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1, 2014

[商業管理] 三全食品成功收購的故事

 非常詳盡的一篇文。

巴菲特的貨都敢接?原來都係因為地頭蟲,同埋都唔係股神直接參與。

當故仔聽下都幾過癮。






河南首富買下巴菲特手中的龍鳳食品,並一舉攻下中國人35%的速凍口糧一年前,位於河南鄭州的三全食品總部大樓內,深夜12點仍有一間辦公室燈火通明,三全食品總經理陳希正焦急等待大洋彼岸的授權書,簽字授權者正是全球股神沃倫·巴菲特。


2013年2月,巴菲特以280億美元完成對美國食品巨頭亨氏集團的收購,隨後首筆賣出的資產即龍鳳食品,接盤者是起家河南的中國速凍大王。


從1992年於河南鄭州,三全創辦人陳澤民雇幾名工人手工包湯圓起家,發展到如今一天生產2000噸速凍食品,既不涉足其他行業、也不倚賴資本運作,只專注一件事情:速凍。目前,中國超過一半速凍食品出自河南。201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三全食品陳澤民家族以62.2億元的財富成為“河南首富”,一手掌握中國人口中速凍食品35%的市場份額。


陳希半夜在河南等待巴菲特上班簽字,是為滿足三全和亨氏在中美兩家上市公司保持同一天公告。陳希對《環球企業家》形容,“很緊張,一簽字就要馬上准備公告,中美兩方保持同一天公告有12個小時時差,只能半夜守候。”

作為首富及家族繼承人之一,陳澤民的二子陳希目前擔任三全集團總經理。當他與股神巴菲特“握手成交”一舉拿下龍鳳品牌之後,其第一反應竟然承認:“別人說‘屌絲逆襲’是比較客觀的。”

陳希不免想起與龍鳳第一次親密接觸。1993年北京速凍行業展覽會上,成立滿1年的三全展位緊挨著龍鳳食品。陳希回憶,“我才知道什麼叫排面、什麼叫綜合陳列。”一邊是手工包裝的三全,一邊是全自動包裝的龍鳳,“那個漂亮!”。連龍鳳食品的包裝箱在其眼裡也是足夠精神—印著整齊劃一品牌Logo,猶如速凍軍隊一般。


20年後,陳希坐在談判桌的另一頭,成了龍鳳食品買主。但是“三全收龍鳳就是絲逆襲,一個土八路收購了洋品牌”卻是眾人的看法,現任龍鳳食品總經理高冠軍對《環球企業家》表示,這就是其中歐商學院同學普遍的觀點。但是陳希覺得,“現在眼睛睜得那麼大是沒見過。未來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多,人們會習慣這樣的逆襲。”


只值1.6億


成立於1977年的台灣品牌龍鳳,曾經一度占據中國市場超過15%的市場份額,登頂中國速凍第一品牌。但是,最後被三全以1.6億元人民幣“白菜價”收購,這讓業內都頗為吃驚:“1.6億太便宜了。”全程負責收購的陳希也對《環球企業家》說:“這個價格肯定比我預想的低”。


2005年,亨氏收購龍鳳價格不曾公布,但肯定遠高於三全出價。被亨氏收購之時,龍鳳銷售額達到8億元人民幣,仍處於上升期。到2013年轉手時,龍鳳2012年“扣非”淨利潤虧損1.27億元,2013年頭兩月亦虧損3900萬元。


導致龍鳳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亨氏接手後,采用 了大量的非專業策略。一是主動砍去不賺錢的通路 導致規模大幅下降,龍鳳品牌於市面上罕見;二是 外行管內行導致生產效率比同業低。同時,亨氏還 將其擅長的番茄醬等調味料引入速凍產品,但這種 飲食習慣由於不符合中國人口味被消費者逐漸拋 棄。


當然最重要的是,原本龍鳳創始人台商葉惠德希望借助國際資本、鞏固龍鳳品牌的中國市場地位,沒想到葉在收購第二年後就被邊緣化,亨氏人員把控龍鳳從CEO到區域經理的各大要職。三全與亨氏談判之時,雙方皆心知肚明,一條龍鳳食品市占率從14%一路下跌至5%的陡降曲線背後發生的故事。如果策略出錯,再成功的公司也會一夕間失去江山,此是亨氏收購龍鳳後經營8年的慘痛結局。“龍鳳處於虧損境地,業績連年下滑”,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評價 道。



然而,作為三全第一起收購,陳希稱整個過程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時,正為三全談另一個項目的一位麥肯錫顧問對陳希說:“(收購)別的(公司)沒談好,但是龍鳳好像有此(出售)意思。”聽罷,陳希的聲音立刻拔高興奮地說:“可以啊,這也可以(買)啊。”這開啟了在麥肯錫的上海辦公室,整整兩年的曲折談判進程。


