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4, 2014

[蘋果日報] 民主褪色 國不成國 - 盧峯

 在動盪的2014年,轉載此文以此為戒。

沒有人說得出那個制度是最好,但一定不是專制獨裁。





『泰國的政治僵局到現在已超過三個月還沒有解決迹象,即使上月來了一場新的選舉也毫無作用,英祿還是名義上的總理,反對派仍然在街上,曼谷街頭也未恢復平靜。


 

烏克蘭的情況更糟,「人民力量」推倒了貪腐總統亞努科維奇,但出現的不是全民歡呼而是政治真空。臨時政府欠缺公信力,廣場的民眾除了現場的領袖外誰都不相信。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半島煽風點火,以保護俄裔公民為名積極籌劃軍事介入,想唆使這個地區獨立,脫離烏克蘭。在這樣的情勢下,五月即使烏克蘭真能舉行大選,也未必能重建具合法性、民主的政府。國家甚至會面目全非,保不住統一及領土完整。
 


若再想到非洲、中東那些阿拉伯之春之後建立的仿民主政體,如埃及、利比亞、摩洛哥,如何倒退,如何陷入混亂或重拾威權政體。不少人會覺得,自九十年代開始的民主浪潮有明顯的退潮迹象。《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就以"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為封面故事,專題探討為何不管新興民主政體以至老牌民主國家都問題叢生,政府失去人民支持,令民主這塊金漆招牌不住褪色。




 

《經濟學人》提出了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原來作為新興國楷模的歐美先進國家本身陷入重大經濟政治危機,但她們的民主體制未能有效解決,反而自找麻煩,新興國家政治精英難免失望。以歐盟為例,金融海嘯後爆發的債務危機到現在已超過五年,但各國情況沒有絲毫改善,新選出的領導人無能為力,只懂要求人民不斷作犧牲,令選民對政策以至政體深感失望。意大利總理像走馬燈換了又換就是例子。

原來是民主明燈的美國,同樣令人搖頭嘆息。在國際社會最需要領導力量、最需要美國承擔責任的時候,美國政府卻一再因黨派鬥爭而陷入危機,政府更曾因為國會不肯撥款而停擺了兩個星期。看在其他人眼裏,這個民主榜樣怎能不令人搖頭嘆息?
 

西方民主大國不濟事,反襯的是中國的快速崛起及中國模式的廣受談論。中國政府的強力控制及鐵腕統治當然備受抨擊,可她成功改善基建,迅速處理各種棘手問題,如退休保障等,都令其他新興國家的精英們艷羨不已。他們即使口裏不說,心中大概也覺得中國式的政體沒有想像中那麼壞,很值得一試,特別當選舉換來的是停不了的分裂與街頭鬥爭時,他們有更大動力想放棄民主體制,擁抱中國模式。
 


《經濟學人》的分析有它的前設基礎,未必人人同意。中國式的發展能否持續下去,是否危機四伏更是備受爭論的問題,日前昆明發生大規模斬殺血案,就反映中國的內部矛盾極深。
只是,民主體制近十年備受考驗、質疑的確是事實。配套不足,缺乏有效公民、政治團體作政治中介的國家更令民主選舉變成野心政客、貪腐政權的樂土。他們以威逼利誘操弄選舉,對不同意見或少數派(宗教、種族、政見)毫不尊重,以致民選政府變成偽民主政府,有的只是「半數人暴政」(majoritarianism)。烏克蘭如是、泰國也如是。



若果無法扭轉「半數人暴政」思維,不懂得尊重少數人的基本權利,不學會恪守恰當程序,只怕新生民主政權的夭折率越來越高。


民主褪色 國不成國
(資深傳媒人 盧峯)


盧峯
資深傳媒人
4/3/20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04/1864470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