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關於未來科技發展的文章,這次談及中國血汗工廠、柯達、instagram,但想不到專業人仕竟然也會成為時代巨輪下的受害者。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故事(題:Coming to an office near you),從就業角度探討自動化方興未艾對你和我的威脅。這個話題雖老掉了牙,但跟主要衝擊製造業的上一波自動化不同,隨着電腦運算能力突飛猛進、「大數據」時代降臨人間,自動化登上了一個全新的台階。這把火,已從昔日勞動力密集產業迅速燒向會計法律醫療等「食腦」行業,全球數以億計專業人士,此番恐難獨善其身。
專業人士難獨善其身
《經人》引述英國牛津大學去年發表的研究:拜自動化所賜,不出二十年,百業中近半(47%)將面臨職位流失。令老畢感到「心寒」的是,在報告中被列入「高危」的工種,包括會計/核數(從業員二十年內錄得職位淨流失機率高達94%)、技術編寫員(technical
writers)89%、醫療技師40%。
這些都是一般人口中的白領專業人士,職位安全性不易受到「機器」動搖;以入息水平而論,則穩處中產階層。牛津的評估若離事實不遠,今天為事業籌謀的年輕一輩,還會不會選擇當會計師?
在老畢身處的報業,舊一波自動化對從業員的衝擊歷歷在目。二十多年前,記者寫完稿得拿到版房植字,版房大佬雙手日夕跟油墨接觸,「黑手黨」之名不脛而走。隨着電腦殺入報館,排版不用「執字粒」,「黑手黨」縱不想「金盤洗手」亦莫可奈何。在編輯軟件功能多樣且使用日趨簡便驅使下,排版打字核對,記者基本上都能自行搞定,原先因一個工種遭淘汰應運而生的職業,隨着科技迅速進化而面臨同一命運。無法適應在科技發展中不斷更新的人力需求,結果不是轉行便是失業。
…
《經人》文章核心乃「機器與人的對決」(machine vs human),重點探討的則是政府如何為新一波自動化顛覆社會未雨綢繆。然而,Facebook 2012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的相片分享平台Instagram,交易完成日員工只有13人;此前不久申請破產保護的照相業「百年老店」柯達,員工人數卻多達14萬。未雨綢繆、以積極態度應對科技變遷,思想無比正確,但13對14萬這個數字,正好說明科技遠比政策走得快,未雨綢繆知易行難。」
自動化中外皆然 順趨勢投資有計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 信報20/1/2014
source: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916&cat_id=7&title_id=6570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