞的真實性。這嚴重違反新聞界不能透露消息來源的新聞道德原則。香港新聞界幾乎一致反對,但法案還是在保皇派佔多的情勢下通過了。我當天懷着忐忑心情與柏老作訪問。

不過隨後幾年,這個惡法似乎沒有執行。後來我聽到一個消息,說香港立法局通過的任何法案,都要英女王簽署,但這惡法英女王沒有簽,因此沒執行。英女王為什麼會不依慣例簽署?是有人告訴她香港新聞界的反對?還是惡法抵觸了她的價值觀?

香港人今天越來越懷念港英時代不是沒道理的。彭定康其實讓港人有印象的德政不多,但這次來港卻受到近百市民手持港英旗歡迎,並播放英國國歌,高呼「Miss You」、「Come Back」;團體「萬人要求英國恢復香港主權!香港人有權選擇!」向彭定康遞信,表達中共嚴重干預香港內政,違反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有責任去繼續管治香港。其中有女士哭起來,表示見到彭督,憶起97前,香港美好的日子。

許多人想香港回到以前那樣,自信、整潔、奮鬥、廉潔、公正,我們可以要求英國履行聯合聲明的責任,但不能乞求英國回來,正如我們也不能向北京乞求民主一樣。港英留給我們許多好東西,但也留下一個壞傳統,就是只向更有權力者提訴求,而不是像台灣人那樣自己去抗命爭取。

懷念港英的情意結


李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