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9, 2014

[投資筆記] 雷公資本: 風語者說 //《聽風與識鳥》*****

風語者說:
投資股市最悲催的事情莫過於:抓到了牛股卻沒敢重倉,重倉持有的卻常年不漲,堅定看好的卻深度套牢……這些事深深地困擾著投資者,我相信每個投資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我也不能例外。

雷公非專業出身,文科背景,05年懵懂入市,5年前開始全職投資。近十年間我大賺過也大虧過,憑著一股韌勁和勤奮,近5年來一直維持著10%~15%這樣平均偏低的收益率水平。直到2013年度有了一個顯著的變化:A股賬戶依然維持著不高的12%收益率,美股賬戶總資產卻實現翻番!有點沾沾自喜?是有點,但我還需要搞清楚這其中的運氣成份有多高?非常客觀地說,我覺得是運氣是主要因素——我趕上了美國科技股的大牛市。這期間雪球上也出現了不少大神,無一例外,他們都是撞上了牛市行情。用一個當下比較流行的表述:風來了!

在雪球上的朋友,應該說絕大多數是“非專業選手”,投資不是主業。大家做投資無非是希望在工薪之外能夠獲得一些額外的資產性收入,這無可厚非。遺憾地是 ,能如願者寥寥,更不要談什麼“財務自由”了。

怎麼辦?

在《聽風與識鳥》http://xueqiu.com/9987866486/27349784 這篇文章中,雷公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投資隨大流的(平庸)企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只有那些超越平均水平的企業才是良好的投資標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在一個超速增長的行業中尋找理想的標的,遠比在一個低增長(平庸)的行業中尋找要容易得多。當然,這不是說高增長就一定好,也不是說低增長中就沒有好企業。任何一個行業的中總會有一些好企業,但好企業的稀缺性導致它們大多數情況下不便宜,或者性價比不高。於是,把握有限的歷史機會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是的,許多業余投資者整天殺進殺出,整真正的大機會卻抓不住。費盡心機卻不見收益,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有一定經歷的投資者會發現,股市常有板塊現像,當“風”來之時,板塊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會被吹起來,這就是風的作用。只要風不停,你甚至可以閉著眼睛在風中任選幾只買入,且不管他是鳥還是豬,勝率都不會低。2013年的創業板牛市就是一陣風,由此導致絕大多數創業板股票飛上了天,其中鳥是少數,豬是多數。

“聽風”是一種大局觀,是一種“嗅覺”和“方向感”。“識鳥”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需要花更多時間深入研究,大多數業余投資者都不具備這種專業知識深度,搞不好容易走偏。因此,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首先要解決風在哪的問題,其次才是企業基本面研究。可惜的是,很多業余選手受某些專業選手誤導,掉進了重“鳥”而輕“風”的誤區,結果是鳥沒找著,風卻錯過了。或者自認為找到鳥了,等風,風卻不來。可惜了。

有些人說:創業板估值過高,有泡沫。也有人說:上證指數才2000點,藍籌嚴重低估……不管怎樣,的確是有很多人錯過了這陣“風”。但同時也有人雖然碰巧買了創業板股票,卻沒敢重倉持有,股票也許翻了幾倍,但看得見的絕對收益卻少的可憐。雷公想說的是:作為業余投資的球友,請正視你的能力圈。如果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做深入研究,我建議你將精力放在“聽風”上,“識鳥”的任務就交給專業選手吧。雪球上有不少高手,他們無私地貢獻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在他們的辛勞成果之上,為廣大球友的成功投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這裡,我希望大家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善用之、善待之。