第一次會談,亨氏對陳希說的第一句竟是:“你們三全想不想賣?”亨氏是習慣大金主的位置放不下身段,所以一見面反而問三全是否願意“出售”。搞采購出身的陳希,十分擅長摸清對方的心理狀態,他也單刀直入地回答:“我們不賣,你們賣可能更合適吧,你們玩不轉(速凍食品業)的。”第一次見面便有一股劍拔弩張的味道。



陳希回憶道,“一開始應是心照不宣都知道怎麼回事,但是一上來就問這個問題,令我也很驚訝。但又覺得很好玩。”亨氏這樣的美國公司“就像大觀園裡的賈家”,從來就是不缺錢的買主,現在卻要轉換身份。陳希把這兩年談判形容為“談戀愛一樣,都不說我愛你”。直到2012年亨氏全球戰略聚焦,決定把速凍業務剝離並在2012年年報上正式公布這一出售戰略,談判才開始切實推進。


經歷了磨人的戀愛期,三全最終贏得可遇不可求的收購機遇。不過,坐在位於上海江場北路的龍鳳辦公室裡,陳希已走出收購成功的喜悅情緒,其現在要面對“婚後生活”。


整合


“收購案在全球範圍失敗是多數,成功是少數。成功規律性在於,一是互補性,二是要有能力駕馭。”熟悉食品行業的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表示。陳希似乎對這兩點頗有信心。


首先,在區域重點市場上三全和龍鳳有所互補。三全在中國速凍食品市場占有率達到30%,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市占率超過40%到50%份額,在大本營河南省占有率高達60%,但上海卻是三全長久以來的心結,其市場占有率僅有十多個百分點。三全品牌經理肖鶴表示,“在上海,就不像我們在北方那麼好。”


很多內資品牌在上海都難以突破,看品牌、重情結的上海消費者心裡早已種下了來自台灣的“龍鳳”。龍鳳在全國不到5%份額,在一線市場約達7%,但在上海其市占率份額甚至超過三全。陳希深感改變消費者的心智之難,“改變不了你的小時候記憶,就像我現在在鄭州招的員工,他們從小吃三全,現在來這裡工作就很親切、有感情。”


所以,三全決定是雙品牌互補,與其攻下上海,不如拿下一家已於上海站穩腳的品牌。如果三全和龍鳳都只照顧全國市場,品牌個性反而易模糊。現在,龍鳳突出海派文化專門針對華東、華南等沿海市場,三全品牌則全力照顧北方市場,也能更鮮明個性。


簡愛華亦認同互補效應,“三全食品在過去2010、2011等年度有虧損的子公司都是集中在南方,龍鳳則能幫助三全未來恢復南方市場份額,體現協同效 應。


在駕馭能力上,三全也頗有信心成為“龍鳳的拯救者”。以渠道為例,亨氏當時為“止虧”讓龍鳳退出華南市場,殊不知在中國規模至關重要,有眼下的規模才會有未來長遠的利潤。簡愛華亦表示,“亨氏僅覆蓋重點商超,沒形成豐富的渠道層次,使產品接觸的潛在消費群有限。”從大眾化定位起家的三全則渠道布局廣泛,且作為龍頭老大對經銷商擁有強大話語權,這都有利於龍鳳快速拓展渠道。現在,陳希決心恢復龍鳳的華南布局,目標是至少恢復其歷史銷售額的最高點。


但逆襲“屌絲”要想扮演拯救者,首先要“駕馭”住龍鳳內部的管理層、員工。三全用真本事說服對方。溝通之前,直接請龍鳳管理層去鄭州三全總部參觀。“看完三全工廠後,很多人就轉變了傳統的觀念。”在龍鳳工作十多年的老員工孟慶江告訴《環球企業家》。20年前是“屌絲”,但是“三全現在已經不是了”。三全的規模管理、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使其勞動效率早已遠超龍鳳,“龍鳳的自動化程度還不是低一點、半點,是遠遠不如了”,孟表示。


這是因為在亨氏領軍下,其美國團隊只研究美式速凍,根本沒有團隊專門研究生產中式產品的機器設備。亨氏在美國也有速凍食品業務,且自認為經驗可復制到中國。但事實上,中國的餃子湯圓與美國的披薩意大利面完全不同,美國人沒決心從頭學起。當龍鳳的勞動效率還停留在2005年轉手亨氏的水平時,整個行業則發生著快速的變化。陳希表示,“任何人的暫時領先都不是值得驕傲、可以掉以輕心的事,中國變化太快了,唯有不斷變化、學習、創新。”


