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號的雪球嘉年華我不會去,我相信用文字能表述的東西,在不在現場高談闊論意義不大。所以今天整理出一篇長期以來的心得,以膳各位長期關注的球友。
對於大部分中小投資者而言,選出好股應該是投資過程中經常會有的事情,但持有到最後達到當初自己預期的人則寥寥,於是經常會有一賣就漲然後懊惱不已的案例發生,而且是經常發生。
關於這種情況的討論,其實我之前的博文發了太多太多了。
有人總說知易行難,我想這是給自己找理由和借口。
開博以來,我總在嘗試讓大家理解堅持的價值和意義,不管這個周期是長還是短,如果你不嘗試在你的投資生涯中堅定一次,不管是真牛市到來還是在這種激蕩的熊市中,你終究不會嘗到最肥美的那一段。
【選股】
我不認為我自己的選股是完美的,真心不是,我選股帶有強烈的個人偏好,我經常和和我聊的股友網友說,如果你喜歡,就好好拿著。
我選股的前提是,我喜不喜歡他的這種行業性質,盈利模式、市值形態以及公司業務模式等等。
而我的喜歡,又是介於自己能力圈理解範圍內,對於目前市場情緒,行業政策,市值預期等等的綜合反饋。一旦嘗試去選擇和給以資金下注,我都會羅列出我選擇的邏輯和預期。
兩個支撐我選股的基本邏輯,一個是市值成長,一個是行業板塊。所以形成了我在醫藥醫療和TMT產業裡尋找機會的大致方向。
而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相信這個基本邏輯已經為我繼續立足和長期在市場活下去找到了好方式。
當然,簡單去談市值成長或者行業始終太泛,要具體落實到個股又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諸如這個股的絕對市值,在二三十億甚至以下是我們初選的重點,好的經營模式,產品特性是市場會趨之如騖的共性因素,橫比市值低估的會成為價值窪地。
以創小板選股的幾個為例。
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的中小企業,認為他們大部分沒有價值甚至是價值毀滅型的存在,但我依舊強調的是,目前中國階段內最大的機會卻還是在這一塊,很多行業和公司普遍存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性機會。
於此,我總喜歡在這些板塊裡去找小而美的公司。
早期的湯臣倍健、康得新、信立泰、科大訊飛等等基本都是依附在這個邏輯中的。
之所以認為他們小而美,在於他們的主營業務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業務規模具有從小變大的產業機會,同比市值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雖然持股的票現在看似越來越多了,但關於個股的選擇我應該沒有達到泛濫的程度。
簡單的理解選股的幾個基礎前提:
1、絕對市值、橫比市值;
絕對市值二三十億甚至更低更佳,視每個階段的市場溢價來調整,諸如大熊市可能你會有批量十億甚至以下的公司選擇,那時候是最美的,遍地黃金,市場回暖以後,諸如目前這個階段,二三十億的是我們認可重點區域,而一旦到了牛市行情中後期,再想找大的機會已經很難了,因為普遍市值基本都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稍微好一點有預期的公司,五六十億甚至百億已經沒有“試錯”的價值了。
於此,我一直認為,這兩年這樣的激蕩行情,其實是機會,因為大量的低市值優質股票可以慢慢挖掘。
2、業務競爭力,這包括經營模式,產品稀缺性以及行業需求規模
經營模式:好的經營模式就是財富的源泉,是企業成長的長期動力,諸如之前的連鎖,現在說的電商、網絡平台。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如果五年前,蘇寧是一個絕好的標的,任何開連鎖的公司都認為是價值復制的最好方式,那麼現在,誰擁有所謂的網絡平台則成為了資金追捧的對像。
產品稀缺性:產品稀缺性對於泱泱大國而言,意味著其獨享龐大的市場,這也是我們認為醫藥醫療有長期價值的初衷,他們有著比普通行業更好的專利保護壁壘,反觀我們選擇的標的,信立泰、長春高新、信邦制藥、譽衡藥業、恩華藥業、冠昊生物等等都是這種邏輯,這個邏輯現在我們延伸到電子信息產業裡,便是擁有大量獨家專利,諸如科大訊飛的語音雲,諸如現在談的蘇大維格的各種微納產品的專利,這幫我們找到了很多值得期待的品種;
市場需求:需求規模則直接決定了市場對於公司市值預期的高度,諸如我們早期挖掘的湯臣倍健,膳食營養在國內還處於一個萌發的階段,面對龐大的國內消費者,這類公司擁有品牌和渠道優勢,足以讓它跑在市場份額的前列。
綜上,好市值,好業務是我們的選股邏輯之根基,我們完全沒有說去看所謂的之前走勢,K線波動來看是否是可選的標的。
【持股】
只要一開始行動,我都會以我當初預判的邏輯和預期加以跟蹤,跟蹤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只要當初買入的動機依舊合理可續,基本很難動搖我持股的意願,而且會持有很久很久。
雖然股市對於財富的發酵會更迅速,但企業的成長需要時間,市值的發酵需要時間,市場的認可需要時間,你干著需要時間的活卻總喜歡分秒完成,這需要我們客觀直面!
