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0, 2014

[投資筆記] 西峯:4萬億政策不重來!

摘要 : 一旦經濟下滑,那些累計起來的問題則會更加棘手。從過往的歷史來看,中國政府仍然會扮演一個經濟慈父的角色,輕易不會放棄干預,並試圖在諸多兩難問題中保持一個艱難的平衡。 



進入2014年,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擔憂逐漸上升。先是GDP增速的下滑,接著是PPI和PMI連續數月走低。而房地產投資增速的下滑、各地樓市庫存上升以及銷售下滑的消息更是在4、5月間成為坊間最熱議的話題。

那麼,未來中國的經濟將向何處去?如果經濟進一步下滑,類似08年“4萬億”一樣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是否會重來呢?

要討論這個問題,需從目前中國面臨的問題和現狀說起.

毋庸諱言,由於長期的信貸擴張以及過度建設,中國在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積累起了過多的供應。而08年為防止金融危機擴散而采取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則進一步增加了制造業的無效產能,同時放大了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泡沫。從目前來看,過半的二、三線城市都面臨庫存增加、銷售減緩的困難。因過度投資和建設帶來的房地產泡沫正在緩慢的釋放中。

不過,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遠遠不止經濟。從當下中國政府著重關注的領域來看,這些問題包括:環保、反腐、國企改革以及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並非都發生在經濟領域,但都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環保

08年奧運會後去過北京的人都能清晰地感覺其後幾年北京空氣質量的變化。對於北京空氣質量的關注首先是由美國駐華大使館引發。裝置在大使館的空氣質量檢測儀每小時定期向Twitter發布檢測數據,後來這些數據被好事者做成APP,用來和北京環保局公布的數據作比較。明顯的數據差異引發了公眾對環保局的質疑和不信任。北京環保局被迫宣布未授權發布的空氣質量指數非法。

戲劇性的轉變發生在北京著名房地產商人潘石屹和北京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網絡ID:巴松狼王)之間。歷經他們在新浪微博上關於北京空氣質量近一年的爭論之後,北京政府開始發布包括PM2.5在內的新的空氣質量指數,同時這一做法也被推廣到上海、廣州等大城市。

遺憾的是,空氣質量檢測嚴密度的提高,並沒有改善大家對華北空氣質量的擔憂。在2013年的秋冬季,PM2.5成為了北方居民最熱議的話題。每當重度霧霾來臨,大家紛紛拍攝空氣嚴重污染的照片並在社交網絡如微博和微信分享,同時用辛辣的段子來諷刺當下惡劣的空氣質量。

顯然,和此前十幾年已經發生的大面積土壤和水體污染不同,大面積的空氣污染已經無法使政府視而不見。環保問題已經成為當下政府亟需重視和解決的最直觀的問題。毫無疑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將著手改善企業的環保狀態並關停部分高污染企業。這將提高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對就業產生影響。



反腐

其實反腐敗未必會影響經濟,同時良好的吏治從長遠來看也有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目前,中國反腐的深度和力度似乎已經遍布多個角落。這個顯然是對官員是一種強烈的威懾,不少過去的貪腐的官員和國企領導也因被查出問題而落網。但大規模的反腐也增加了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許多官員的行為變得慎重,而部分決策因為職位更替需要重新考量。



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是目前最重要的經濟變革恐怕也不過分。過去十年,政府實際上推行“國進民退”的企業發展思路。在許多國企做大做強的同時,也大大擠壓和侵占了民營企業發展的空間。在08年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中,國有企業有進一步獲得財政的巨大支持。而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則在那次劇烈的信貸收過程中,普遍面臨了危機。而國企則憑借不到民營企業1/3 的廉價穩定信貸,在多處行業擴張。包括此前一直聲稱要退出的房地產業。



社會問題

經歷了改革開放的30年,國人已經意識到許多社會問題可以通過經濟發展來解決,但顯然僅憑經濟發展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房地產就是一例。從住房面積來看,通過30年的發展,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從8平米上升到33平方米,建築質量也大大提高。從住房自有率來看,近9成的居民擁有住房,遠超歐美發達國家5~6成的水平。可謂成績彪炳。

但是這樣的成就沒有被視為成功,反而漸漸演化成巨大的社會問題。大城市裡買不起房的新移民常常抱怨房價過高難以負擔,社會學家則指出住房問題加劇了貧富分化。由於居民財富的9成體現為住房價值,政府如果選擇人為下壓房價,只會使更多居民的家庭財富縮水,並引發更多的矛盾和爭議。

可以預計,鑒於08年刺激政策帶來的巨大負面效應,現階段本屆政府再度出手刺激經濟的可能性不會太大。但是也不用擔心政府會放任經濟快速回落。畢竟一旦經濟下滑,累積起來的問題則會更加棘手。從過往的歷史來看,中國政府仍然會扮演一個經濟慈父的角色,輕易不會放棄干預,並試圖在諸多兩難問題中保持一個艱難的平衡。摸石頭過河的口號在喊了三十多年之後,恐怕仍會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原文:http://xifeng.baijia.baidu.com/article/1567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