參觀之後,再經過不斷的會議溝通,陳希承認原龍鳳團隊是“穩定了一批,亦流失了一批。”


陳希選擇盡量規避兩種企業文化衝突,即雙方保持獨立運作。當然,三全已開始對龍鳳加工廠進行設備更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利潤水平,不過除了物流、采購等進行整合以發揮集團優勢,在市場、品牌、研發上三全與龍鳳將各自獨立 。


但是面對龍鳳按部就班、有條有理的文化,三全希望在尊重的同時注入其“狼性基因”。這一基因直白來說是目標結果導向,看准目標後,有勇氣、毅力和霸氣無論如何一定要拿下

陳希的做法一是將三全的管理梯隊融入到龍鳳,二是改變激勵方案,更強調客觀結果,但他也坦承,“超出我們預想的是文化差異,要想磨合還是很難,這對我們還是一個新課題。”


“屌絲”哲學


“屌絲”自有一種極強的韌性,朝自己的目標不斷嘗試不言放棄,比如,花8年時間才最終完成上市,從2001年策劃“狀元”品牌開始漫長的品牌運作摸索之路。“不要想著跨越式發展,每天改變一點,如今的成績都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陳希說。



三全的自我目標也從90年代的“中華湯圓王”發展為“速凍食品專家”,在2003年取得12.7%的市場份額問鼎速凍行業第一之後,又開始瞄准更廣闊的“餐桌市場”,定位“餐桌食品領導者”。其在速凍領域再沒有下過第一的位置,與其他對手的差距也越拉越 大。



“屌絲”也自有其生存法則。保持良好現金流便是其第一生存要義,專注速凍不投資房地產等行業、不進行資本運作急速擴張等風格導致其賬面上的資金數額龐大。陳希對此的解釋是,“屌絲就是這樣,只能靠自己,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家民營企業,多存一點余糧,以備不測。”



另一條生存法則是“大眾市場在哪兒,我們就要去哪兒”,這個思路從創立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市場有“規模”才有生存,而“屌絲”首先想的就是“活下去”。與之鮮明對比的是灣仔碼頭背靠母公司美國通用磨坊的全球布局,“七年磨一劍”,即使前期一直虧損仍持續投入高端品牌形像的積累,等待中國高端市場的成熟。


三全也在伴隨中國大眾市場成熟而不斷自我進化。產品、渠道、品牌是企業最核心的三點,三全在不同歷史階段各有側重地學習。 


1992年是賣方市場、短缺經濟,“有貨就能賣”重在實現“生產”。


1998年,創始人陳澤民大兒子陳南接任總經理,面對“渠道”戰爭。其采取銷售子公司制實現深度分銷,形成速凍行業最完善的分銷網絡,保證產品在7天之內推廣到全國各地終端。



二兒子陳希是現任總經理,他認為當下行業戰爭的關鍵競爭點是品牌,“看誰能贏得消費者的喜歡和信任”,陳希表示,“主要問題抓住了,未來市占率的提高就順理成章。”

目前,陳澤民夫婦和兩個兒子所持有的三全股份高達40.92%,而三任“陳當家”又能順利交接、各負使命,其家庭氛圍頗為民主。比如,最簡單的例子便是“餐桌文化”。陳希回憶,父親單位遇到的事情或者買個彩電等家庭重大事情都要在餐桌上“七嘴八舌說一說”,甚至小時候姥姥家吃飯也是大家一塊聊,“潛移默化傳承了怎麼做人、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業務怎麼發展、管理怎麼改、如何交接班,這些都在餐桌上聊出來。他表示,“從來不缺少爭論,但是爭論達到共識就一起努力干。”



陳希一畢業就加入三全,25歲負責首個項目便是為三全建起第一家工廠,“2000萬的項目當時全貸款,全交給我”,他回憶道,“現在想想不可思議”。不過,沒有2000萬起步,也就沒有陳希現在一年數億的投 資。

這一項目帶來的內心喜悅也被陳希視作不斷前行的動力。他還記得當時被帶到一大塊玉米地,被告知“這些都是開發區了,你先去選,選了哪塊就是哪塊”。曾經的玉米地如今依然是三全鄭州的基地。


“看到工人來了、貨車出去了,就覺得這事有點神奇。成就感就是這樣,世界上本來沒這塊東西,靠你腦子裡的東西讓它成為現實。” 陳希說,“別人說什麼就說吧,我們還是照常做。說我們屌絲,是之前品牌有點低,這正是我們在改變的。”





【案例】如何從巴菲特手中一舉攻下中國人35%的速凍口糧?
發表於2014-03-11 11:19:07 來源:環球企業家

來源:環球企業家
作者:陳敏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1/5940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