漲跌絕對不是短期買入賣出的絕好依據
我想大部分人真正喪失機會的命門在於太看重下注後的漲跌,基本上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習慣,以自己買入的價格位置,開始要求這個價格起,股價變動的區間必須以漲為前提,否則就會否定自己的買入而發生所謂的止損和賣出。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你應該質疑的是你的買入動機和邏輯是否可行,而不是去琢磨買入之後股價漲跌的操作。
買入之後的漲跌,只是市場波動的一種正常反饋,除非你真是運氣極好,每一次出手想拿在最低位置的機率其實很低。而大部分人的投資習慣是,只要不是拿在最低位置的票,波動一下基本上很快就會出手了。
這個市場比較可笑的幾個思維是看流通股東裡面有沒有所謂的大戶或者基金,有的話就會萌發出幫人抬轎的說辭。
其實一個股的漲跌,資金在介入的一刻就已經確定了其走勢,這個已經塵埃落地,後續的波動,是你完全無法預判的資金進出的結果。
真正的漲跌,還是我們上面說的市值預期,行業發展的效果等等的綜合反饋。
而只要市場是自由博弈的,永遠不要在乎,在你之前誰買了還是誰賣了這個股票,甚至包括所謂的大小非解禁或者說大小股東的增持,因為只要發生交易,它都只是場內參與的一個普通散戶而已,不是所有管理層對於買賣和交易都有一套完整的預期邏輯和未來行情預判的能力。
過於在乎市場的雜音是很多人買賣失策的禍首
自從網絡成為大家交流信息的媒介,各種財經平台的搭建又成為了各類信息的集散地。那麼對於市場上各種言論造成的市場情緒波動,又成為了很多人持股心態中的症結。
市場上總是有各種傳聞,看好看空的言論,但你只要記住一句話:市場不因為誰的看多或者看空而改變長期的走勢。所謂的行情,這需要整個市場各方資金博弈才有最終的結果。或許有些人有局部的影響力,但放在長周期的時間裡,都只是汪洋中的小舟一般,很快泛起的漣漪又重回市場大博弈的體系裡。
對於各種看多和看空的言論要學會甄別和參考,看多的邏輯,看空的邏輯是否客觀可查,是否對你當初介入的邏輯和預期有長期的影響,甚至最壞的,壞消息發生以後,是否屬於實質性的不可逆情況。
而學會在這個過程中,篩選和無視一些雜音則是讓你自己獨立的必修課。
綜上,賣出的邏輯在於當時買入的預期,當時的預期取決於你對行情、市值的預判和修正,而這個修正來源於經營的持續性、公司項目進展而不是股價波動或者說某一個人的看好不看好。只要公司經營如舊,盈利能力持續,未來預期依然,少些浮躁,便會有收獲。
長時間持股不漲,怎麼辦?
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諸如在我們介入海正之前,這個股其實五六年沒有實質性的漲幅,我也不敢說,我買了,它就馬上起死回生,生龍活虎,沒有這樣的規定。但我想我買入的邏輯和動機在介入時就已經清晰了,它前期的漲或者不漲,對於後面的行情已經沒有參考的價值。那麼我們就等著,我預期的這些對市值促進作用的因素發生的節點。
那麼一旦長時間不漲,財富沒有增值,只能說我們當初預判的邏輯確實沒有適應市場行情的發展。
諸如去年我們12年年開始拿的中科金財,起起伏伏,我一直預期的是第一目標40億的市值,這個彈性我認為是最容易達到的,但也久久未達,未達我怎麼辦?我只能選擇等,因為還有很多能促使它達到的因素,因為它處的行業特性,業務布局的因素。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離開了,不是說他們不願意等,而是資金使用效率,收益預期大部分在股市裡的人還是喜歡“快速致富”,欲速不達,財不入急門的道理盡管耳熟能詳,但真正落到實處,其實還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參悟。
再如我一直持有的科倫藥業,中葡股份這些標的,也就幾年沒有漲甚至是虧損的,支撐我認可的他們資源優勢、企業的盈利和轉型等預期一直都在,我經歷了他們沒有漲的過程,但漲的預期又都還存在,所以避免這種某個股不受市場待見的方法,依舊還是分散自己的投資,別無他法。因為行情只有經歷過,走過才知道有沒有。
分散,不是遍地撒網,而還是回到我們上述的選股邏輯裡,精選出自己理解的標的,然後給時間。
當然,簡單的選股和持股的文字不是萬能鑰匙,但你沒有陪過一個企業的低谷,怎會享受到其真正巔峰的時刻,更何況,你選之前都那麼堅定認為他們是有未來的。
總而言之,精選個股,分散投資,學會堅持,你一定會有收獲的!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96541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