雷公不才,曾經也是堅信創業板估值過高,過於謹慎,出手較晚,但最終還算是與這陣風打了個照面。受主流思潮的影響,雷公當時對創業板是有偏見的,這些股票我研究得很少,很多公司沒研究過也來不及研究。但是隨著市場情緒的激化,我意識到應該參與一下,隨後買入了一些 $創業板(SZ159915)$指數基金和$基金金鑫(SH500011)$,最終的收益都還過得去。當然我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去做,其一是因為這兩只指數基金價格便宜且交易量不大,交易清淡的時候買賣幾十萬股就能導致好幾個價位的變動。其二是去年的主要精力在美股,抓住了諸如 $特斯拉電動車(TSLA)$ 和 $Facebook(FB)$ 等大牛股,美股賬戶總資金翻一番多。由此可見,“聽風”對於成功投資的重要性。風來的時候要抓龍頭,沒能力抓龍頭就買指數基金,如 $太陽能ETF-Guggenheim(TAN)$ $高科技指數ETF-SPDR(XLK)$ 等等。

這次經驗之後,我就特別重視“風”。我意識到不論是正向的風還是反向的風,風一旦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停下來。只要風還在吹,總有上車的機會,總能獲得不錯的收益,這與水平高低無關。雷公過去做期貨中得出的經驗:投資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個好市場(創業板或納斯達克),和幾個好標的。哪裡有風非常重要,沒有風,再聰明的腦袋,也很難獲得一個高回報。如果你想獲得高回報,要麼是到處找風,要麼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通過高杠杆把低回報的東西做出高收益。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風呢?以下雷公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首先,“聽風”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只需要關心這方面的新聞、與行業人士多交流。比較簡便的方法是關注雪球上幾個有料的大v,根據他們的帖子順藤摸瓜就能找到。比如我通過關注@HAIJINYAN 獲得了不少有關於血糖儀、便攜式診斷設備相關的信息。他幫我找到了$德康醫療(DXCM)$ 這個好標的;關注@葛劍秋的空間 了解到很多$上海醫藥(SH601607)$ 的故事;關注@富蘭克凌 獲得很多$優酷土豆(YOKU)$ 的觀點;與@瘋狂_de_石頭 關於$伊利股份(SH600887)$ 的辯駁中,讓我深入了解到國內乳業的一些信息(雖然他老跟我唱對台戲,但他的觀點還是很有價值),等等等等吧……我就不一一at了。總之,正面的信息要關注,反面的信息也得關注,很多時候恰恰是一些反面意見能夠為我帶來極大的收益。重要的是,掌握這些信息之後,不可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邏輯和立場,具體操作的時候需要靈活運用圖形分析找到好的機會。

 

另外一個簡單的方法:安裝一個RSS閱讀器(我用的是Leaf和Reeder),到百度新聞RSS平台http://www.baidu.com/search/rss.html 訂閱一些你關心的關鍵詞(比如可穿戴、洋牛奶之類),它每天會自動為你推送信息。當然如何巧妙的設置關鍵詞、過濾掉一些垃圾信息,這還是有一些技巧的,具體的大家百度吧。

 


接下來每天要做的事,打開雪球看看你關注的大v們發表的內容,看看RSS閱讀器都有哪些新聞,快速瀏覽這些文章尋找觀點,然後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些信息表達了怎樣的一種觀點?這些觀點具有一致性嗎?邏輯通順嗎?有風嗎?是正向的風還是反向的風?……只要跟蹤某些標的的時間夠長,每天重復這個動作,你就會有感覺。

前一段時間我訂閱了“牛奶”這個關鍵詞,結果一大堆有關於進口奶和國內乳品行業的問題。閉上眼睛想一想,結論是:中國的乳企要出問題,於是……大家懂的。哈哈,抨擊我的人可多了,我很感謝他們的質疑,黑嘴們的反向觀點真的很有價值。

 


此外,我這篇文章《無才便是得》http://xueqiu.com/9987866486/29481714文中提到:風指的是一種進步的潮流。既然是潮流,就不會馬上停止。細研之下你會發現,可穿戴、便攜式醫療診斷、行業大數據以及電動車等等這些潮流目前還只是一個初級階段,深入的角逐干剛開始,真正的大潮還遠未到來,何談停止?

做好准備了嗎?抓住機會,乘風而上吧!

