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5, 2014

[生活文化] 讀得通 【星期日文章 陶傑】

四月廿三日為世界閱讀日,太古地產在旗下住宅物業收集舊書,義賣籌款,鼓勵閱讀之風。

香港是一個 WhatsApp之都、 iPad之城,香港年輕一代看的書,就是「臉書」—— Facebook。加上居住環境擠逼,三百呎住四口人,買回來的書擱在何處?香港的住宅,五十年代再窮,還可以在唐樓中有書房,今日劏房遍地,加上印刷傳 媒與文字沒落,英資企業有心,但不要指望香港會與書本結緣。


近年有許多文人鼓吹閱讀,動機純正,但始終言者諄諄。新移民來香港,首先新移民父母不 會閱讀:在酒家當侍應、廚房做洗碗,工作重擔苦人,還會讀什麼書?比起六十年代,夜總會穿旗袍的小姐交際花,租住一間劏房,床上的枕頭底還會有一冊張恨水 的「啼笑姻緣」,今日的大廈看更,都是中年男性,閒來坐着,閱讀者幾希,手執馬經或報紙副刊在看的已經不錯。


至於報攤雜誌,都是大陸共黨高層政情的黑幕書刊,是賣給自由行的中國中年男遊客的。自由行的女客也不會看。其餘港版八卦週刊,則以港人為對象。這就是活生生的市場:中港的「閱讀品味」,你有你,我有我,從來不「融合」。

大陸人民由於資訊不自由,閱讀的渴求高於香港。香港什麼資訊都有,反而不屑閱讀。就像一個飢餓的人,給他一碗粥,他狼吞虎嚥、舔個乾淨,但富家子從小鮑參翅肚的自助餐侍候慣了,他會浪費食物。



香港人閱讀少了,根本的原因,是香港人沒有嘗過失去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出版自由、思想 自由的滋味。嘗過之後,經歷一代,這便對閱讀又重新飢渴。人性就是如此,沒有失去過的,不會懂得珍惜。日子過得太好了——世界上有一些民族,像瑞典、挪 威、丹麥,三百年過慣好日子,人民也會珍惜。但另一些,不可以過好日子,要在痛苦中輾轉,方得悟人生的意義。正如上一代香港人儉樸,因為經歷過三年零八個 月,知道貧瘠和饑饉之苦。電影《獵鹿者》裡的美國兵主角,沒去越南打仗時,在美國郊野狩獵,從不吝嗇開槍,從戰場歷劫歸來,他看見鹿,手中有槍,開始學會 了敬惜生命,扳機就遲疑了。


即使有了「閱讀風氣」,也不能保障一定開啟民智,因為讀書要讀得通。廣東話裡形容小孩成長,有一句話很傳神,叫「腦囟 都未生埋」,北方人叫「還沒開竅」。閱讀再多,人不開竅,再看得多書也是白搭。相反,天縱英才,不必閱讀,寫出來的書,後世千萬人誦讀——莎士比亞在家鄉 唸過幾年小學,沒有證據顯示是博學之人。一早就入了戲班,在江湖巡迴演出,哪裡有空提着一袋書在到處趕場之間閱讀?但莎士比亞對歐洲的人事和神話似乎無所不知



相反,百年中國有許多飽學的「大師」,其閱讀的數量有如活辭典,但這些人士只是人肉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只記錄知識,不會提供觀點和看法,這些 「大師」級的學術殿堂人下筆無不知識,但沒有歸納而融通,可成一家導言,指點亂世迷津的能力。民國三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許多讀書萬卷的「大師」,都誤 以為迎接一個烏托邦,沒有跑到台灣,留下來做了爐灰,這就是讀書飽但缺乏思考判斷的笑劇。

正如一個醫生,人體和細菌、化學和生物,所有拉丁名詞皆可倒背如流,就是不會如何診斷。病人的症狀他說得出所有的名詞,但說不出病理,也不會開藥,這種人充其量是藥劑師,不是醫生。

讀書要能開竅,要視乎造化。香港填鴨教育,造就許多「專業人士」。所謂專業人士,就是在某學科中詞彙非常豐富的專家,但是他不會融通。大律師要融通歷史,醫生要融通哲學,甚至飛機師,一生在高空飛行,如果也喜歡閱讀點神學書籍,能融通宗教知識最好。

香港沒有什麼「政治人才」,不是香港教育不普及,基本原因是「讀書」讀到狀元的人不缺,但「睇書」博雜的人不多;而且結合「讀書」和「睇書」而融為智慧的人 更少。十八世紀中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即是法國之通智。十九世紀英國之邊沁、穆爾、博克,亦此類。中國百年,已無這種人,即使每年九百萬大學畢業 生,也沒有用。即使在「基層」推廣閱讀風氣又如何?最多造就出版社與書店幾個「就業機會」而已,對於香港,這就夠了。

http://m.next.hk/news/nextlife/20140504/3749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