注:再未深入分析之前,任何股票都切勿腦殘追高!


by:@雷公資本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9600864



聽風與識鳥
【雷公評】
看了陳志民的這篇文章,深有感觸,文章的標題恰是我2013年最大的收獲之一。對這兩種模式有了初步理解之後,我買入了$特斯拉電動車(TSLA)$ ,因為在Tesla身上我深深地感覺到了“風”的存在,只要風不停,股價就還要創新高,前提是Tesla能夠駕馭這陣風——不斷地超越市場預期,並且成為風中的那只鳥。正是基於這個判斷,在Tesla遭遇起火事故之後連續暴跌之時,我在149、138、120連續增持……

投資隨大流的(平庸)企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只有那些超越平均水平的企業才是良好的投資標的(至少我的邏輯是這樣)。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問題,在一個超速增長的行業中尋找理想的標的,遠比在一個平庸的行業中尋找要容易得多。如果一個行業的未來(3~5年)的平均增速是20%,那麼投資這個行業中的企業,大概率上不會低於20%的年回報,這叫“聽風”。聽風並不需要如何高深的專業水平,憑常識就可以解決。

那麼如何找到領頭羊就屬於“識鳥”的本領。這需要一些專業的知識和更寬的視野,大體上說,近似業務的企業中找收入規模更大的那一個就基本上八九不離十。然後才是財務分析。關鍵是要找到用較低的代價(比如較低的有息負債)來獲取高額利潤的企業,這些均有可能成為那只翱翔於長空的“鷹”按照這種思路,篩選下來有幾個買幾個,然後每隔一個季度進行一次除劣增優,這樣動態地長期持有,我相信“風中那只鷹”一定逃不出手心。

 





-----------------------------------------以下正文-------------------------------------------------

最好的投資莫過於“在風中找到一只鳥”,如果你在十幾年前的軟件時代早期投資了微軟、最近十年的互聯網大潮初期你投資了谷歌、騰訊等,那麼,恭喜你,你已幸運地與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並肩。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台風來了,豬都會飛。”意思是說,只要風足夠大,萬物皆可飛,無論是鳥還是豬,都可能飛上天。然而,當風停的時候,豬還是豬,會重新掉回地上,只有鳥才能繼續在天空翱翔。新興市場一直共存著“聽風”與“識鳥”兩種主流的投資模式,輕易否定任何一種投資方法都不足取。

所謂“聽風”,並不是盲目追捧市場熱點的短期趨勢投資,而是跟隨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的大浪潮,敏銳地聽出“風”的方向,從中尋找在特定歷史階段增速顯著超越社會平均水平的朝陽產業。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革命、19世紀末的電氣化浪潮、20世紀末的互聯網時代,每一次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革,都催生出新的偉大公司。

 


回顧A股市場的這二十多年,1996年前後掀起了中國輕工業時代的浪潮,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將電視、冰箱等作為首要需求之一,以家電為代表的輕工業類公司收入開始快速增長,誕生了$格力電器(SZ000651)$ 、$青島海爾(SH600690)$ 等一大批優秀的輕工制造業類公司或牛股;2003年~2007年是中國城鎮化、重工業化的輝煌年代,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拉動了上游產品的爆發性需求,催生了水泥、工程機械等投資領域上游的一批優秀公司,如$海螺水泥(SH600585)$ 、$西山煤電(SZ000983)$ 、$中聯重科(SZ000157)$、$三一重工(SH600031)$ 等;2009年之後,中國進入以消費升級與互聯網革命為代表的新階段,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和人口老齡化使得居民對消費品的質量和品牌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消費層次不斷升級。互聯網的快速普及,顛覆性地改變了國人的精神消費模式和商業行為,互聯網透明、高效的雙向信息交流模式將“用戶體驗”推到極致。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食品飲料、醫藥、互聯網與傳媒、消費類電子等領域的優秀公司正以不可思議的收入和利潤增速引領時代。“雖然對於一個公司來講,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它長盛不衰”(引自《浪潮之巔》),但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能趕上一波大潮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而,“聽風”投資模式,本質上是根據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的大趨勢,甄別出一定時期內快速增長的行業,這種能力在新興市場裡是彌足珍貴的。

 


所謂“識鳥”,是在大風起來之後識別出“鳥”,即尋找到行業內的佼佼者,它們即便在風停之後仍能夠展翅高飛,因為只有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才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真正能夠穿越潮起潮落周期的好公司,應該是在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產品力、渠道和財務狀況等四個方面具備綜合優勢的企業。而優秀公司的“護城河”也是動態的,在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如果企業不進行及時的調整或轉型,核心競爭力也會消失,“護城河”瞬間被穿越,因此,需要我們持續動態地跟蹤和研究。

 

一個新行業或新產品的成長過程根據普及率可分為四個階段,普及率從0%到5%左右是第一階段,5%到15%是第二階段,15%到50%左右是第三階段,50%到90%以上是第四階段。
 

“聽風”投資模式最適合第二階段及第三階段的前期,在這個時期,消費者已接受新的商業形態,細分行業的產品或服務進入快速滲透期,行業規模迅速擴大,行業內大多數公司的收入都會高速增長。十年前的個人計算機與軟件行業、近五年的電子商務行業以及近三年的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等,都曾處於這個階段。在此期間,行業內的上市公司,無論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都會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聽風”模式無疑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識鳥”投資模式則比較適合於第三階段後期與第四階段。在這個時期,行業的業務模式與競爭格局相對較為穩定,經過殘酷的優勝劣汰後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在產業鏈中,構築“護城河”、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開始主導行業發展,龍頭公司的毛利率開始持續提升、費用率下降,淨利率則不斷提高。以格力電器為例,該公司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跟隨行業快速增長,21世紀初開始進入殘酷的市場拼殺階段,競爭白熱化。2004年格力空調的市占率為13%,行業前三總量集中度約40%,毛利率為16.5%,三項費用率為14.1%,淨利率僅為3.1%。但格力電器憑借過硬的產品品質和精細化的營銷體系管理,市場份額逐年擴大,利潤率穩步回升,到2012年,格力的市占率已經穩步上升到45%,行業前三總量集中度達75%,毛利率上升到26.9%,淨利率達7.4%。在一個增速放緩、商業模式並不“性感”的行業發掘出具備堅實“護城河”和持續業績增長能力的行業領先型公司,無疑最考驗投研人員的功力。

巴菲特曾表示,投資時要先看公司過去十年的財務報表與經營表現,經過多輪周期波動考驗的公司(可口可樂、富國銀行等)才能進入投資範圍,即使是投資IBM,巴菲特也不是在科技熱潮中買入,而是待互聯網泡沫破裂、IBM轉型為服務型公司後,才將其作為價值型股票買入。巴菲特的“抽煙屁股”的投資方法,本質上就是典型的“識鳥”模式。

 

從專業投資的角度來看,這兩種風格都可以取得成功。去年以來,對傳媒、電子、互聯網、環保等細分行業的投資是典型的“聽風”模式,這些行業都是順應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朝陽產業;而對$雙彙發展(SZ000895)$ 、$青島啤酒(SH600600)$ 、格力電器、$伊利股份(SH600887)$等股票的投資是典型的“識鳥”模式,這些公司都是經歷殘酷市場競爭後奠定行業地位的龍頭公司。兩種模式在今年都以各自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業績。

聽風”是積極進取、注重高成長的投資方法,要求投資者具備對大趨勢研究的前瞻性與敏銳度,因為“風向”轉變的規律具有不確定性,“風向”的變化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所以,“聽風”模式在歷史長河中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而“識鳥”是穩健、長期可持續的投資方法,是適合大型資產管理的主流投資模式。



 當然,最好的投資莫過於“在風中找到一只鳥”,如果你在十幾年前的軟件時代早期投資了微軟、最近十年的互聯網大潮初期你投資了谷歌、騰訊等,那麼,恭喜你,你已幸運地與有意無意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並肩,因為分享到企業經營幾何級數的復利增長是專業投資者可遇不可求的夢想。

(陳志民,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73497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